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推进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建设

2024-05-18姜长青

前线 2024年5期

[摘要]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征程上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作为首都,教育、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核心要素资源富集,具有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良好条件。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合理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抓手,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高地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首都优势;  要素资源;  统筹推进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5-0048-04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强调:“北京作为首都,具有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1北京完全有条件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利用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建设。这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一环,也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首都贡献。

首都富集新质生产力要素资源

与以往的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的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更多地是由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是首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资源,为新质生产力高地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科研机构等是教育、科技、人才集聚地,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且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北京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41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优势也很突出,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到全国总量的43%左右。北京拥有中关村、怀柔、昌平3个国家实验室。截至2023年底,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有77家,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中,北京位列第四,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北京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34家,涉及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截至2024年1月,在京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已达107家。北京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工作,2023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500亿元左右,主要用于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支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重点科技领域研发攻关。

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北京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发展链条深度融合,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企业数量来看,2023年北京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万家,累计认定在有效期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3万家。截至2023年底,北京共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独角兽企业114家。2023年,北京新设企业的数量接近30万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1亿美元,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达3500多亿元。从发明专利数量来看,2023年北京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8万件。2023年北京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1438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6.95件。2023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655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536.9亿元。从新兴动能发展情况来看,2023年北京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87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

科技金融资源丰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引导金融资金投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北京在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方面有很好的举措,大力支持银行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不断完善担保体系,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总资产约占全国的一半,超过210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6万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北京金融资源充足,为资金密集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北京积极支持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北京共有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00余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城市的首位;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规模也是全国最大;近十年,孵化上市企业200余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

科学合理优化首都新质生产力布局

持续做好人才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1北京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既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顺畅流动工作机制的建立,又注重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工作,积极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才,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提出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服务力度,规定有关部门制定人才支撑保障措施,制定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目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人才流动,为创新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以往形成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建立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人才、技術等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人才分级管理,对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人才分类施策,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打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

整合“三城一区”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北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三城一区”主平台的带动作用。中关村科学城要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加速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要进一步加强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礎设施集群应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29个重点科技设施平台中半数以上已进入科研状态,初步形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要进一步提升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体制机制环境,强化央地合作、产教融合,东区将进一步发挥能源领军企业创新带动作用,打造“能源谷”;西区将着重建设生命科学园,打造“生命谷”。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主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将继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承接更多科技成果落地。首都在“三城一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使“三城一区”新质生产力得到更快发展。

强化京津冀协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地区科研基础雄厚,为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高精尖缺”等专业定向培养高端人才。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功能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目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挂牌运营,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数不断增加。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关键。京津冀协同创新要以产业协同为重要抓手,完善对接合作机制,把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合理配置,使协同创新的力量不断释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下,北京正深度融入区域大循环,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目前,京津冀正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已投入使用,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聚集成势。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北京建设新质生产力高地的关键环节,也是北京主动参与世界先进生产力竞争与重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先进生产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落地见效,通过“鼓励创新、放权赋能、稳定预期”,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法治保障。一方面,把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多年行之有效的试点政策、成熟的经验做法,继续以法规形式进行固化定型;另一方面,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以进促稳,在制度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做一些创新性突破,引领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为未来改革探索预留空间。要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在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监管机制。

科学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能破除制约生产力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深化改革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为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造条件。北京正深入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按照“一园一方案”推进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北京已推出新一轮24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北京聚焦科技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进一步推出先行先试政策;在加强企业财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正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北京还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全力创造安全、优质的经营环境,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进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建设,就要发挥北京优势,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持;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聚焦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9大关键领域,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算力支撑,积极建设单一物理空间万P智能算力集群,打造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深入实施首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推动《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落地,塑造未来产业新优势,为量子通信、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发展做好准备,形成未来产业先发优势,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地。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3ZKJC04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3]尹力在2024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强调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确保一季度“开门红”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N].北京日报,2024-02-20.

(作者简介:姜长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