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碑帖拓片的装裱修复技艺

2024-05-19冯维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技艺

摘要:碑帖拓片是对历史事件真实、科学及有效的记录方式,是纸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碑帖拓片的装裱是一门特殊工艺,其操作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纸质文物,装裱能够对拓片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沈阳故宫博物院受辽阳博物馆委托装裱修复的一批碑帖拓片为例,介绍了碑帖拓片的托裱过程、修补技术及装裱形式,并提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强化对碑帖拓片的保护。

关键词:碑帖拓片;装裱修复;技艺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碑”指的是刻石,竖立着的矩形刻石为碑;“帖”则是将古人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和石材上汇集而成的。碑帖拓片是在纸、墨出现后,人们用椎拓的方法将碑帖上的铭文或图像拓下来,如实再现文字或图案原貌,流传于世。拓片种类繁多,包括碑帖、刻石、铭文等,其特点是便于后人阅读清楚,利于携带,且保存方便、流传久远。拓片在书法艺术研习、书法源流及风格演变探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除此之外,由于碑帖上的内容记载着大量史实,如重要事件、名人生平、隆重庆典等,这些拓片资料为史学研究也提供了重要佐证。

一、碑帖拓片的装裱发展及保护

碑帖拓片制作是我国传统技艺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学家研究考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温泉铭》等唐代原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拓片。莫高窟发现的唐拓,有被装裱处理过,并在装裱末尾有墨书唐永徽四年(653)题记一行,这些唐拓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碑帖拓片装裱本。

碑帖拓片的装裱,是对这些历史见证者更加有效的保护,使它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完整地呈现出来并流传下去,也为装裱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大量的碑帖已经被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现存的碑帖很多已经无法或不允许被进行捶拓,以致部分现存拓片成为孤本,十分珍贵。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这些碑帖拓片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碑帖拓片,一般可分为已装裱和未经装裱的。拓片是否需要装裱,还需要根据其自身客观情况而定。从向观众展出的目的考虑,往往需要经过装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装裱可以使拓片更为“挺实”,起到保护作用。有些拓片在收藏过程中已经受到水渍、污渍、虫蛀、折痕、残缺、断裂、粘连、脆化、糟朽、泛黄、褪色等病害的威胁,整体破烂不堪,纸张强度极差,这种情况不仅需要装裱,还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才能够延长其保存年限。但是,有些则需要维持现状,过分干预反而会对其造成二次损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检测和准确判断。碑帖拓片的装裱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传统技术,程序复杂,技术要求程度高。

二、碑帖拓片现状和装裱修复原则

沈阳故宫博物院受辽阳博物馆委托,帮助修复一批碑帖拓片,其中包含以南北朝时期墓志、宋代黄庭坚《幽兰赋》为代表的清代拓片等。北朝墓志融隶法和楷书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幽兰赋》为大字行书,大小错落,在书体挺拔的基础上显得苍劲有力、极富韵致。这批拓片只有单独的拓片原件,在长期收藏保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折痕、断裂、破损、画心部分缺失、污渍、虫蛀等病害问题,属于抢救性修复,在装裱之前要先解决这些病害问题,才能进行展览和继续长期保存。在对画心整体和局部重点处拍照记录后制定修复方案,步骤与装裱修复书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可按照清洗画心—托心—隐补—镶料—覆褙—装杆等工序进行操作,但也有个别细节不同,是针对碑帖拓片的独有特点而定的。

碑帖拓片的装裱和修复的原则与书画一样,都要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即拓片经过装裱和修复后,还要保持原有的特点和装帧,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没有受损。在实际操作上,也与书画的装裱修复有相通之处,比如纸张的选配、糨糊浓稠的调制等。拓片配纸的质量及颜色要相宜,厚薄要均匀,纹路要一致,糨糊的使用要得当,没有“小疙瘩”和粘结不牢的地方。碑帖拓片在装裱和修复中还有一些不同之处,那就是要保持文字及图案部分的立体凹凸感,这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仔细区分褶皱部分是否为拓片捶拓时,由于碑帖上刻字的凹凸不平而留下的原始褶皱。如果是这类褶皱,那么在托心过程中就要注意不要将褶皱打开,以免字体涨肥变形。

