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中美友好事业
2024-05-18齐超儒
齐超儒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一直未被打开。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和杰出的外交活动家,宋庆龄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及中美关系,一直寻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途径,为中美友好作着努力。
宋庆龄与美国的渊源
1893年宋庆龄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开明家庭。父母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并先后将三个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907年,宋庆龄通过清政府选派学生留学的考试,成为“官费女生留学西洋之始”。
初到美国的宋庆龄,先是进入新泽西州萨密特镇波特温学校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宋庆龄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入学后,宋庆龄勤奋好学,据校友回忆:“她非常用功,从不漏掉任何一门功课的作业,总看见她在工作。”她的老师曾评价说:“在英文课的班上,她写的文章最好。”1913年5月,宋庆龄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父亲的安排下,离开美国前往日本,接替姐姐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这段留美经历让宋庆龄与美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为她毕生致力中美友好的重要原因。回国后的宋庆龄始终关注着美国的变化,并同美国友人保持着联系。特别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宋庆龄不断向美国各界人士呼吁,希望美国人民能够支援中国抗战。正是在她的呼吁和努力下,埃德加·斯诺、马海德等一大批美国进步人士来到中国,在对外宣传、医疗卫生、工业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宋庆龄发起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不断接收来自美国各援华机构的物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动。
呼吁改善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的敌视政策,先后挑起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使得中美两国兵戎相见,中美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对于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一方面,宋庆龄对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另一方面,她多次在公开场合的演说中提到,希望同美国人民保持友好,改善中美关系。
宋庆龄的留美护照
朝鲜战争爆发后,宋庆龄表示:“美国用战争来动员它的人民,重新武装,屠杀成千成万的无辜人民,使整个城市和工业沦为瓦砾废墟。由于这是这样一条不得人心的道路,美国人民是被蒙着眼睛牵着走的。美国统治者用尽了一切可能的烟幕和欺骗手段。”1952年3月,当得知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时,宋庆龄向美国政府发出警告:“你们对于在朝鲜所造成的一切毁坏与每一个人民的死伤,要全部负责!我们要把你们使用细菌武器,作为一个严重的国际犯罪行为,来加以裁判!”
虽然宋庆龄严厉谴责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但是她认为这不应该由美国人民来负责。宋庆龄对美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将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中的敌对分子区别开来。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向美国人民热情地呼吁,“希望美国人民能够派遣一个很大的代表团出席和平会议。美国人民是一个太平洋国家的成员,他们热切地关心我们所决定的问题;他们也确实能够作出贡献。会议将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世界的这个地区在想些什么。已经有人用他们的名义作出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们应该了解这些行为的真相。”
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友人,尤其是有过来华经历的友人,宋庆龄时常牵挂着他们,彼此之间也经常有信函往来。宋庆龄希望这些人能够积极地向美国人民分享在中国的经历和感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不过,20世纪50年代随着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的兴起,许多主张中美友好的民主进步人士遭到迫害,宋庆龄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宋庆龄在表示抗议的同时,也想方设法营救他们。1950年6月,宋庆龄致电在纽约举行集会的美国民权保障大会主席威廉·巴特生,抗议美国政府囚禁进步领袖,表示“中国人民与世界千百万和平战士,对于美国反动派囚禁美国进步领袖,摧残人权,并推行战争政策,表示抗议”。1951年,当宋庆龄得知美籍日本朋友有吉幸治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后,她将自己结婚时母亲赠送的刺绣礼服,赠送有吉幸治的亲属,以便变卖支付诉讼费用。
除了营救有吉幸治外,宋庆龄还发动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约翰·威廉·鲍威尔曾担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主席,他的夫人西尔维亚·坎贝尔也曾是中国福利基金会成员。1953年《密勒氏评论报》停刊,鲍威尔夫妇返美,不久之后就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要求他们放弃对于中国的立场,不再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当各种收买和威胁手段都未能得逞后,1954年9月,美国参议院国内安全小组委员会传讯了鲍威尔夫妇,并于1955年3月发表了一份对鲍威尔的所谓征询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诬蔑鲍威尔有“不堪言状的出卖美国在远东的事业的行为”。对此,宋庆龄专门在纽约出版的《民族》周刊上撰文予以驳斥,她在文中指出:最近美国参议员真纳在一次关于鲍威尔夫妇的意见听取会上,作了一个概括的暗示,认为“凡是多年来和我或我的工作有过联系的美国人—这样的人有好多—无论怎样都是他们国家的卖国贼……有些继续根据他们认为中美两国人民能够而且应当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和平相处的信念行事的人,和挺身反对任何侵略的人,都受到只能称为恶毒的迫害的遭遇。鲍威尔夫妇的案件是这种迫害显著的例子。”1956年,鲍威尔夫妇和鲍威尔的助理朱立安·舒曼(中文名舒子章)被控犯有煽动罪。为了声援他们,在宋庆龄的主持下,在北京成立了“鲍威尔—舒子章后援会”,在后援会的努力下,美国政府终于在六年后被迫撤销了这个指控,宣判他们无罪。
朝鲜战争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中美之间也开始有所接触。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双方之间就有过几次领事级会谈,主要讨论中国在美侨民回中国、美国在华侨民以及被中国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返美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接触也成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同年12月,宋庆龄在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谈及中美关系时表示:“我们希望美国人民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并在我们彼此之间建立有利于国际间的了解与和平的正常的接触。”
