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疾病的治疗手段及其诊断措施
2024-05-18陈皆蒨
陈皆蒨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1 猪疾病的诊断方法
做好疾病的诊断工作能够为疾病后续的治疗指引方向,为疾病的科学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防疫技术的进步,当前有更多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应用于常见猪疫病的诊断工作中,为疾病的精准诊断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具体应用的诊断方式有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以及免疫学诊断等多种。在生猪患病后可应用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针对疾病的特点,可灵活选择诊断技术,有时选择其中一种诊断方式即能够进行疾病的诊断,有时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疾病诊断的科学性,为后续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1.1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是常用的最基本的诊断技术。这方面工作在推进当中,防疫人员可以利用温度计等疾病诊断工具,来对生猪当中所表现出的患病问题展开筛查。如:猪气喘病,猪在患气喘病后,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呈腹式呼吸。咳嗽,且咳嗽声音比较低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日渐消瘦,生长发育速度迟缓。部分病例还会出现发热症状,温度超过40℃。但是运用该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疾病其临床症状存在相似性,因此在疾病筛查方面,还需要根据养殖场内整体患病情况来展开对应地分析,并结合其他诊断方式进行诊断,以提高诊断的科学性。
1.2 流行病学诊断
该诊断方式比较适合对患有传染病的猪群进行诊断,并配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部分猪疫病虽然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存在相似性,但是其流行特点与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如:口蹄疫、水疱性口炎、水疱病、水疱疹等常见疫病,症状虽然类似,但是结合流行病学即能够较好的区分。具体可向饲养员询问疫情发生情况,并加强现场的观察,对养殖场的疫病发生和分布情况以及感染率、死亡率等进行掌握,明确疫情的来源还有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等。
1.3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常用的诊断技术,不同疫病其所表现出的病理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猪丹毒病,通过进行尸体剖检,可发现明显的败血症型病变。皮肤存在大量红斑,胃黏膜、淋巴结均存在充血、出血的情况。肺脏存在明显的出血情况,脾脏、肝脏肿大充血。耳、颈、背、腹、四肢等身体的多个部位均存在很多的疹块,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关节肿大,皮肤坏死等情况。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学诊断即能够较为精准地诊断疫病。
1.4 微生物学诊断
借助微生物学诊断进行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猪传染病的重要技术,具体可借助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可进行病料的采集。病料要尽可能新鲜,根据疾病类型与特性判断该取哪一器官或组织的病料。可以采集病料进行涂片镜检,通过染色试验等,能够对一些病原微生物立即做出诊断,如果猪患有腹泻类疾病时,就可以采取该方式进行诊断。
另外可以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通过人工培养的方式,将病原体从病料中分离出来。例如,猪在患有传染性胸膜炎时,工作人员需要收集病猪病变组织,并送往实验室进行染色检验工作,如果在镜检工作当中发现病变组织中存在有大量病菌,则可初步判断当前患病个体所患疾病的所属类型。在病理涂片的管理方面,需要确保病菌培养时间能够满足48h,将培养后的致病菌进行转移并二次培养,此时能够发现培养基当中存在有颗粒状的菌落。
1.5 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常用的诊断方式。例如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其当前在传染病的迅速诊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均能够通过血清学诊断进行确诊,操作起来比较简便,诊断的精准度高。
2 猪疾病的治疗手段
猪的生长过程中,易患疾病多种多样,下面对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手段进行分析和探究。
2.1 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猪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的高发疾病类型。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种类比较多,实际治疗时,为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应该根据药敏实验,以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合理选择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出现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残留,同时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在运用诊断技术做好疾病的诊断后,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落实患病个体的隔离工作,并对养殖场内部展开全方位消毒工作。如果当前患病个体存在有病情相对严重且丧失治疗价值的情况,则需要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确保当前疾病管控工作处在可控状态下。
选择药物时,需明确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染色细菌还是阳性染色细菌,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合理选择药物。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上述常见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染色菌,可有针对性选择药物。当前我们发现长时间的使用单一种类的抗生素还极易产生耐药的情况,还需对多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交叉使用,避免耐药情况的出现。这方面工作在推进当中,需要根据养殖场内实际情况来选择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确保药物使用成效达到预期要求的同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的出现会对生猪健康和养殖工作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治疗时,需要在做好诊断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科学地选择。治疗时,具体可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圈舍的消毒清洁工作。另外,为做好该疫病的预防,可以在每年做好免疫,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使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肺疫口服弱毒菌苗进行2次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防控该疫病。