三、碑帖拓片的托心操作

这批碑帖拓片托心的操作过程与书画装裱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根据情况采用平托、飞托等方式。在托心操作之前,如果发现拓片本身有污迹、虫屎、水渍等病害问题,要先处理完这些病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一般有干清理和湿清理。在清理拓片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附着在纸张表面的虫屎等可用马蹄刀小心刮除,污渍、水渍问题可用温热水进行清洗,具体操作步骤与书画清洗大致相同。清洗之后即可进行托心操作,平托时将拓片正面朝下放在案子上,排笔蘸浆水挤干后轻刷拓片背面,将其润潮抚平。如拓片面积较大,也可用喷壶将背面均匀喷水润湿,稍等片刻,待纸张遇水伸展,用干排笔抚平,之后便可上浆水。上浆前,先用排笔顺时针搅动浆水,激活粘度,蘸浆水后排笔自上而下,由中间分别向上、下、右上、右下等方向运笔,然后朝左横刷,左上、左下反复推进,扫浆均匀,赶出气泡。如果纸张出现褶皱,可堆积在白色部分,推开时需多加小心;若褶皱吸附在案子上,可加大浆水用量,使整个拓片似飘非飘地放在案子上,这时用排刷就容易将褶皱推开。但是,这里要强调一点,刷纸的力度不能太大,主要避免殘破部位的缺失。拓片用纸要比一般的书画用纸薄很多,纸的延伸性也有所不同,刷纸时用力越大,纸的延伸性越大,容易造成铭文字口笔画变粗、字体涨肥变形、改变字体结构,而且装裱后的铭文看起来缺失了原有的立体感。这点与一般书法装裱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通常裱画最忌讳的是出现褶皱,而对于拓片的托裱操作,则要避免过分干预。上托纸时左手握卷好的托纸,右手持棕刷且用手指夹住托纸右下角,对齐后一边以棕刷上下运行,轻轻将命纸吸附在拓片上,一边将托纸徐徐展开,直到整幅刷合。字口与褶皱不打开导致变形,上命纸后不可立即排平,之后用高丽纸撤去多余水分,棕刷排实。

拓片作品的用墨量比一般书画作品要来得多,在托心操作中容易出现跑墨现象。墨遇水而晕染,可采用书画装裱中的飞托方式进行拓片托心:先将裁好尺寸的托纸铺于案子上蘸浆水刷平,用喷壶将拓片均匀喷湿,等待一段时间,拓片遇水伸缩后,正面朝上,对齐托纸,用排笔将拓片轻轻地吸附在托纸上,刷平后检查情况,以保持画面完整。起台翻身是飞托比较重要的步骤,首先要用高丽纸撤出多余水分,确保拓片不要太湿,以免翻面时由于水分太大而断裂,起台时要缓慢,力度均匀,精神集中,保持拓片与托纸的完整性,面积较大的可折叠软翻。翻面后用棕刷把托纸排实,用力均匀,排的时候不要一个劲地向一个方向排,而是要随着字的范围,从字的头排到中下部,再由字的下部向上排,保持字口不动,用棕刷排拓片时,不时地将局部也就是要排的拓片抖一下,往拓片下充一些气,使拓片上的墨受潮后不会粘在垫纸上,字口被排实,拓片也不会平粘悬虚撕破。抖动拓片时不要用力过大,抖动后要复位,不然错位后拓片的墨掉蹭在垫纸上,使白纸染上墨迹。虽然操作过程稍微复杂,有可能会造成拓片不够平整,但可以有效地避免跑墨现象,并保护字口不会抻开涨肥。

四、碑帖拓片的隐补

这批碑帖拓片在收藏过程中有些可能破损或部分缺失,可以对其进行隐补,主要作用是保持拓片的完整性,对拓片自身进行加固,并使整幅画面在装裱处理后能够薄厚一致。如果拓片已经破损的部位没有图案和文字,便要求所选用的补纸在颜色、材质和纹理上与原拓片相似。拓片修补的操作过程与书画修补大致相同:拓片背面用浆水刷平后,将补纸裁取成比破洞处稍大一点的面积,用毛笔蘸取较稠的浆水涂抹在补纸上,然后貼在破损处,用棕刷捶琢刷平,撤去多余浆水。补破洞时注意补纸与拓片粘连处应小于2mm,补纸与拓片的纸纹横竖一致。有些拓片残破面积比较大,纸张经长时间保存已经脆化变性,轻微翻动就会破碎掉渣,可以运用先飞托后隐补的方式:首先选配好适合做拓片命纸的单宣,在命纸上刷上稀浆水后,把拓片用喷壶润潮伸展,之后正面朝上铺在命纸上,用干排笔将拓片轻轻刷平,再把拓片起台翻面,把命纸排实,撤去多余水分,然后在命纸上进行隐补。隐补是古代书画修复中的一项特殊技术,方法是将托裱后的画心背向平置于透视台上,破损处在光源下清晰呈现出来。剪取比画心缺失部分外沿面积稍大一圈的补纸,补纸方向要与托纸纹帘相当,并用马蹄刀将补纸与破损洞口连接处刮薄,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在拓片托纸上进行隐补,既修补了破洞,使拓片装裱后厚薄一致,又保持了原拓片字口不动,避免撕破拓片,有利于收藏与展出。

