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遗址考古及八里堡唐墓出土文物初探
2024-05-19高铁
摘要: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遗址是该市最近发现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文章概述了八里铺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勘探背景,详细描述了八里铺遗址的三期考古勘探情况,包括勘探时间、范围、方法等,通过不同勘探手段,基本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内涵。在遗址范围内,共发现了汉唐时期的墓葬、灰坑、窑址等遗迹,展示了后续发掘中出土的唐代墓葬随葬器物,丰富的墓葬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原貌。
关键词:朝阳市;八里铺遗址;考古勘探;唐墓;出土文物
朝阳市,别名龙城、三燕古都、东方佛都、营州、兴中府、柳城,是辽宁省的地级市之一。朝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历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地域辽阔,东连辽宁中部,南临渤海,西接京津唐经济圈,北依内蒙古腹地,海陆兼备,交通便利。朝阳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是鸽子洞古人类、西八间房古人类活动的地区,新石器时期属红山文化核心区。商周时期,这里先后为古营州地、孤竹国北部和燕国北境。秦汉以来,朝阳属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地。三国两晋时,先后属于乌桓和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设营州。隋唐时期分别设置柳城郡和营州都督府。辽代在这里设霸州、建州等,金朝则分属北京路大定府和兴中府。元置兴中州等州县。明清时期,朝阳属大宁都司和承德府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阳县升为朝阳府。可见,朝阳是古代多族群交汇融合的区域,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点。
八里鋪遗址地处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村,经过多次考古勘探,在该遗址已发现汉墓、唐墓等不同时期的古墓葬遗存。这些墓葬的考古发掘,对研究朝阳地区乃至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以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遗址的考古勘探及八里堡唐墓出土文物分析为中心,对八里铺遗址考古情况及唐墓出土文物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丰富朝阳市及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一、八里铺遗址考古情况概述
(一)地理位置和环境
朝阳市地处内蒙古黄土高原向沿海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大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域内山峦起伏、河道纵横,以低山丘陵为主。松岭山、努鲁儿虎山两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境,山间夹有冲积平原和盆地。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青龙河四大水系,河流总长度约2500公里,集水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朝阳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燥少雨。年均气温5~9 °C,年降水量450~580毫米。八里铺遗址位于龙城区区划南部八里铺村,和平街与龙翔大街交汇处,东邻锦承铁路,遗址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八里铺遗址所处地区自古就是农业区,地处辽河支流大凌河下游西岸,遗址中心点坐标为东经41.57°,北纬120.45°,属于辽西丘陵区,地势平缓,遗址东侧约3公里处为大凌河中段,是龙城区境内较大的河流之一。
(二)勘探项目背景
2021年,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村拟建梧桐公馆小区项目。按程序,项目施工前,龙城区文物管理所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数据库比对,确认该地块不属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也未设置文物保护区。项目获地方政府批准后开工建设。该项目选址于八里铺村东南侧,用地面积约8.68万平方米。原为村民住宅和菜园区,地势较平坦。项目施工初期,大部分建设用地已经完成了1.5~4米不等的取土作业,在取土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疑似墓葬和遗迹遗存。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建设单位立即停工,并报告有关部门。接报告后,朝阳市文物局委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考古调查。现场勘查发现,项目区南部和西南部存有古墓和遗迹遗存,取土断面可见灰坑、窑址等遗迹。据此,初步确定该区域为一处古代遗址,命名“八里铺遗址”。遗址的具体时代和范围有待进一步考古勘探确定。本次考古勘探在项目施工发现遗存的基础上展开,目的是保护文物,探明遗址情况,提供遗产保护和工程建设的依据,勘探遵循文物部门的指示和省级考古机构的工作安排。
二、考古勘探情况
(一)勘探时间
本次八里铺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始于2021年5月,经历了前期准备、现场勘探和后期工作三个阶段。2021年5月上旬,在项目施工中发现遗存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与施工单位取得联系,获取工程资料,并会同龙城区文物部门对项目区域进行了初步实地调查,为正式勘探作好准备。2021年5月中下旬,组织技术人员对八里铺遗址进行为期一周的现场勘探工作,对遗址范围、基本情况和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调查。对遗迹取土断面、古墓形制等进行纵横排查,基本可以确定遗址范围和文化层次。2021年6月份,技术人员对勘探所获数据和标本进行整理分析,编写考古勘探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八里铺遗址的保护利用建议。
