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土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
2024-05-19欧阳普龙
摘要: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的采风和调研,结合个人的创作经历解读本土文化价值对木雕创作的影响,其价值和收获体现在对空间、形态、内容、颜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广西本土文化具有区域性,能表现广西区域的特色与价值。笔者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思维去挖掘木雕新的表现形式,在木雕创作过程中阐述思维对雕塑创作行为的引导,对木雕语言的探索和收获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了木雕发展现状,探讨本土文化在木雕创作上的价值。
关键词:本土文化;木雕;雕塑创作
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调研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广西北部山区,侗族村落大多在高山腰间,这里的原生态环境很好,木构建筑高低错落,与山腰相拥。与侗族人交流,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善良和淳朴。他们的饮食和农作习惯在长期演变中顺应自然环境,极具特色,建筑的材质和造型结构也充满了侗族智慧,他们的建筑多以杉木为原材料。木头的朴实质感给人温馨而亲切的感受,在外观造型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服饰蕴含着文化内涵,侗族人民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庆祝节日时穿的服装都非常隆重。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具有侗族特色的衣服,这些衣服大多是自家纯手工制作的,体现了民族特色。基于对侗族的调研和体验,笔者对雕塑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传递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场创作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侗族人的生活状态及传统文化。
图1和图2是笔者在当地邀请侗族人做模特制作的雕塑作品。在现场创作时,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捕捉更加敏锐,感受更加直观和强烈,创作者更加果断和自信,呈现的雕塑效果更加生动鲜活。在着色上,笔者采用侗族服饰的主色调,凸显人物形体特征和绘画颜色,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创作者内心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思考带入雕塑创作,更好地展现侗族人的精神面貌。
二、木雕的概述
木雕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的发展也推进了木雕的演变。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使用木头制作装饰品和实用的工具或器皿。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多个时代节点将木雕创作推向了发展高峰。唐朝木雕佛像,造型生动凝练、刀法娴熟、线条清晰明快,至今仍受到藏家的热捧。明清是木雕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表现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形成了具有传统寓意的主题和反映民俗习惯的木雕内容和形式,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木雕名家。因为木雕艺术具有功能性,与文化、经济有紧密的联系。佛教传入中国,对木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木雕还具有装饰性,在明清建筑上我们能看到许多精美的木雕,题材有飞禽走兽、吉祥寓意纹样、经典戏曲人物等,木雕还是艺术品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
三、本土文化在个人雕塑创作中的价值体现与情感传递
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适合雕塑创作的材质,希望运用材料的特性使作品产生新的面貌,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开始了对材料的探索。笔者最终选择以木材作为媒介来传递个人对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探索。长期感受的酝酿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加之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调研(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笔者感受到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醇厚的本土文化,所以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希望深刻反馈当地的风土人情,解读本土文化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雕塑创作中。我想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雕塑的作品也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木材易塑形,在视觉和心理暗示上可以传递出岁月流转、温和朴实、稳定坚韧的信号。这样的特性,我想与侗族人的雕塑形象是相契合的。本土文化离不开“人”,侗族人民就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形象特征、生活习惯、着装服饰、居住环境、传统习俗都呈现了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木雕创作上,我选择以侗族人的形象气质对人内心所产生的影响为创作原型。侗族人的体态特征非常适合塑造成雕塑形象,有种浑厚、质朴的气质。这也是解读本土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体现。
生活是创作的土壤,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我常会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动,鲜活、单纯、质朴的生命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变得十分珍贵和难得。我想表达的是生命原本的样子,也希望把这种感受带入具體的雕塑创作中。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常会因为一些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而引发负面情绪,失去生命本该有的快乐体验,也失去了生命本该有的鲜活。通过作品阐述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解读,表现“生命的样子”,表现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是我内心的诉求。创作构思和体验的过程,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次洗涤,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本质。价值体现在对作品空间、形态、内容、颜色、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影响和思考(图3、图4)。
