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饰北斋及其作品鉴赏
2024-05-19柳贺
摘要:葛饰北斋作为日本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将浮世绘的发展推向巅峰并对欧洲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葛饰北斋70余年的艺术创作可划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其一生共完成了3000多幅彩色版画,为200余部书籍绘制插图,目前仍有千余幅作品在流传,其对版画的重要影响是任何浮世绘画家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关键词:葛饰北斋;浮世绘;艺术特点
被誉为“浮世绘三杰”之一的葛饰北斋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作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图1)家喻户晓,他也被评为“影响世界一百位名人”之一。葛饰北斋作为浮世绘画家,活跃于江户时代晚期的日本画坛。其在7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共完成3000多幅彩色版画,题材涉猎广泛,突破役人绘、美人绘等传统题材,将浮世绘风景题材作品的发展推向全新的高度,对世界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葛饰北斋艺术人生的“三个阶段”
葛饰北斋原名中岛铁藏,1760年出生于江户隅田川东岸(今东京都墨田区龟泽),自19岁追随胜川春章学画直至90岁去世,笔耕不辍,艺术创作生涯长达70余年。在1834年出版的《富春百景》一书的版权页中,葛饰北斋曾写道:“余自六岁嗜摹写,年五十画作已多面世。念七十岁前所作之画无足取者。及七十三,方悟通鸟兽鱼虫之骨骼、草木生长之态。年八十愈有进步。至九十则须穷究其奥妙。百岁方能得心应手。百一十岁则所画之物皆栩栩如生矣。但愿余能长寿,以证吾言不谬也。”[1]这是葛饰北斋自述的跋文,内容主要是回首过往并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根据以上文字及资料,其漫长艺术人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一)萌芽阶段(1779—1795年)
葛饰北斋自幼热爱摹画,曾系统学习过木刻雕版,19岁追随当时著名画师胜川春章学画,直至35岁胜川春章去世,葛饰北斋脱离胜川派。这一阶段为葛饰北斋的学习期,也是其艺术发展的萌芽期,此阶段其画号为“胜川春朗”。最初几年,葛饰北斋以学习模仿为主,题材多为役者绘、浮绘等。自1780年开始,其逐渐公开发表小说插图,《浅草金龙观世音境内之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画面中出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背景的树木也有明暗之分。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葛饰北斋在学画阶段就有意识在尝试探索浮世绘新样式。受当时著名画家鸟居清长的影响,葛饰北斋也绘制了大量的风俗画与美人画,此阶段所绘制作品涉及浮世绘的所有题材,为个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阶段(1796—1819年)
脱离胜川派后,葛饰北斋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求绘画风格的革新,开始尝试创作人物与风景结合的作品。他深入研究琳派、土佐派、狩野派等不同流派的绘画技法,并将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光影、焦点透视等绘画语言大胆地运用到浮世绘创作中,逐渐形成特点鲜明的绘画风格,使浮世绘呈现崭新的面貌。作品《高桥富士》《九段牛之渊》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高桥富士》通过利用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近处高大的拱桥与远方的富士山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是一幅以构图取胜的佳作;作品《九段牛之渊》则是通过大面积的色彩对比与强烈的明暗对比赋予画面生动性与趣味性。这一阶段葛饰北斋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绘画的革新,同时也不断更换画号,先后使用过“宗理”“不染居北斋”“戴斗”等30多个画号,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画号是最著名的北斋。自1814年起,葛饰北斋以精湛白描手法创作的绘画范本《北斋漫画》系列开始发行,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世间万物。《北斋漫画》系列共发行15卷,作品共計3910幅,全面体现了葛饰北斋高超的绘画能力与卓越的创造力。葛饰北斋在这一阶段吸收东西方艺术语言特点,改变了浮世绘简单的平面装饰效果,并利用渐变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将微妙的明暗光影效果移植到浮世绘画面中,创作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三)成熟阶段(1820—1849年)
1820年葛饰北斋更换画号,新的画号是“为一”,意味“成为一人、再次一人”,也预示着他的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并逐渐走向巅峰。葛饰北斋先后历时五年,完成了代表浮世绘艺术的巅峰之作《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季节全方位描绘了富士山这一主题,每一幅画面都将富士山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趣盎然。在使用传统线描纹样及装饰性色彩的基础上,其利用明暗对比及透视原理拓宽画面的空间深度,打破浮世绘的传统样式,为浮世绘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富岳三十六景》已成为代表日本美术的经典标志性符号,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神奈川冲浪里》《凯风快晴》《深川万年桥下》《东海道程之谷》《诸人登山》等。除《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外,《富岳百景》也是此阶段葛饰北斋集大成之作,其中共有120幅作品,画面构图奇趣盎然,画中人物签字白天,线描用笔迥劲健有力;《富士越龙图》(图2)是葛饰北斋1849年临终前创作的绝笔之作,画中白雪覆盖下的富士山尽显威严雄姿,万籁寂静中一条飞龙直上云霄,营造出强烈的动与静对比效果,从中也可以感受到晚年的葛饰北斋对命运的不屈与渴望永生的内心追求。