宋庆龄晚年与美国《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及他的夫人
1955年4月的亚非会议及随后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使得中美之间的关系相对缓和。对于此次会谈,宋庆龄十分关注,她认为:“这一会谈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因为它讨论了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它表明了这两个重要国家在直接谈判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已经取得了的协议预兆着中美两国必须继续努力,以达到进一步的协议,并且促进这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因为这正是真正和缓远东紧张局势和解决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关键。”此后,宋庆龄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及中美关系,呼吁双方关系正常化。1955年12月,宋庆龄访问印度期间,在德里全市欢迎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人们特别可以看到我们为了消除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争执问题而进行的努力。我们进行这种努力是希望能够在根本改变这两个重要国家的关系方面有所进展,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的正常化对于整个广大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有莫大的意义”。1956年8月,宋庆龄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电台发表演说,在谈到中国对外政策时强调,“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论它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上和我们是多么的不同,不论它们是大国还是小国,也不论它们离我们近還是远。这也包括美国在内,我们希望同它有正常的关系,正像两个世界大国所应当的那样”。
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关系,解决中美之间的争端,宋庆龄还提议双方进行更高级别的会谈,“中美两国大使在日内瓦的会谈曾使我们感到有些高兴,但是现在大家都很清楚,要得到根本的结果就得举行真正的高级会议。为了这个目的,我愿再一次提出中国人民和政府的这一建议,希望现在它会得到美国方面的适当响应”。
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不利态势,国内外面临巨大压力,开始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矛盾激化。这使得中美关系正常化出现了转机。
1971年3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为中美关系的突破提供了机会。几经考虑,毛泽东作出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也成为打开中美关系的序幕。听闻此事,宋庆龄十分兴奋,她在给美国友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信中提到:“周恩来总理把美国乒乓球队的来访称为揭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新篇章,实际上就是重新打开门户,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接着许多美国人士从不同的兴趣和目的出发前来访问,这都是你知道的。我同样希望你在不久的将来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当得知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后,宋庆龄在《中国建设》英文版发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一文,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是由于中国和亚洲的新时代把美国总统尼克松带到了北京。文章指出:“美国总统宣布要来北京访问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动。尼克松总统在他当选的前一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声言:‘任何一项美国对亚洲的政策都迫切需要正视中国的现实。”
尼克松访华期间特意给宋庆龄带来了一套由美国蒂芙尼公司制造的银制餐具作为礼物,但由于身体原因,宋庆龄未能与尼克松相见。因为就在尼克松访华的一个星期前,宋庆龄获知好友埃德加·斯诺去世的消息,这让她悲痛不已,她在致美国好友格雷斯的函电中曾解释道:“斯诺的不幸逝世使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而且我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太好。走几步膝盖就感到疼痛,风疹也尚未痊愈。……我在国外的朋友来信说,他们在电视上没有看到我,感到失望。”
尽管宋庆龄未能参与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各项活动,但是她仍然时刻关注此事。3月17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观看新闻纪录影片《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访华》。4月,宋庆龄致函廖梦醒:“在你精神好的时候,能否把所附的关于尼克松的日文剪报翻译一下。”同年6月,宋庆龄发表文章《纪念埃德加·斯诺》,深切怀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她特别指出,此次尼克松访华离不开埃德加·斯诺的努力,“正是他于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同毛主席所进行的长谈—当时中国人民的领袖谈到为了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有必要同尼克松总统对话,导致了中美两国人民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大门的打开,而这就是埃德加·斯诺所毕生致力的事业的一个目标。”
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宋庆龄接见了许多从美国来华的好友,正如她在给好友的信中所讲:“过得很愉快,但相当累,因为在过去一周里我接待这些来自外国的客人忙得实在可以。”尽管如此,她还是满怀热情地期待好友来到中国。
美国总统尼克松赠送给宋庆龄的银制餐具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正式建交的联合公报。次日,宋庆龄给政协举行的座谈会打电话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这对世界和平是最可靠的保证,得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欢迎。”在给美国朋友塞缪尔·罗森和夫人的电报中,宋庆龄也表示:“值此三十年的共同努力成为现实的令人高兴的时刻,我谨向你们和美中友协致以热烈的祝贺。”
1981年,宋庆龄因病逝世,正如她的美国友人索尔兹伯里在悼念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宋庆龄夫人在美国的那些年,不仅学习英语,讲得一口像美国本地人那样流畅的英语,而且熟悉美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建立了多方面友谊。尽管出现艰难险阻,她在一生中始终维护着这种友谊。”宋庆龄为中美友好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史册。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