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心理护理在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5-17段美惠
段美惠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天津 300110)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仅可感染牲畜,人类接触带布氏杆菌的牲畜也可被感染,形成布病[1]。布病是由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2-3]。若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脊椎脓肿病变,导致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限,容易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4]。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的治疗成功率越来越高,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椎后凸畸形等特征[5]。但是很多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的耐受打击能力较差,营养状况往往较差,这些特征决定了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在护理中的特殊性。行为与心理护理属于现代护理的范畴,要求护理人员及时、主动地对患者进行行为与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行为与心理知识的认识[6]。通过对患者的教育,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鼓励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本研究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 年2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86 例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为对象,探讨行为与心理护理在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 年2 月—2023年2 月收治的86 例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 例。2 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见表1。(1)纳入标准:临床资料详实;符合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的诊断标准,布氏杆菌感染病程>1 年;有手术治疗指征,研究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肝肾异常者;依从性不佳的人群;合并有心脑血管功能异常者;合并有肿瘤患者。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为病情观察、情境护理、用药指导,叮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针对发热患者需给予科学的护理措施,维持机体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与心理护理。(1)护士理论知识培训:加强护士对行为与心理护理认知的知识培训。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进行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知识教育,让患者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护理措施。搭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平台,让患者获得更多护理知识的同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行为护理:积极对患者进行体位、呼吸等行为护理,体位训练包括俯卧位、侧卧屈膝位、仰卧屈膝位及半侧卧位等。为防止脊椎前后、左右移位,尽可能的按照脊椎的生理弧度安置体位,减少腹壁张力,降低腹压及椎管内压力。训练患者的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状况,减少不当呼吸运动加重患者的病情。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按摩、揉搓关节,以维持关节基本功能,注意关节保暖,并配合针刺,增加血液流通,以促进下肢血液流畅。(3)心理护理:教会患者使用松弛、意会想象、调整认知结构、自我陈述和分散注意等技术,缓解疾病刺激造成的不愉快感觉。多关心、安慰患者,给患者听音乐以缓解疼痛。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感受,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理解和同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2 组护理时间均为3 个月。
1.3 评价指标
(1)脊椎关节功能。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脊椎关节功能越好。
(2)椎体前缘高度。采用脊椎影像学超声检查。
(3)临床疗效。显效:体温复常,临床症状消退,布氏杆菌培养结果阴性;有效:体温复常,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布氏杆菌培养结果阴性;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甚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4)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智能、精神健康、情感智能、社会功能等6 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脊椎关节功能对比
护理前,2 组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 个月后,2 组JO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脊椎关节功能对比(,分)
表2 2 组脊椎关节功能对比(,分)
2.2 2 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
护理前,2 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 个月后,2 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护理 前,且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n,%)
2.3 2 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0%,高于对照组的8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临床疗效对比(n,%)
2.4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3 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5 2 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随着国内外畜牧业的发展,当前布氏杆菌感染人群逐年增加,特别是牲畜交易频繁区域,布病的发病率更高。布氏杆菌感染一般被纳入为职业病范畴,除了与动物接触频率有关外,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存在相关性[8]。布氏杆菌感染人群以慢性症状为主,包括肌肉酸痛、顽固关节酸痛、多汗、乏力等,与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类似,易出现漏诊与误诊[9]。现代研究表明,在长期布氏杆菌感染人群中,布氏杆菌能够进入细胞内,侵犯关节肌肉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致使症状呈现多样性变化,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0]。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来改善预后,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3 个月后,观察组脊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应用行为与心理护理能提高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患者的脊椎功能。从机制上分析,行为与心理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行为与护理情况,明确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规范了评价行为与心理护理的时间和效果,利于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掌握、了解患者行为与心理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11-12]。
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也使一些人畜共患的疾病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布氏杆菌感染人群在部分地区比较常见[13]。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的病情比较长,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部分患者可丧失劳动力,伴随有精神萎靡、易怒、焦虑等症状,可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且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多伴随有疼痛,疼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呈游走性,部分患者可出现锥刺样或顽固性钝痛[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0%,高于对照组的8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应用行为与心理护理能提高预后疗效。从机制上分析,行为与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适当活动,鼓励患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使患者心情舒畅。并且其通过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要积极带来高危人群参与预防布氏杆菌感染的防控工作中,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的发生概率。
布氏杆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侵入人体,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除了让患者具有客观上的生理系统损伤外,更为严重的是会使患者精神极度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很多患者在护理期间由于缺乏疾病的认知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遵医依从性较差,不利于患者的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应用行为与心理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从机制上分析,行为与心理护理能够使得患者对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有详细的了解,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鼓励帮助患者尽早战胜布病,重新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15-16]。
综上所述,布氏菌病致脊椎脓肿病变患者采用行为与心理护理,可提高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患者脊椎功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