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带徒”育新人兴产业

2024-05-18金鑫庞英华顾万帆郑洪福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5期
关键词:师带余杭区田间

金鑫 庞英华 顾万帆 郑洪福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人才支撑是关键。余杭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人才引培数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余杭区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创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绩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果。通过设置奖励政策,建立农民田间学校15家,寻找民间“土专家”101名,规范田间教学课程等一系列具体的探索实践,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助推全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一、典型举措

(一)出台政策强保障

余杭区于2022年出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2021—2023)实施意见〉的通知》(余政发〔2022〕10号),区农业农村局配套出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余农发〔2022〕74号)、《关于印发〈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田间学校、“土专家”认定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余农发〔2022〕116号)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农民田间学校申报、培训要求、认定与评价、资金补助等作了规定,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正常运行给予支撑。为创建、运营农民田间学校出台专项政策保障制度,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属先列。

(二)夯实基础强实力

一是软硬件建设有基础。建设单位建有与培训主体内容相衔接,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学习设施与设备,并且能满足学员学习、见习和实习的场所,拥有能容纳40人以上的培训教室,并配备投影仪、电脑、空调等相关设施设备。二是人才资源丰富。截止到2023年7月,全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总量23393人,市级人才1186人,农创客984名,农业领域经杭州市、余杭区认定的各类人才共178人,其中杭州市各类人才60人(市B 1人,市C 2人,市D 13人,市E 44人);余杭区各类人才118人(区C2人,区D10人,区E61人,区F45人),“土专家”101名。三是启动跟踪培养模式。余杭区组织开展“土专家”师傅带徒项目,要求每位“土专家”带徒不少于3名,对验收通过的给予不高于5万元的补助。积极开展“新农匠”视频授课与现场授课大赛,要求各农民田间学校负责人带头报名并发动若干学员共同参加,共同提升老师与学员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模式强动力

一是开展研修班促共富培训模式。15天的培训班均按分段式进行,时间上错开农忙时间,培训内容上从农民田间学校的自身产业发展出发,找出瓶颈,找准教师,找好方法,做农民最喜爱的培训模式。同时,农民田间学校“师带徒”培训模式还传授如何当好一名“好老师”的经验方法,教会农民如何发通知、如何主持、如何设计课程、如何传授知识的方法论,让田间教学在全省传播。二是开展时时授课指导的产业带动模式。结合计划任务,迎合农事季节,带动合作社成员或周边农户,不定期在农民田间学校交流开课。三是开展“以赛促训,以训参赛”的模式。开展各具特色、产业特征明显的“培训+竞赛”模式,结合培训,开展农家乐礼仪竞技、径山(红、绿)茶加工赛、果蔬修剪工比赛、植保工大赛等。此外,每年还举办1场全区性的精英赛,第一名选手直接评为区级E类人才,第二、第三名获评区级F类人才。

(四)培训双延促共富

除组织田间授课外,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的“师带徒”培训班实现永不下课的终身“导师制”。农民田间学校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开设针对性的培训班。通过农民田间学校这一平台,余杭区“土专家”在上课后和全省农户相识并交流从业经验,坚持“培训结束继续教学”的理念,对各位学员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帮助,电话沟通甚至亲赴现场指导。比如,作为全省第一家农民田间学校的杭州玉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洪广,多次免费驱车前往外地学员水果基地,为学员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在学员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此外,余杭区还推动农民“土专家”专业特长的发挥,自2018年以来,组织拍摄“土专家”授课视频,目前已完成了54期,作为跟进学习的技术培训资源包,实现线下至线上的延伸。

(五)专题宣传扩影响

一是印发宣传册。自2016年农民田间学校的政策制订以来,已出版了三册农民田间学校宣传册,分别在全省农培工作会议、全国农民培训工作会议上发放,影响面大,吸引了诸多外区及省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来余杭区田间学校办学;二是设置专题报道。从2021年以来,在余杭三农专题设置了“绿领人才长成记”“育人才、促共富”等专题,分别开展相关报道22期和26期,在全省农业领域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三农领域创新创业。三是媒体外宣。大国工匠何林海、全国共享师资郑洪广、青年创业标兵陈洁瑾及刘松等多名农业经理人都被不同媒体深度报道。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余杭区在深化创新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辐射推动了余杭区三农工作的发展。一是提升了一批产业。通过实施订单式培训,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内容,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自2016年以来,余杭区农民田间学校共开展培训700多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余项,发放果树、蔬菜等种苗1000多万株,带动20亩以上的农民创业100余户,获得了业界赞誉与良好口碑。二是带动了一方经济。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实际需求,开展特色化培训项目,助推了农民就业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大径山区块的“农家乐”培训,仁和街道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结合当地优势,助推了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截止到2023年7月,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师带徒”的培训,示范带动了1000余户农户、3000多人,帮助农产品销售600多万元,间接提升农户收益约人均1000元。三是鼓励了一批青年人。随着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工作的深入推进,余杭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业。从培养人到选拔人,从职称评审、人才选拔、技能认定到最后的跟踪指导,余杭区相关部门提供“一条龙”服务。如余杭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马宽从海外回乡创业;“茶二代”周颖荣获省级茶艺师大赛一等奖、技能状元、E类人才;章红艳组建了“共富共享团队”,办起了民宿,实现了更大的创业梦想。四是赢得了一个好口碑。近年来,以农民田间学校“师带徒”为特色的余杭农民培训工作与人才培育工作的双向结合,通过口口相传与典型引领,培训提升与人才选拔相互跟进,农村实用人才已越来越“实用”,余杭农业“育人”方式已在农民朋友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五是培育了一批人才。2021年以来,有1人获评“大国农匠”,3人获评高级农艺师,8人获评省级“新农匠”,3人获评杭州市“金犁奖”等。

三、总体点评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师带徒”农民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方式具有灵活、实用、直观等特点,可以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师帶徒”的培训,学员可以学到一系列的农业知识,如土壤施肥、农药喷洒、作物生长管理、田间操作等。这种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员的农业技能,还可以增强学员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农民田间学校的“师带徒”培训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度,培训方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服务总站)

猜你喜欢

师带余杭区田间
以师带徒,薪火相传
春日田间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师带徒”模式在中医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师傅
昆明:“师带徒”有了定位定价机制与工资收入挂钩,师傅可按等级享受带徒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