养殖过程中,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的概率比较大。其在患病后,会出现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水肿病高发的情况,需要加强疾病的治疗,避免其可能对仔猪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仔猪水肿病在治疗时需要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时,通过细化管理,科学饲喂,即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要保证仔猪摄入的饲料干净卫生且营养丰富,同时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促进仔猪免疫力的提升。对于仔猪生长的环境,还应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消灭环境中的各种致病菌。治疗时,可选择卡那霉素2mL、2%的环丙沙星5mL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可以运用中兽医的方式,取苍术、白术、猪苓、车前草各5g,甘草8g,滑石10g,加水煎煮,候温后让患病猪服用,可以将其掺入到饲料中,连用3~5d,即能够获得较好的疾病治疗效果。症状相对比较严重的病例,可以注射10%葡萄糖和维生素C,促进患病猪免疫力的恢复。水肿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例,还可以肌肉注射利尿剂,以缓解症状。
2.2 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猪病毒性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类型。一旦其在养殖过程中高发,其会在圈舍中迅速蔓延,不仅传播速度快,同时致死率比较高,且一些病毒性疾病当前依然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还需加强防控,防治结合,共同抵御疫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当中还会涉及到猪伪狂犬病以及猪丹毒等疾病,这几类疾病在国内属于重特大传染性疾病且管控力度十分严格,在发现此类病猪后,需要第一时间推进消杀与无害化处理工作,避免疾病传播范围扩张的同时,为养殖人员提供一定的健康保障。对生猪消化道疾病展开治疗工作时,要坚持抗病毒、预防继发性感染、促进免疫力恢复等原则,在治疗时可以选择中西兽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疾病的治疗,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病猪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对于猪蓝耳病,目前无PRRS的特异性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一旦发现养殖场中发生PRRS,养殖场主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患猪进行隔离治疗,根据患猪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如患猪出现体温升高症状,可将利巴韦林与恩诺沙星联用进行注射,有效降低其体温。若患猪出现食欲不振,则可注射维生素。若患猪感染PRRSV后继发其他疾病,则可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消炎。针对母猪产后无乳,可肌肉注射100mL葡萄糖溶液,1次/d。除此之外,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kg的荆防败毒散,连续使用一周,可有效缓解病情。
猪伪狂犬病缺乏有效地治疗措施,需要通过加强防治,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样在疾病出现后,应该及时淘汰没有治疗意义的患病猪,并对其做好无害化处理。日常养殖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以及各种中草药,饮水中可以加入黄芪多糖,能够促进患病猪免疫力的提升,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猪轮状病毒病可选择中西兽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愈率,获得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由于该疾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治疗时可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选择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具体可以取葛根、黄芪、黄连各15g,神曲10g,车前子、甘草各12g,上述药物混合,加水煎煮,候温后让患病猪服用,每天1剂。若症状比较严重或是患病猪体重大,可适当增加药量。存在腹泻症状的病例,还可以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加入藿香、蒲公英等药物。腹部肿胀严重可加入厚朴等药材。
猪丹毒疾病需要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加强疾病的防治,同时及时用药。具体可选择青霉素钠,5~8万IU/kg的剂量配合双黄连注射液或是黄芪多糖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可以注射10万IU/kg青霉素,每天3次,连用4~5d。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10%阿莫西林粉剂、林可壮观霉素等,让患病猪食用,并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日常还应加强环境的消毒清洁,消毒可选择2%氢氧化钠溶液等药物,定期接种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疫苗,可有效预防疫病。
2.3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猪寄生虫主要有体外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两种,通常情况下寄生虫疾病并不会直接导致病猪死亡,但是会对猪自身免疫力、饲料利用效率以及增重等方面造成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同样需要严格对待。猪常见的体内寄生虫有蛔虫、鞭毛虫以及结节线虫等,体内寄生虫对生猪健康影响较大,寄生在病猪体内时会对猪肝脏、肺部等组织结构造成破坏,猪增重非常困难,同时免疫力下降,非常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体外寄生虫多寄生在猪的皮肤当中,常见的有螨虫、虱子以及蜱虫等,体外寄生虫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
驱虫是养殖场内的必要性工作,目前各大养殖场的驱虫方式多为“四加二”模式:首先,养殖场内应当在春夏秋冬四季对全体猪驱虫一次;其次,在母猪临产前30天左右需要进行一次驱虫;再次,针对引种猪,在引种完成后的第3周驱虫一次,合群前也需要驱虫一次;最后,当育肥猪达到20kg和50kg时展开一次驱虫。养殖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寄生虫对养殖工作造成的危害,当猪感染寄生虫疾病后会表现出强烈的临床反应:猪囊虫病是一种寄生在猪肌肉组织中的寄生虫,同时猪囊虫病还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猪疥螨病是一种由于猪疥螨所引起的皮肤性寄生虫疾病,猪感染疥螨后皮肤会出现发痒或者发炎的情况。受到发痒与炎症影响,病猪会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一方面病猪的采食量下降,另一方面饲料利用效率降低,病猪的耳朵部位首先会出现异常,如耳部皮屑组织脱落等等,而后病情逐渐蔓延至背部以及躯干等部位,病猪还会在墙壁摩擦染病部位。
2.4 猪疾病预防工作
这方面工作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定期推进全面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数量的同时,确保养殖场内部环境的卫生程度能够达到疾病管控要求。完成这方面工作后,养殖场还需要对进出车辆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相应消毒工作,禁止无关人员未经消毒随意进出养殖场。在生猪生活区域,则要落实每日清洁与消毒,避免出现卫生死角并为生猪提供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之后要建立起符合国家管控要求的疾病管理机制,带领养殖场内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疾病防控成效,提升疾病防控工作的规范程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工作进行时,一旦出现疫病,会对养殖工作造成较大地打击,通过做好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与治愈率,有效控制疫病蔓延,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养殖人员在养殖工作进行时一定要加强防疫,掌握一定的防疫技术,促进养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