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4-05-18滕明翰李冬梅
滕明翰 李冬梅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出现“海洋强国”这一命题,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32。这为我们研究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各种考验与挑战,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破解“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海洋领域的具体表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强国”不仅是对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
(一)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海洋强国兴衰论,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认为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世界市场、航运和海军是构成海权的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大工业是海权的经济基础,“整个国内贸易、汉堡和不来梅以及斯德丁一部分的海上贸易的繁荣、银行业的繁荣,都依赖于工业的繁荣”[3]。海权的发展也将促进海洋技术的进步,推动海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世界市场推动了海上贸易、航海业与海洋工业的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海洋争霸,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掠夺海上经济利益。因此,在海洋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建立海权的有力保障。此外,马克思还强调航运的重要价值,认为航运是海权的载体,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世界一流海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海洋利益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利益。春秋时期,管仲指出,“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4]1015,认为海洋资源是与铜铁资源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并提出了“官山海”,强调“海王之国,谨正盐策”[4]1246。战国时期,荀况进一步指出“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5]134,认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荀况还强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5]187,这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海洋政治利益。西汉时期,晁错指出,“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6],主张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进行削藩,将海洋政治利益从地方收回中央。同时,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初步形成了对中国古代海岸线的控制,有效维护了我国海洋政治利益。中国古代对海洋政治利益的认识与维护,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海洋外交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唐宋以来,海洋便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桥梁,明成祖朱棣在遣郑和六下西洋的诏书中指出,“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市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7],体现出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及对“亲仁善邻”海洋秩序的维护,对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不断走向公正合理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海洋军事利益。中国古代文明是海陆兼具的复合型文明,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和吴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并重视对海洋军事利益的争夺,海洋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甚至作战场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史记》记载:“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8]明成祖时期,海洋的军事利益日益凸显,郑和进一步强调,“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之不敢觊觎南洋也。”[9]重视海军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突出作用,这对建设海洋强国,将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背景下,作为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等诸多挑战。
(一)来自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便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分析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实现了飞速发展,内陆地区则发展较为缓慢,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加大对研发海洋科技的投入,南海石油等海洋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促使海洋工业充分发展。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加快推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0]新时代,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协调发展,对建设沿海与内陆共同富裕的海洋强国提出新的要求。
(二)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挑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伊拉克战争、美国大选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尼采的“人生本无真相”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步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我国解决挨打和挨饿的问题后,又面临着“挨骂”这一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1]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在以海权论为代表的西方海洋话语体系垄断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对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海洋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着不少挑战。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的海洋强国兴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结合起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海洋话语体系的积极扬弃,对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海洋强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来自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考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资本主义固然创造了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但资本主义工业化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异化,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造成了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包括海洋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工业废水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新时代,在发展海洋经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12]。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强国的考验不仅在于研发海洋绿色技术,也在于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治理。
(四)来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3]世界和平赤字长期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着来自海洋霸权主义的新挑战。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海洋霸权,对海洋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国家间的海洋争端也越来越多,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冲突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有建设现代化的人民海军,才能真正维护中国的海权,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海洋强国。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60,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海洋强国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因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立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针对“四大赤字”在全球海洋问题中的具体表现,将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海洋和平强国
21 世纪以来,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之间由于海洋利益而产生的争端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的海洋边界没有划定。特别是中国与邻国间存在着海洋国土争议并且海洋国土权益受到严重的侵犯。”[14]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霸权主义干涉下,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冲突等海洋冲突不断加剧。要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克服和平赤字,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海洋国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面对一系列海洋争端,我国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利益。一方面要重视国家海洋安全,进一步加强海军国防建设,贯彻落实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海军战略,加快推进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战略的转变,在大力发展海军工业的基础上加大对发展海军武器装备的投入,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为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安全保障,保护国家远洋利益。另一方面要讲求以和为贵,坚持对话协商,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海洋争端,致力于建设海洋和平强国。
(二)共建“一带一路”平台,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展开,海洋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能力随之提高。由于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世界各国逐渐加强对海洋利益的重视,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利益冲突,世界面临着海洋发展赤字。面对这一难题,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平衡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发展,贯彻落实沿海经济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6]为克服海洋发展赤字,还应积极促进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积极扬弃,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平台,实现世界各国相互协调,沿海与内陆相协调,有计划、有节制地利用海洋资源,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三)强化海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海洋安全强国
新时代,世界海洋安全面临着海盗、海洋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单边主义在一些国家中再次盛行。由于海洋的流动性与跨国性,海洋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单边主义与地区主义都无益于解决世界海洋安全问题。面对海洋安全赤字,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17]。一方面,要建设海洋安全强国,我国不仅需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军常态化多样化运用,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在近海与远洋为我国航运营造良好的海外安全环境,为维护我国公海海洋利益提供安全保障,还应制定并完善海洋安全法律体系,为建设海洋安全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另一方面,海平面上升与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海洋安全危机,我国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同时也要加强国际海洋绿色技术交流,维护海洋绿色生态,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面对气候变化,应以大北极国家网络框架为基础,构建北极安全治理理事会,制定并完善相关国际海洋安全法,打造北冰洋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我国在北冰洋地区的航运安全,共同破解各项重大安全难题,建设海洋安全强国。
(四)创新海洋话语体系,建设海洋治理强国
随着生产力和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现有的全球海洋话语体系与全球海洋秩序不能有效破解全球海洋治理赤字。对此,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2]62,将马克思海洋强国兴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为建设海洋强国创新海洋话语体系打牢话语基础。新时代,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筑牢网络空间海洋意识形态防线,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且善于和歪理邪说相斗争;要创新斗争方式,积极打造全球性多语种新闻网络平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海洋形象,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为建设海洋治理强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完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还要大力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仅要加强海洋学术与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交流,还要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协商全球海洋治理的具体方案,不断完善国际海洋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海洋治理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