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方法在艺术疗愈中的应用
2024-05-19黄宇萌张宏
黄宇萌 张宏
关键词:艺术疗愈;情感化设计;交互设计;沉浸式设计;虚拟现实
引言
艺术疗愈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如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艺术学、心理学以及设计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愈加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而艺术本身由于其能自然地与人的潜意识进行互动的特点,也就成为了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正向引导的有效工具之一。与此同时,当今情感化设计理论研究已经较为完备。因此,本文将借用艺术疗愈的视角探析情感化设计在当今交互设计方法中的应用路线。
一、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一)艺术疗愈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激增以及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人类在面对生理疾病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心理疾病。传统的心理疾病指的是人因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导致的异常心理表现,具体表现为感知、思维、记忆、意识等障碍,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影响到患者本人正常的精神生活,甚至有可能会使其做出危害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因此,心理疾病也逐渐引起了医学界及社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对精神心理的认知相较于生理疾病是远远不够的,且心理疾病的诱因也通常与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情绪、性格等紧密相关,导致对心理疾病疗愈的研究也更加困难。现有的主流心理疗愈方法包括物理、心理疏导以及药物调节等,其目的是能够通过疗愈的过程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干预和调节。
与此同时,艺术从其发源开始,就一直与人的情感产生联系,由此借用艺术对人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疗愈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艺术疗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医生玛格丽特在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创新地将艺术的形式融入了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方法是利用艺术的潜意识沟通性使患者产生有引导性的联想。1966 年,美国也创立了专业艺术疗愈领域的艺术疗愈协会。这也标志着国际上对于艺术疗愈作用可靠性的认可。
艺术疗愈横跨艺术和心理学领域,作品的呈现形式以艺术形式为主,传统的表现形式以视觉艺术形式为主,表现为插画、装置、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但一般默认以绘画、插画的形式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些形式的艺术疗愈能够帮助疗愈对象进行情绪宣泄和压力疏解等,以此来改善人的心理环境。人类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艺术的现代化,科技和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数字化的浪潮也正在逐渐影响着艺术的形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实体发展至信息技术。艺术也正在与科技相结合在艺术疗愈领域逐渐彰显其影响力。2022 年10 月,艺术疗愈师孔煦然将音乐、绘画、舞动等艺术形式与冥想进行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整合艺术疗愈体验展。这也是艺术疗愈正在走向数字化、多元化、多感官化的表现。
(二)情感化设计
情感是人类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一种心理变化也是一种生理变化,因此,情绪的变化也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情感化设计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也逐渐体现在心理疗愈的层面上。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为了应对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情感上也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压力、焦虑等情感的积聚甚至正在引发社会性的心理问题。2019 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涉及六大类精神障碍,其中涉及心境、焦虑、酒精、药物使用、精神分裂、进食障碍以及冲动控制及其相关领域,这些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由《设计心理学》系列的作者唐纳德·A·诺曼提出。[1“] 认知赋予事物意义,情感赋予事物价值”的观点将“情感”转化为了设计价值的核心。随着现代设计理论的逐渐丰富和泛化,情感化设计也形成了其独立的方法论体系。情感化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的主要区别就是情感化设计方法将用户的情绪优化作为首要的设计导向,并从本能、行为、反思3 个层面进行研究、设计以及加工。情感化设计着眼于用户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帮助用户探索自我,为用户的生活赋予意义。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使用的商品,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激烈的商品竞争环境下,商品企业为了使用户的需求达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在设计中融合“情感化”的设计方法也逐渐体现出了其发展优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催发了情感化设计在新信息时代更贴近于用户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研究。
(三)艺术沉浸理论