(一)侗族文化对个人雕塑创作的影响
当代雕塑的发展在形式、材料、语言的运用上空前丰富,枝繁叶茂,呈现了雕塑创作的多样性。区域性的本土文化以广西侗族为例展开研究和探索,以木雕创作为载体,解读和发掘本土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他们的居住环境、服饰、饮食、建筑和民俗习惯,还有人物形象气质都是广西本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雕塑创作中如何体现价值,呈现不一样的雕塑面貌传递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能让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是我在创作中常常思考的问题。
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艺术创作的沃土。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创作的初级阶段应该是感受。三江地理环境对视觉有强烈的冲击,其价值体现在木雕创作中雕塑的构图和陈列方式。高低错落的建筑与大山的紧密结合,呈现厚重又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体验对雕塑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很高的价值,体现在对木雕的造型和构图上。侗族人的服饰整体色调偏藏青色,袖口和腰间绣有彩色的图案,服饰颜色搭配整体和谐而不失细节,细节处的图案使服饰精致耐看,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我在创作雕塑时非常迷恋着色,好的造型要配合适宜的颜色,很多雕塑者的形象着色不讲究导致仿铜仿铁效果泛滥。在木雕创作实践中,把侗族人对色彩的把握运用到木雕创作上,分析和运用色彩之间的关系和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木雕变得生动和富有变化。侗族人的形体比例和五官特征都非常有特点。他们个子不高、颧骨较高、咬肌比较发达,整体形象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有力,具有地方特色。那么在对这类木雕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就需要参考现实侗族人的形象特点。在做雕塑的时候,人的形象塑造容易被概念化,塑造出来的形象给人的感觉都是“亲兄弟”,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具有特征的形象如果经过艺术的夸张和特征的提炼,在雕塑时就可以避免概念化的问题。和侗族人相处时,本土文化的价值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勤劳、善良、淳朴这种品质触动着我的内心,引发我对城市生活的反思,让我有强烈的意愿去捕捉他们的形象,在脑子里开始构思然后开始创作。外物对创作的影响有时候是潜意识里的无意识,但是对形体的处理和创作形式是有意识的。
(二)在雕塑创作中如何融入本土文化
在雕塑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人可以感知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敏感,深入研究一些自己敏感、好奇且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创作的深度比变化更为重要。我对人物的形象特征比较敏感,喜欢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及人物性格,痴迷具有特点的人物形象。对本土文化进行思考,挖掘其对雕塑的创作价值,将思考结果自然、真诚地融入创作中,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引起观众的共鸣,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写实雕塑创作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山中侗族人的形象特征,是自然产物,也是本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适合雕塑创作。他们的形象特征也传递出淳朴、善良、乐观的信息。创作这个主题的雕塑并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对本土文化的宣传。
(三)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
雕塑的形式语言和内容在雕塑创作中是不可回避的两个命题,同时也是人们在创作中比较重视和渴望探索的问题。当代雕塑发展的多样性,使得雕塑的形式与对材料的运用更加开放,传统雕塑形式语言与材料的界定变得模糊,所以挖掘雕塑的形式语言及材料传达情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个人创作的面貌也具有多样性。在创作过程中,我也常思考这两个因素,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希望通过撰写这类命题对自己的创作经验进行一次总结,获得新的体会。
通过个人创作及观摩国内外的雕塑作品,阐述雕塑形式语言与材料运用传递情感的方式与价值,不同的雕塑形式语言及材料冲击着观者的视觉,形式及材料的隐喻传递着情感,所以梳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有趣。
近年来,雕塑作品选用木头作为媒介,刻画人物形象,以侗族的小孩老人为原型进行雕塑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地对木头这个材质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材质的习性更加敏感和喜爱,选用原木进行刻画塑造。木头易塑造容易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给人的感受也是坚韧、温馨的,还有岁月沉淀的痕迹,这与侗族人的朴实品质是契合的。在雕塑的过程中我的心变得很平静,用心可以感受到木头的温度,当塑造的形象轮廓渐渐清晰,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更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创作雕塑的过程其实是对内心的一次洗涤,有极好的治愈效果。
四、结语
本文叙述了笔者对广西少数民族(侗族)的喜爱和关注,阐述与大山里的侗族人相处时的感受和都市文明与本土文化的对比与思考,对自己雕塑创作经历和解读本土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进行梳理,阐述个人艺术创作的初衷,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传递对少数民族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创作经验的累积,在解读本土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会更加丰富和深刻,个人的解读是片面单一的,希望社会从多个角度去关注和保护本土文化,发掘其宝贵的价值。
作者簡介
欧阳普龙,男,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