收藏的拓片需要取出翻看,多次卷起展开动作也会造成褶皱的出现,为延长其寿命,需为拓片加固。撕裂和褶皱之处需要贴折条,可以避免以后因为更大的损伤而需要揭裱。在透视台灯光的照射下,一些细微的折裂痕迹暴露无遗,用3mm宽的加重细条以稠浆骑缝糊贴上,折条要贴在断折的中心位置。如果断折的裂纹有弧度,要将折条截断,顺弯曲方向粘贴在裂纹中间。若折条贴歪导致贴在的边口与断折齐平,不仅起不到加固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断折的严重性。另外,贴折条时要本着“宁可多贴数条,不可错过一条”的原则,避免因为漏贴造成拓片在修复处理后产生新的损害。

五、碑帖拓片的装裱形式

装裱可以使拓片得到保护与加固的效果,利于长久的保存与收藏,更适用于展览,具有观赏性。有原裱的拓片在修复处理后,重新装裱的形式也要和原拓片一致,甚至要保留原有的装裱材料。有的拓片在四周的装裱材料上有历代收藏家的题跋、钤印等,所以拓片除其本身内容之外,无论是艺术方面还是历史文化方面,裱工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些信息不仅需要保留,还应装裱在原先位置,修复人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装裱形式要予以充分掌握。碑帖拓片在唐代采用的装裱形式多为卷子本、经摺本和囊掖本;宋代采用的装裱形式大多为卷子本、库装本;元代时采用蝴蝶本、大库装本;明代时采用库装本、两面装裱本;到了清代,碑帖拓片出现了内府装裱本。其中,蝴蝶装裱本是把裱本碑帖后口,用糨糊粘裹固定住。翻阅时,因其开合如蝴蝶的翅膀,故称为蝴蝶装。宋库装、元大库装、明库装本的碑帖,特点是美观大方,天地头、分心、大边都宽大,裱成长方形大本。清内府装是仿照宋、元、明的库装本,但开本略小些,镶边多用黄色绫子,也有用蜡笺纸描云龙花纹作副业者,用黄色纸、绫装裱御法帖是清内务府装特点,库装有很多优点,故有仿库装的裱法。[1]

如果没有原裱样式作为参考,则需根据拓片本身情况决定装裱形式。时下对拓片的装裱形式大多为装裱成轴或册页等形式,既利于收藏,又方便展览使用,也有采用软衬装裱进行保存的。整裱最能体现原始碑帖的样貌,一般用于造像碑、画像石拓片、碑文逐层横列者以及连续图案。大幅碑拓一般装裱成轴,小幅的书法石刻拓片可装裱成册页,方便观赏。卷轴装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装裱过程基本与书画装裱相同,有托心、镶料、覆褙、上墙、上杆、装轴等工序,装裱平整之后笔法神韵也就更加突出。但是,拓片在裱轴时,绫绢的尺寸不宜过大,可参考条屏尺寸,地杆不用轴头,因为轴头尺寸小,不易卷动,可将地杆两边超过裱件宽各10余厘米,使用本身绫绢包裹即可。[2]卷轴类装裱只能放置在案上或挂在墙上欣赏,如果想放在案几上临摹就不太方便,可以仿照书画装裱中的册页形式。这种方式同样适合页数较多的作品,而且册页形式在收藏上也比较方便。册页是以点糊成册,折缝处也容易断裂,翻动太多也会脱落,书籍形式有包背装和线装两种,装裱方式也与册页相同,剪裱、镶边之后按照书籍的装裱方式进行操作,书籍形式使翻阅赏玩更加方便,且牢固不易散开。

六、结语

托裱对碑帖拓片的保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并不是保存的唯一途径。碑帖拓片的价值在于补充和修正历史文献的遗漏和讹误,有助于研究古代礼制、文化传统,同时对研究书法艺术价值、书法源流及风格演变也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规范保护与科学抢救相结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科学保护,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钻研和累积经验,总结操作技巧及加强馆际间的交流学习,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借助当今先进的设备,在装裱修复中把伤害降到最低,从而使碑帖拓片得到更科学、更安全的保护,将珍贵的碑帖拓片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张明善.中国碑帖拓片的装裱与修复(上)[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1):86-90.

[2]蒋保兴.中国书画装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冯维(1984—),女,汉族,山东莒县人。大学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书画类文物修复。

猜你喜欢

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匠心守技艺 绽放新光彩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