沉浸的本质是构建“环境”。美国学者米哈里·契克森在心流理论中将沉浸体验表述为人将行动与情感在某一场景下进行高度融合从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因而,沉浸式设计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为体验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美国新媒体学学者詹米·默里也将“沉浸”的概念进行了重定义,将“体验”定义为“沉浸”的核心。这种定义虽然偏向唯心,但也体现了“沉浸”对于外在与人情感之间沟通和连接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的角度,艺术联结着情感,也在重构着情感,而沉浸式设计则是在这种重构中起着催化和渲染的作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正在逐渐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也让艺术增加了新的維度,与此同时,让沉浸式设计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虚拟的空间中,由于多感官的催化,人会因为沉浸的环境短暂地脱离现实中的思想和情绪,这也为艺术疗愈提供了可靠的先决条件。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化,也确保了沉浸式艺术疗愈设计的可行性。
二、设计方向
(一)自然性
人类从本质上也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而社会性永远是建立在自然性之上的。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从生物的共性上具有生物的根本生理特征,其次才是因为人类的特性建立了其独特的社会性。因此,人类的自然性需求相较于社会性需求是更底层的需求。而心理需求又是1984 年美国学者爱德华·威尔逊在“亲生命假说”中指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自然环境的自动检索和趋向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人类完成生命中基本的趋利避害的过程[2]。这体现了人类从情感上更趋于适应自然环境的心理基础。与此同时,当今人所面临的负面情绪往往并不是来源自自然性的生理需求,而是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因此,让人处于更趋向于自然化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让人从心理上摆脱来自人社会性层面的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这也是艺术疗愈设计的重要手段。在沉浸式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在虚拟空间设计中添加适当的自然元素。
(二)沟通性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有利于意识的沟通和表达。他在精神分析实践中,发现了绘画在表达梦境中的优越性。这一点在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星空》《日出》等代表作中有突出的表现。
1918 年,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通过绘制曼陀罗进行自我探索。他将视觉元素融合在了治疗实践中,并发明了“积极想象”疗法。荣格将视觉场景的观看者与视觉艺术之间互动称为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这也是艺术疗愈的心理前提。1915 年,南姆伯格在其学校中将艺术疗愈的方法融入了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为研究艺术的潜意识沟通性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只有艺术能够与人的潜意识心理进行沟通,艺术才会引起人心理上的不同情绪反应,才会左右人的情绪,才会成为疗愈人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三)规律性
米哈里·契克森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了心流理论,这一理论也得到了行为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支持。心流学说中指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而精神熵的反面,被称为心流。这种心流的感受出现是真正的幸福。这表现出了“秩序”在心理疗愈中的重要性。而这种“秩序”在艺术中的表现则为艺术中的韵律、节奏,以及多感官的一致性。当代艺术家杨越将视觉与精神相结合,融入规律与秩序,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承载着渺小而宏大的命题,引导人们思考一切存在的核心价值导向。
(四)具身性
具身性是指知觉、理智等精神现象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它们是基于身体、涉及身体的,人的认知以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艺术疗愈是疗愈对象身体和疗愈介质(包括疗愈环境,疗愈媒介等)的具体交互过程,是一种以身体为主体的将感知意象化到心理空间,再通过身体表达外化的认知情景。并且,艺术对于情绪和心理的疗愈作用的形成也基于身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和理解[3],这也体现了艺术疗愈的具身性。因此,在艺术疗愈设计中将具身性思维融合在设计中,从身体上使疗愈对象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能有效地使疗愈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生成基于人对于视、听、触、嗅的逼真实体,也可以作为身体沉浸的有效技术手段。
三、交互设计方法在艺术疗愈中的具体运用
(一)艺术疗愈设计目的
艺术疗愈的目的在疗愈过程中陪伴,并且坚持不懈地在疗愈的过程中鞭策疗愈对象的自我,从而维持个体的容纳性环境,而这个容纳性环境将给疗愈对象提供促成改变的空间、心理能量以及推动力。沉浸从感官上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味觉以及多感官结合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中,视听结合即最普遍的形式。体验者通过在设计者所搭建的视听沉浸式体验空间中进行心理空间的构建,能够产生设计者预设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基于的是视听元素本身的属性所构建的。
因此,沉浸式艺术疗愈空间设计的目的即通过设计能够沟通体验者情感的设计元素,搭建完整的沉浸式体验虚拟空间,使体验者感受到艺术元素所创造的情感空间,达成沉浸于设计的虚拟空间进而脱离现实空间的情感体验,进而对情感进行疗愈。
当疗愈对象在这种体验中产生了心理上的正向触动时,则说明达到了好的疗愈效果。
(二)设计要素提取
1. 视觉要素
对于视觉上的设计主要的设计要素包括图形、色彩以及材质。
