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路径

2024-05-20杨洪升杨东红李丽丽杨学文王长平程海涛刘德财李盛举曹曼君

农业与技术 2024年7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课程园林

杨洪升杨东红李丽丽杨学文王长平程海涛刘德财李盛举曹曼君

(1.佳木斯大学生物与农业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新农科建设作为高校农林专业教育教学优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对突破固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农林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园林专业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园林艺术设计、园林生态景观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这种具有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也间接对园林人才培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佳木斯大学园林专业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构建了农科促培、农思创培、农教联培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1 农科促培,落实三位一体原则,凝聚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合力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明确园林植物生长繁殖,自然生态平衡,景观空间布局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同时掌握植物修剪养护,场地生态影响评估,生态廊道创建,景观节点协调布局等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但仅依靠学校的内部教育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契合专业实际发展的实践平台。因此,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需要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基于农科促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该模式以新农科创新实践为内驱动力,以课堂教学、专业科研、基础服务三位一体原则为重要指导,旨在突破园林专业教学、农业科技研究、现代农林行业发展之间的学科边界、实践应用边界、创新协作发展边界,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符合未来农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以此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深入发展[2]。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原则的基础上,该人才培养模式还侧重凝聚多方社会力量,促进当地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以研究性实践拓展,校企联合培训,双创基地建设等形式,推进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等实践科研项目,培养适应地方农业发展的创新型农林技术人才。

1.2 农思创培,以思政要素为引领,深化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内涵

新农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农科的建设要求与发展背景为重要基础,以服务“三农”意识、农耕文化、农业生态保护观念等思政要素为价值引领,旨在促进园林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这种农思创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融合新农科建设要求与思想政治要素,以课程思政模式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内涵与教学深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导向作用,全面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服务基层、保护生态、振兴乡村的思想意识。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针对学生教育教学主要分为2个层面。思想教育层面,即重构专业课程教学要素的分布占比,使思想政治要素充分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将思政要素作为基本导向与重要引领,使园林专业学生树立起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促进智慧农业整体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为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思想价值根基。专业课程教学层面,需要专业教师全面、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与新农科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并将其作为精点、亮点、要点,实现园林专业思政要素与新农科背景的创新融合[3]。基于此,以多层次深化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让学生在形成专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与新农科建设觉悟,这种教学模式内核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1.3 农教联培,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共促园林专业产教研融合发展

在新农科大背景下,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高校为了有效贯彻农业实践教学与多方协同育人的重要原则,促进专业人才全面发展,地方高校需要综合考虑农业产业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意识创新,专业就业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作为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以创新实践为基本导向,促进学校、企业、乡村三方深度合作联合开展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从全局角度优化园林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园林专业产教研融合发展。

在这种农教联培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通过校、企、乡多方联合形成的人才培养合作通道实现了有效对接。这种情况既为园林专业产教研融合发展提供了交流协作载体,同时也为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基础[4]。在此条件下,地方高校的专业教学经验可以通过三方联合,有效转化为符合新农科建设要求与农业产业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同时巩固三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高校负责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瞻性布局环节与专业理论教学环节,为园林专业人才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阶段性的创新创业意识认知;企业负责园林专业人才的理论实践衔接与专业实践技能实训环节,帮助园林专业人才对农业实际发展现状形成基础认知;乡村则负责将当地资源禀赋与新农科建设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园林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由此可知,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紧密契合新农科的发展内涵与综合建设要求,充分意识到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性,以此避免出现校园单方闭门造车的情况。

2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2.1 优化研学运作体系,聚焦地方园林发展特色

在新农科背景下,为了有效实现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专业科研与当地社会资源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此背景下,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仅需要侧重落实三位一体原则,更需要基于师生层面,细化学习性研究内容,以此联合多元社会主体深入推进科研进程,促使复合型技术人才融合当地农林资源禀赋,服务于地方农业与乡村发展。据此,地方高校需要优化师生研学运作体系,转变以被动式学科基础教育为主的研学模式,将校内外双师指导与师生双向选择模式有效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同时拓展校外实践环节与研究基地学习环节在研学过程中的总体占比。在实践过程中,需由高校院系主任与专业任课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领域选择学业导师。同时,被选择导师也需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行双向选择[5]。

基于此,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与研究学习工作,在进行基础理论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双向提升自身专业科研素养与实践探究能力。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立专业培养单位,并由培养单位提供校外实践研究基地与教科研团队。通过校内外双师培养模式,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当地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等实践项目中。以实践形式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和组织培养的应用,并应用其推动当地园林植物的新品种开发和绿地生态建设,积累关于植物生长、适应能力、环境调控等方面的专业实践经验。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实现了教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也能使地方园林发展特色越来越明显,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当地农林发展空间。在此条件下,联合培训方应综合考虑新农科建设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将培养目标聚焦到地方园林资源特色与综合发展空间上,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维模式,实现复合型园林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合理调整专业教学模式,以思政要素引领全方位育人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念,培养高素质专业创新人才,专业任课教师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将传统农耕文化,农业生态保护观念,农科先进精神与课程知识模块深度融合,将专业授课与新农科背景解读进行紧密衔接,使学生在巩固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深度了解未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与种质保育之间的关系[6,7],以此切实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增强学生对园林专业的整体认同感。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思政要素的正向引导作用,在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园林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教育。如,通过开设通识素质课程,将农科文化与传统园林建筑进行融合分析,结合当前农业建设方向与乡村振兴规划延伸课程内容的人文内涵[8],使学生正确认知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创新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任课教师还可以将专业人才培养重心迁移至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到地方或乡村开展农业技术科普、苗木种植与养护、公共区域园林设计规划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交流切实强化自身景观设计,园林结构布局规划,植物造景等专业实践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加强校乡之间的联系,推进多方协同育人的长远发展。

2.3 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布局,促进多方协同育人

为了充分发挥校、企、乡三方合力,提升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基于新农科背景深入分析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周期中的合理性。同时,由校、企、乡三方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布与自然过渡衔接。如,第1学年,园林专业教学项目安排主要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与设计技术入门教学,植物学基础、园林史与园林设计理论、园林学概论、景观规划与设计基础等,该阶段的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知识网络[9],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园林发展历史与风格演变趋势,让学生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角度对不同园林风格与设计思想形成理性认知,培养其基础鉴赏能力,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园林作品细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初步掌握场地分析、功能布局、空间组织等要素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影响;第2学年,园林专业教学项目安排主要为园林设计软件的使用与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该阶段教学更加侧重对于园林设计工具的实际运用以及整体园林行业规范的讲解,使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念与实践技能基础素养的重要环节;第3学年,由企业作为合作方,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实践场地,初步了解园林专业基础实践项目,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第4学年,校、企、乡三方加强合作力度,乡村作为需求方,联合校企创新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路径,基于新农科背景,将未来农业发展问题与乡村规划设计进行深度融合,拓展专业实践教学深度,开展具有创新性的乡村规划与地方农业发展研究项目,基于此,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布局重构,实现校、企、乡三方联合协同育人。

3 结语

在新农科的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不仅是为了优化传统园林专业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积极响应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发展需求出发,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要求与内涵,以多元角度探索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优化研学运作体系,聚焦地方园林发展特色,调整专业教学模式,引领全方位育人,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布局,促进多方协同育人等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地方高校园林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科的整体建设发展提供重要助力。这一切不仅是对园林专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将为新农科时代的迅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课程园林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