(二)勘探范围
本次考古勘探的范围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八里铺村梧桐公馆项目用地内,平面范围近似长方形,自南向北长约297米,自西向东宽约207米,总面积约为84100平方米。勘探范围内地势平坦,无明显起伏,基本上全部区域都可进行考古勘探。为了解勘探区域内的地层堆积情况,在勘探范围内设置了10个标准探坑,其中东西向设置5个,编号TK01—TK05,分布于北、中、南3条东西向测线上;南北向设置5个,编号TK06—TK10,分布于西、中、东3条南北向测线上。标准探孔可以看出勘探范围内地层情况较为一致。表土层厚度在0.2~0.3米,呈浅灰色,含有少量植物根系、沙粒等杂物。黏土层厚度在0.3~0.6米,呈灰褐色或深褐色,含有较多淤积物和冲积物。生土层距地表0.5~0.9米,呈浅黄色,土质致密纯净。除表土层外,黏土层和生土层的厚度变化不大。土样调查显示,勘探区域内地层总体上分为三层:上为表土层,中间为黏土层,下为生土层,三层地层均匀连续分布,表土层和黏土层含有一定混杂物,生土层较为纯净,地层厚度变化较小,垂向顺承关系明晰。从地层情况来看,本次考古勘探范围内地层状况较好,地层分布连贯,为开展有效考古勘探创造了条件。
(三)勘探方法
本次八里铺遗址考古勘探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考古勘探工作规程》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规定执行。采用普查与重点探测相结合的勘探方法,通过不同侵蚀性的技术手段,循序渐进地勘探遗址情况。首先,在项目区域内设置1 m×1 m间距的梅花形探孔,对不同区域的地层堆积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通过提取和观察土样判断地层特征。发现文化遗存后,在该区域采用加密探孔的方式确定遗迹的具体范围、形状。遗迹探孔深度达到生土层下20厘米,避免遗漏地下遗存。在确保不破坏遗迹的前提下,对遗迹精确定位。各类遗迹在记录时,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加编号的方式登记,如H表示灰坑,M表示墓葬,Y表示窑址等。遗迹经确定后,进行编号登记,并进行详细绘制、测量、照相,以留存完整记录。测绘采用RTK卫星定位技术,确保数据准确。
记录工作包括详细记录土层和遗迹情况,测量遗迹后绘制遗迹平面图、剖面图。采用RTK技术进行精确测绘,每天校准控制点,确保数据准确。拍照记录工作过程,日常整理工作材料。勘探记录包括写实图画、测绘、照片、文字记载等。采用RTK卫星定位仪器进行测绘,确保坐标精准。对每处遗迹进行编号,详细记录其形态、范围、出土物等情况,绘制遗迹图和剖面图。同时,全过程拍照收集图像资料。总结本次勘探采用的流程包括5步。(1)地表实地踏勘,直接寻找地表痕迹(图一为地表采集遗物);(2)探沟探槽,利用人工小沟小槽查看剖面情况;(3)磁探,使用磁力传感仪器探测地下磁异情况;(4)探孔,制定探孔网,提取土样观察;(5)探方、微区发掘,在重要区位设置发掘方位进行细致发掘。
三、勘探发现的主要遗址
本次勘探共发现灰坑1座、窑址1座、墓葬2座,具体情况如下:(1)灰坑(编号H1):位于探区西部,呈不规则形状,长约4.7米,宽约3.4米,残深0.5~1.2米。内填含大量草木灰、瓦片、陶片等生活废弃物;(2)窑址(编号Y1):位于H1西侧,形状近椭圆,规模较小。内填充有大量红烧土、木灰、瓦片,初步判断为瓷窑或炉窑遗迹;(3)墓葬1(编号M1):位于探区南部,形制规整,平面呈圆形,直径约4.1米,残深约3.8米(图二),填充物包含砖块、灰土、五花土等,初步推测为砖室墓;(4)墓葬2(编号M2):位于M1西侧,方向337°,平面形制与M1类似,直径约6.2米,有墓道,残深约5.8米。填充物包括白灰、砖块、沙土、棺椁等,初步判断也属砖室墓结构。
四、八里铺后期发掘的唐墓出土文物分析
在本次发掘勘探的基础上,八里铺遺址范围内发掘出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在早年曾遭盗掘,但出土文物研究颇丰。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识别,墓主人为唐代师州刺史李通。该墓结构规整,主要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室为圆形穹隆顶,底部北侧有一层平铺的青砖,疑为棺床。墓内有一棺一椁,但人骨遭到严重扰动。该墓出土文物共计100余件,以各类陶俑数量最多,还有少量生活用具。陶俑有骑马男俑、骑马女俑、男女侍俑、镇墓兽俑以及猪、羊、鸭等动物俑,形态逼真、造型生动。骑马俑多为吹打乐俑,体现了唐代墓葬中盛行的乐舞陪葬风尚。这与中原地区早期唐代墓葬中的石散乐俑类似,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辽东地区的影响。目前,这是朝阳地区出土骑马俑最多的一座唐墓,也意味着墓主社会地位显赫。骑马男俑头戴胡帽,身着右衽胡服(图三),吹奏笙管,击掌鼓盆,形态各异,部分骑马男俑还配有吹奏乐器的侍从俑。骑马女俑高髻纱帔,身穿短袖长裙,骑坐于鞍马之上。镇墓兽呈伏兽状,狮头人身,兽面威猛,动物俑如猪、羊、鸭等栩栩如生,是墓主生前饲养的动物。
五、结语
考古工作在揭示历史、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八里铺遗址是朝阳市最近发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工作遵循规范程序,发现了多个遗迹点,后续的出土文物反映了辽西地区在唐代与中原内地的文化交流。本次考古发现增进了对朝阳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为朝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作者简介
高铁,男,汉族,辽宁朝阳人,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与勘探发掘。
参考文献
[1]李宇峰,齐伟.21世纪前20年辽宁省辽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辽金历史与考古,2020(1):15-25.
[2]蔡强,于俊玉,邓晓纯,等.辽宁朝阳四座唐墓[J].边疆考古研究,2019(1):145-154.
[3]邓梅格.辽宁朝阳隋唐墓葬出土陶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