二、葛饰北斋艺术特点分析
(一)坚持突破自我,对创作充满强烈渴望
葛饰北斋一生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停止过创作。他19岁师从名门专注于传统浮世绘学习,30岁接触西方绘画理论,尝试使用透视方法创作美人绘与风俗绘,40岁将明暗画法运用到风景题材的作品创作中,50多岁以旺盛的创作热情与惊人的毅力完成系列绘本《北斋漫画》,60岁后专注于锦绘创作,开始创作《富岳三十六景》等一大批旷世佳作,晚年他以“画狂人”自称并坚持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葛饰北斋在1836年出版的《诸职绘本新鄙形》卷末写道:“所幸我从未被自古以来所形成的规矩所束缚,在绘画上总是对去年的作品感到后悔,对昨天的作品感到羞愧,不断在寻找自己的路。现虽年近八旬,笔力仍不亚于壮年。但愿能有百年寿,努力之下成就我所追求之画风。”[2]史料记载,葛饰北斋曾在临终前心有不甘地叹息道:“天若再给我十年寿命”后又改口道:“天若再保五年寿命,我必成真画工。”葛饰北斋对艺术真挚且执着,将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不断突破自我的革新精神。
(二)作品题材丰富,画面构图形式多样
以富士山为题材的风景绘是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题材涉猎非常广泛,所涉及领域之宽是任何浮世绘画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葛饰北斋早年在胜川春章门下学习,专注于创作以舞台演员为题材的“役者绘”,后不满足于程式化的风格与千篇一律的题材,通过研究东西方绘画风格,开始尝试风景题材的作品创作,同时他也接受私人委托订单,为册页、折物、狂歌等文学作品绘制插图。进入19世纪后,葛饰北斋的作品趋向于商业化,因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而广受市场欢迎。葛饰北斋所绘制的《北斋漫画》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绘画范本,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神话故事、人物百态、市井传说、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生活器具、花鸟鱼虫、妖魔鬼怪等。
在构图方面,葛饰北斋的作品构图形式多样,他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三段式全景构图、黄金分割线构图、透视构图是其常用的构图方法。三段式全景构图将画面清晰地划分为“近中远”三部分,画面结构清晰明确,层次分明。葛饰北斋1832年创作的《由御厩川岸看两国桥夕阳》中将画面分割为近中远三部分,近景描绘的是摇曳的摆渡船满载了不同身份的乘客,中景是矗立在河岸中的两国桥,远景为夜空映照下的富士山,画面层次清晰有序,画面着重刻画了近景摆渡船上的乘客,巧妙地捕捉陌生人相处时的心理状态。黄金分割比被公认为最具美感的比例,在葛饰北斋的作品中,大量运用黄金分割比,使画面和谐且富有张力。作品《甲州三岛越》描绘的是旅途中的人们张开双臂围拢测量一棵巨树周长的场景,画面中近景的巨树与远处的富士山左斜坡产生了视觉呼应,山顶上环绕着云雾,如同火山喷发时的烟雾一般。作为画面主体元素的巨树,被放置在黄金分割线上,使画面极具吸引力与观赏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通过透视原理营造画面空间,有利于增强画面真实感,引导观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作品《五百罗汉寺荣螺堂》(图3)画面中,两名朝圣者坐在荣螺堂右侧,城里来的游客们和他们的孩子正在欣赏出现在遥远地平线上的富士山。画中荣螺堂楼阁采用透视原理塑造环境,凸显楼阁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强化了整幅画面的纵深效果,引发观者共鸣。
(三)善于运用明暗对比,营造画面氛围
对于视觉平面作品来说明暗对比十分重要。一幅作品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明暗对比是否恰当,恰到好处的明暗对比可以让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在葛饰北斋的众多作品中均可发现其对明暗对比的巧妙运用。
1.通过明暗对比突出画面主体
作品《神奈川冲浪里》是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这幅作品又名《巨浪》,画面中的“巨浪”与富士山形成对比,浪花泡沫从浪顶上落下,像雪一样落到山顶。整幅画面是经过精心策划布局,以致敬圣山的坚定不移。在这幅作品中,海浪被作者施以最重的蓝色与最亮的白色,形成明暗对比,凸显巨浪这一画面主体。
2.通过明暗对比塑造节奏感与平衡感
葛飾北斋的作品具有由繁至简高度概括的特点,色块间的明暗对比营造了画面的节奏感与平衡感。作品《隅田川关屋里》描绘了三名武士骑兵沿着堤坝穿过空旷的田野奔驰。骑兵们一致的形态,被风吹起的长袍,都在强调他们的速度之快,画面右侧的公告板张贴着官方公告,说明这是条常用的快速路。清晨的薄雾已经消退,但是远处的富士山仍笼罩在初升的晨光中。画面中左侧第一匹马上骑兵的颜色、第二匹马身体的颜色、第三匹马上骑兵的颜色及公告板的顶端位置均为黑色色块,与环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在视觉重量上达到了平衡状态。
作者简介
柳贺,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1][英]提摩西·克拉克.葛饰北斋:超越巨浪[M].李凝,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21.
[2]潘力.浮世绘[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