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干预对策
2024-05-20武占英
武占英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城关第四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拉大、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因其特殊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其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挑战,也成了很多外出务工父母进退两难的困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育人质量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截至2021 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199.20 万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供应不足等多方面因素,青壮年外出务工已成为现代农村社会的常态,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抚养,长期的隔代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精神上缺乏关爱,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的宣泄,从而出现暴躁、易怒、敏感、焦虑、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人格缺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留守儿童觉得与父母不在一起自己很孤单;近52.6%的孩子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留守儿童出现厌学、敏感等倾向
除了家庭教育,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引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农村,大部分农村青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将进城务工作为第一选择,而忽视学校教育。再加上农村学校相对较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的社会风气,更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的落差。一些留守儿童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情境,出现厌学的情况以及敏感、孤僻、暴躁等心理问题。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共同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自我认知因素导致留守女童负面情绪明显
据一份社会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占比为56.08%,男生为43.92%,留守女童比例明显高于留守男童。由于性格因素和自我认知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据统计,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高于非留守女童6.7 个百分点。甚至有些女童偏激地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提问自己也是不喜欢自己。还有一些女童,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感、自卑、敏感等不良情绪的困扰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实施监护提质行动,开展精准帮扶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其社会根源。这还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民政部于2023 年12 月联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等14 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其中就提出要实施监护提质行动,开展精准帮扶活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的内容,为未成年人包括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层面,应强化政府兜底监控,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为留守儿童提供医疗、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并加强宣传。同时,加强监护干预工作和监管责任落实,对于不履行监护责任或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相关部门和村(居)委会要及时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可提起公诉。
此外,县级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开展精准摸底走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精准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数据,为留守儿童的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持。学校联合公安、民政、村(居)委会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落实好学校的保学控辍主体责任,动员学校教师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利用互联网、校园开放日等渠道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营造有利的成长环境。各地团委、妇联、社会慈善机构要利用“六一”等重要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生活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育人质量
农村学校环境和教育质量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加剧了优质生源的流出,反过来又阻碍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作为校家社三位一体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担负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地方的教育改革制度设计,建立起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优秀教师城乡轮岗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别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薄弱的学校,要在师资、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或心理健康教师,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农村学校要积极推进“双减”落地和“五育”并举,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开足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不能只顾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让留守儿童在沟通和交流中,切身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抓细抓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国家级教育平台的心理健康课程、名师讲座和各种活动,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排查和不良情绪疏导。要依托校际交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整体育人质量。
(三)坚持多方干预,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充分的照料和保障。因此,各地的教育、公安、民政、团委、妇联、司法、医疗等部门要着手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采取多方干预措施,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地方团委、妇联等部门要依托红色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留守儿童的理想信念教育。地方的司法、公安等部门,要联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校和卫生健康部门要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并协助留守儿童监护人做好心理健康干预。地方团委、妇联、公益文化机构要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爱心书屋”“童心港湾”等形式,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保障。
地方教育、公安、民政团委等部门,要通过开展知识大讲堂等形式,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范,开展留守儿童防性侵、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方面的教育,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留守儿童的自救自护能力。
地方网信部门要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加强防网络沉迷宣传,联合学校做好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大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络直播、短视频的整治力度和惩处力度,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查处,建立健全儿童网络巡查机制,从网络技术、法治建设入手,为儿童创造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坚决遏制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
村(居)委会要联合社区、社会公益机构、文化服务机构,着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建立“爱心书屋”“爱心食堂”“爱心超市”“爱心诊所”等方便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公益机构和场所,为留守儿童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四)引导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女童心理健康
由于自我认知因素、农村教育观念的偏差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童更加突出。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女童受到的忽视在农村表现更明显。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场所,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腐、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理念,关注女童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和性教育课程,帮助女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鼓励留守女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悦纳自我,提高其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具有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女孩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让女孩与男孩享受同等的教育,鼓励其培养兴趣爱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应摒弃性别上的偏见,为留守女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社会层面,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联合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切实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联合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公益宣传,为关注留守女童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应加大对女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女童的体制机制,对于危害女童身心健康的行为主体,及时进行警示和劝诫,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或刑事责任。对于纵容或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女童辍学的家长,村(居)委要联合学校做好保学控辍工作,对于拒不履行教育义务的,可以上报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切实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
(五)发展地方经济,遏制农村“空心化”问题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与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因其动力不足、产业较少等诸多因素,相对城市而言较为滞后,再加上个别地方对教育投入不足,加剧了教育的落后,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收入和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条件,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又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地方经济发展更加缺乏动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在于发展地方经济。
2021 年2 月25 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同年7 月,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战略,为农村经济、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在农村教育方面,国家出台的政策和给予的资金支持也是空前的。
就经济层面而言,地方政府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对外招商引进企业入驻、建设乡镇企业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难问题,外出务工和留守儿童无人照顾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此外,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财政、教育政策等方面给予农村学校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突出的农村学校,着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问题的破局也应从多方面着手,明确问题的现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协调联动作用,共同干预,统筹推进,稳步实施,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的干预和解决,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