从图形上,直线刚劲,从心理上体现着直接与秩序,曲线柔美,从心理上体现着柔和与舒缓。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情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而将二者巧妙组合,便可更进一步发挥图形本身的可塑性。从色彩上,色彩对于情感的影响则更为明显。红色体现着活力与温暖,蓝色则表现镇定[4]。同时,色彩的搭配对人情感的影响是大于色彩本身的,和谐的配色更能够营造人良好的心理体验。从材质上,材质本身来自自然也来自现实生活。材质对于视觉的影响更来自材质通过视觉对于触觉的联觉,玻璃的纯净、木材的质朴,皆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将不同的材质元素引入到设计过程中,即可形成与众不同的碰撞效果,提升艺术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疗愈效果[5]。除此之外,视觉空间感的有效利用也是沟通疗愈对象心理的重要方式。
整体来看,视觉要素设计的好坏,需要将各种要素相结合,进行和谐化的设计,方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2. 听觉要素
声音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跨度不同的艺术媒介,涉及了多样的艺术创作领域当中。“声音”本身具有“乐音”与“噪音”的双重意涵,而自20 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一直在追求无止境的形式创新。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威廉·哈勒满才开始运用“声音艺术”一词来指代以声音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为诸多研究者所借鉴。
(三)交互设计方法运用
交互设计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84 年[6],指个体与设计产品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的体验设计过程,其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交互设计定义了个体之间交流的形式,使之相互协调,达到最优的功能效果。合理地将交互设计方法融合在艺术疗愈的过程中,更能有效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调研、构建以及评估。
同时,在艺术疗愈设计的过程中的交互设计,交互意义上的双方并不仅仅是人与其他载体,更多的是外界信息与人心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交互设计,艺术疗愈设计中的交互设计难点则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中和媒介载体中,其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种:1)对记忆进行矫正,唤起人对美好、珍贵记忆的想象;2)提供希望,让人从绝望的情绪中放松出来;3)提供一种高贵的悲伤,让人在悲伤的情绪中获得来自艺术的理解和认同感;4)一种平衡的作用,让人从不满的现实世界脱离,让来自虚拟世界的满足感中和现实世界的不满;5)重新敏感化,让人情绪上对艺术的敏感代替现实世界中对某些影响的敏感;6)拓展经验向导,让人在艺术世界中的思考拓展到现实世界,自我开导;7)自我认识,从思考中重新認识自己,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交互设计的艺术疗愈服务设计
(一)设计背景
传统的艺术疗愈设计通常是采用单一的感官形式向疗愈对象输出信息,例如视觉、听觉或实体等,而这种形式对于疗愈对象的艺术感知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沉浸性较差。从心理疗愈的角度,有效的沉浸对于疗愈的效果有较强的提升作用。与此同时,新技术使沉浸式体验迸发出了新的可能。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空间,疗愈对象在此虚拟空间中能够对艺术疗愈产生更全方位的体验,进而提升艺术的疗愈作用。
(二)空间设计层面分析
1.本能层面,该设计着重突出了视觉元素对疗愈对象的情绪影响作用。从图形的角度,利用多圆形、多圆角的视觉形式,从色彩的角度,多使用偏高明度以及暖白色为基调打造安全、舒适的体验空间,打消疗愈对象本身对于空间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此外,玻璃材质的应用也是本设计的创新点。玻璃既是一种无色材质,又能对不同色彩的光线进行反射,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光滑、明亮的特点,符合本设计打造多彩、高明度、柔和的空间的需求。最后,设计中更强调引入“自然”意象,将自然元素融合在设计场景中,使人的内心更多融入自然场景中,打破人心中来自社会性层面的压力。
2.行为层面,该设计从交互的角度突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首先将声音可视化达到声音与图像的规律性,再通过捕捉疗愈对象的行为确定疗愈对象与环境之间产生的交互方式,最后将行为、图像和声音作为影响环境的3 个支点,使疗愈对象能够在空间中感受到由自身的温度引发的来自色彩、形状以及声音的温度,进而感受到来自人自身内心的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该设计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使疗愈对象能够更加沉浸地体验疗愈空间并进行交互,有效地增强了整个设计对情绪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些现有的技术支持如图1 所示。
3.反思层面,疗愈对象进入的疗愈空间是虚拟的,疗愈对象能够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的感受缓解来自现实世界的不安、烦躁、压力等消极情绪,并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感悟来自自身行为的能量对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达到疗愈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心理层面的疗愈过程往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的研究表明,有效的艺术疗愈能够对人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并达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疗愈对象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参差不齐,其并不能确保对所有疗愈对象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艺术疗愈设计实践
