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人物画的艺术特征探析
2024-05-19牛灵丽
摘要:近现代中国人物画自发展以来,20世纪50年代的人物画称得上是一个高峰,特别是以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等院体人物画为代表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周思聪的人物作品结合徐悲鸿、蒋兆和的艺术手法,在人物画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通过探究周思聪的人物作品的笔墨、构图、题材等特征,浅谈周思聪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周思聪;写意人物;笔墨语言
新中国成立后,“徐蒋”体系作为近现代美术的开山鼻祖,具有重要的艺术引领地位。水墨人物画家几乎都是在这个体系下对水墨人物进行探索的。在这种主流趋势下,周思聪主打现实主义,并在“写实”路线上敢于求变,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并有所成就。笔者将周思聪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和绘画技法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一、周思聪时代背景及艺术历程
周思聪(1939—1996年),天津宁河人,20世纪伟大的人物画画家,擅长画写意人物,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她的人物画继承了“徐蒋”体系扎实的造型与写实笔墨特点,又于后期探索求变,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给人以不同感受,活泼趣味,真实动情。
卢沉这样评价周思聪,说她是当代杰出的天才女画家。臧伯良也曾这样评价:“周思聪是继中国近现代史上任伯年、蒋兆和之后著名的人物画大师,她继承了她的老师蒋兆和的中国画传统,周思聪完全没有旧的东西,她在新的时代推动中国人物画往前大大地走了一步。真正是新时代中国画最杰出的人物画大师。”她的人物画题材多样,有女性、孩童、矿工,早期笔法概括大胆,后期用笔“拙味”十足,意境铺满画面,代表了20世纪人物画的新面貌。
(一)周思聪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数事物在明晰了方向后便开始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艺术也不例外,“徐蒋”体系之风盛行。徐悲鸿在写实教育体系中注重素描基础教学,蒋兆和重视传统造型基础。周思聪在蒋兆和工作室接受恩师指导,并受益终生。李世南曾言:“周思聰笔下的《人民和总理》是中国水墨人物画写实水平的代表作。”由此映照出周思聪在那个时代对艺术的把控和运用以及在艺术界中所产生的影响。
(二)周思聪的艺术历程
周思聪的好友马文蔚在《周思聪——艺术个性的觉醒》一书中,曾借郎绍君之口,以叙事的方式提及并梳理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周思聪的绘画变化由单纯的颂美到复杂的抒发,由描写事物、人物到表现人生感受,由依循六十年代的写实模式到自由选择视觉方式,由遮蔽着的个性到个性的敞开与投入。”
蒋兆和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成为艺术界的风向标,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人物画创作无不受其影响,其学西方之思,用传统之笔墨,传中国人情。蒋兆和没有完全采纳中国传统笔墨语言,根据他遗留的长卷作品《流民图》(图1),可以发现他只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人物造型则借鉴西方素描,使人物塑造更加科学,笔墨精到,浅色赋之,在水墨人物画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周思聪在进入蒋兆和工作室后,深入传统,努力练习掌握蒋兆和的笔墨技法,尽管饱受“文革”的冲击和影响,她笔下的工人农民人物形象依旧由传统笔墨呈于纸面,绘画创作技法,设色等方面依旧可以看到蒋兆和的影子。
叶浅予也是周思聪的恩师,与蒋兆和同任教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他没有具体的师承渊源,独自在艺海里摸索,绘画形式特色鲜明。叶浅予的艺术绘画类型从服装画到漫画再到速写,直至最后的中国画顶峰状态,他坚持从实际生活挖掘素材,提倡真情实感的创作构思,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天地。
周思聪的创作笔墨多为水墨画法,人物轮廓线明晰,用笔水分有饱满之时,亦有干涩之变,画面中的黑、白、灰有强有弱,色彩饱和而又稍加点缀,人物在画面中的主体性强。她的创作题材广泛,歌颂女性的作品占大部分,形式上由写实到变现。她同样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等,谨记恩师教诲,对待艺术脚踏实地,晚期荷花系列以白造境,反思自我,回归自我的精神世界。
二、周思聪人物画艺术特征
(一)笔墨技法
在笔墨技法上,周思聪继承了蒋兆和与叶浅予的绘画笔墨语言,关注写实,表达现实,流露真情,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蒋兆和是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大家,勾皴点染笔墨全面精练,叶浅予笔下舞蹈人物言简意赅,准确到位,画面色彩饱和度较高。周思聪在技法方面的学习体现在她艺术的不同时期,早期歌颂人民、领袖、工农时,笔墨多倾向传统,晚期像彝族女系列色彩稍加纯色点缀,颜色上平涂较多,色彩碰撞较少。尽管周思聪有所师承,但周思聪的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和绘画面貌。
(二)构图经营
周思聪的作品中,画面人物全部显露,背景取景室内室外均有。在早期工农系列中,画面人物适中,背景多具有情节性;在晚期彝族女系列作品中画面人物偏小,环境多为大自然。周思聪创作形式转变的代表作《矿工图》系列(图2)采用分割的形式,打破中西方二维和三维的传统样式,使得画面空间更多变,空间感大大加强,在构图方式上,《王道乐土》中的“图与底”突出了作品中心,《遗孤》和《同胞、汉奸和狗》中时空交错、画面分割,使得战争带来的游离破碎、侵害无序感充盈画面,《人间地狱》中气息挤压,不仅贴合题目,同时营造肃穆之境。以上依旧取自中国传统绘画目光游走式的空间营造方式。
(三)题材多样
从周思聪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的题材多为女性,如惠安女系列、维吾尔族女系列、彝族女系列,此外还有矿工系列、稚童系列、荷花系列。人物用笔湿润干涩交叠,使情感与笔墨咬合紧密。抛去女性的民族特点,女性题材在周思聪笔下“多产”,主要源于其母亲性格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孕育出对女性角色的强烈表达,更有人生角色的转换,使得她深刻感受到了女性肩上的担子;是真情的推动,使她酣畅淋漓地表达对女性的“悲爱”。1973—1979年,在“文革”结束的大背景下,倡导人性的回归,时代背景使得周思聪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周思聪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出于女性对孩子本能的母爱,助推其稚童系列日益走向成熟。在周思聪青少年时,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中日本画家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系列原作触动心灵、冲击灵魂,画家为和平斗争的方式,使得周思聪尊敬他们,渴望了解他们,同时感受到辽源煤矿那些华工苦力曾经经受帝国主义侵略摧残的切肤之痛。这份力量的激发,为周思聪构思矿工系列作品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周思聪的艺术历程是坎坷的、丰富的,不同作品系列可能会有并列和重叠,但大致纵观周思聪人物画艺术旅程,可以这样归纳概述:早期人物画创作主要倾向于惠安女系列和维吾尔族少女系,中期人物画创作主要倾向于稚童系列和矿工系列,晚期人物画创作主要倾向于彝族女系列;其中像稚童系列、彝族女系列也可细分为早期和晚期。在这两个系列中,整体看共同特点是早期浑厚、沉重,画面“暗”,晚期概括、简练,画面“亮”。
三、周思聪艺术历程对我的启示
赏析周思聪的艺术作品,发现其注重写生、在乎真实,坚持创作深入生活是基本;勤于反思、不断增强独立自我意识,真诚地为女性发声;注重创新,集百家之长,勇于尝试传统绘画材料之外的东西;敢于求变,突破舒适模式的藩篱,开辟新画风,并在摸索中持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绘画的坚守与热爱让绘画人愈加坚强。
笔墨是时代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在笔墨功夫上,周思聪对中西结合的技法运用自如,熟练中夹杂着创新,写实中演绎着表现。造型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要素,可相像、可神似,可具体写实、可概括抽象。笔墨與造型两者之间丰富的变化在于思维理念的不断拓宽,在于尝试创新与突破。
纵观其艺术之路,线条是周思聪作品中亮丽的风景线。在其早期作品中,如作品《人民和总理》,线条粗细有秩,节奏顿挫;中期作品稚童系列中,速写语言赋予笔墨语言,早中期作品整体用笔灵动且具有力量感。线条在画面中的变化始于其丈夫卢沉在学院课程方面的设置,这使周思聪开始接触人体。插图和水墨小品创作是她所擅长的,由此,她在“文革”时期常用的外露直线用笔向干涩、顿挫转变,她开始关注毛笔自身的可能性发展,尊重毛笔、尊重属性。这段经历可谓其艺术探索的宝贵财富。在她中后期作品中,她的线条有如毛线般的质感和轻盈,拙而秀,涩感强烈。作品《矿工图》系列中的线条涩而干、直而劲。作品《彝女系列》中的线条松动、轻润,画境氛围感十足。综上所述,对线的“品位”,促使她的艺术作品逐渐成熟。
四、结语
20世纪中叶后,近现代人物画处于成熟探索期,许多人物画家留下惊世之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等对中国画人物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他们开放包容,注重中西结合,并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直至今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启迪作用。此外,艺术家内在的真情与热忱、外在的坚守与务实让我们尊重和敬畏。
周思聪在创作中总是将自我的感受和情绪放在重要位置,在艺术道路上,真实是她一直所追求的;她用笔传情、以墨达意,使笔墨与心灵互通。她尊重事实,关注时代,继承和发扬传统;她大胆求变,将写实、夸张、变形融合在一起,碰撞出灿烂火花。
作者简介
牛灵丽,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人物)实践与创作。
参考文献
[1]向洁.周思聪水墨艺术语言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2]黄梅凡.周思聪女性题材作品对女性的关怀研究[J].美与时代,2020(7):65-66.
[3]纯净的心灵最美的童年周思聪水墨儿童画趣味满满[J].山西老年,2023(6):38-39.
[4]黄小荣,王欣.浅析周思聪儿童画的特点及流变[J].大众文艺,2019(13):101-102.
[5]何秋露.浅析周思聪绘画作品的风格与色彩—以荷花系列为例[J].流行色,2021(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