数字技术的快速步伐正在加快,为了适应体验经济的出现,互动体验离我们越来越近。展示室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互动是一个互动的空间。在互动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中更强调引入“自然”意象,将自然元素融合在设计场景中,使人的内心更多融入自然场景中,打破人心中来自人社会性层面的压力。艺术疗愈设计是有特定的目标用户,目标用户具有关注内心和表达需求等的特征,结合现有的艺术疗愈设计的特征,将两者综合起来得到艺术疗愈系统。因此,在基于以上对本能、行为和反思的艺术疗愈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在空间内引进pc 端来进行数据的记录,移动端则作为日常的疗愈选择,和从疗愈空间中导出数据的载体。
除了疗愈空间的设计说明,本文中引入艺术疗愈App 的设计。具体来说,包括首页、空间、疗愈和我的4 个板块。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 情感化的设计:艺术疗愈通常是一种情感化的治疗过程。因此,在设计艺术疗愈App 时应该以人性化、自然、温暖的感觉为主,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放松的氛围。
2. 专业化的内容:艺术疗愈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在App 的设计中可以加入专业医生或艺术治疗师开发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内容,帮助用户进行艺术疗愈。
3. 互动性的体验,互动性体验可以让用户更加投入艺术疗愈的过程中。
在App 设计中,可以加入交互模块,以便用户可以自由创造和自表达,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用户分享和交互。
4. 视觉感受的体验:充分利用可视化和声音等元素,以及动画、互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使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艺术疗愈的效果,并进一步促进情绪上的放松和恢复。
首页提供一些宣传banner 和相关数据的反馈入口及其他版块的推荐入口。空间则是强调社交的板块,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具体设计页面如图2 所示。色彩对视覺效果的影响有3 个方面,即:色相、纯度、明度。纯洁和明亮会影响一个人的感官情绪,纯度越高,感官情绪就越刺激,亮度越高,色调给人就越轻松,同时中性调也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艺术疗愈应用程序的图形和颜色设计必须以带给人舒适为主,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疗愈应用程序的治疗功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生活处处充满着负面情绪,这就要求了艺术疗愈App 需要纯粹、明快、轻盈的色彩色调,结合有质感的渲染材质,可以从心理上缓解人们的焦虑,带来极大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同时图形设计在所有设计元素中最直观、最有情绪感染力,可以以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传达复杂的抽象信息,率先在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在用户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在开发治疗艺术应用时,在人性、自然和温暖的感觉的指导下,创造一种平静、舒适和放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通过充分利用可视化和声音等元素,以及动画、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用户可以更直观地体验艺术疗愈的效果,促进情绪的进一步放松和恢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应用程序界面上,帮助用户在心理上得到放松。
艺术疗愈式交互设计是科学和互动艺术的结合,使立陶宛成为一个现存的“世界”。交互式设计使用身临其境的氛围来创建虚拟空间。人类的感官系统是展示设计和互动设计之间的沟通手段。不同互动的内容可以基于不同感官的特征,同时可以基于展示空间的特征进行重新设计。互动体验的设计是人与展示空间之间的联系。艺术疗愈式交互设计强调声音本身对情绪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视觉的。利用旋律和节奏能够直接让人感受到快乐、放松、悲伤或是紧张,而声音和情绪会因为空间变成整合立体。同时,声音作为仅次于视觉的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与视觉的配合对于整体设计的沉浸性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当语音交互形式应用在艺术疗愈应用程序时,其功能特征能够在人与艺术疗愈之间的对话期间从用户对话的语言分析中提取情感数据,并触发有关治疗的反馈。这可以简化并直接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治疗服务。疗愈板块则是提供一些专题活动创作入口和一些艺术疗愈相关的音频、视频、电影及相关个性化优质内容推荐的入口,并对绘画创作的界面进行了说明。在“我的”中则展示“我的收藏”及“我的游览记录”等内容,具体如图3 所示。艺术疗愈式应用程序的用户主要针对亚心理健康的患者,其图形语言表达必须更加注重用户心理上以及视觉上的愉悦、舒缓和流畅,强调在艺术疗愈中要考虑其App 图形的视觉语言。同时艺术疗愈应用程序界面的图形内容需要简单,主要以几何和线性,给用户自然的动态变化。视觉色彩主要具有高亮度、低色彩饱和度和不断变化的冷暖色调,给人一种轻盈生动的视觉感觉,整体使用感觉流畅简洁。平面轮廓图案、几何图形和简洁的色彩确保了生动清新的视觉感觉。
结语
本设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关注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并探索艺术对其疗愈的具体方法和作用。疗愈对象作为艺术疗愈产品的用户,其本身在设计中最需要得到的就是来自设计的“关怀性”。因此,引入“情感化设计”的方法和框架成为艺术疗愈设计研究的必要手段。从本能层关注疗愈对象本身情绪状态的变化,从行为层关注疗愈对象与设计之间交互体验,再从反思层关注疗愈对象情绪的变化和深层需求,构建了整体的设计框架。同时,由于疗愈对象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参差不齐,本文提出了“沉浸”的设计理念,并引入多种可视化以及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媒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了沉浸式的艺术疗愈虚拟空间,辅助疗愈对象提高其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案例,论证了将情感化设计以及沉浸式设计引入艺术疗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