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2024-05-17周惠超
周惠超
(上饶市立医院,江西 上饶 334000)
股骨颈骨折骨折作为常见下肢骨折类型,在骨折发生后,患者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伴有明显疼痛,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3]。对于股骨颈骨折,临床上主要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通过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可促使骨折逐渐愈合,使得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4]。然而,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术后康复效果欠佳,不利于预后,因此,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开展康复护理十分重要[5-6]。常规的骨折康复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其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不足,在患者中落实后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功能锻炼是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改善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手术后逐渐得到应用,为探讨器械辅助功能锻炼配合骨折康复护理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效果,选取在医院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6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分别在术后落实骨折康复护理、骨折康复护理和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对比两种康复护理方案落实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2 月在医院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6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 例。在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5~84 岁,平均年龄(71.35±6.02)岁;ASA分级为Ⅱ级9 例,Ⅲ级21 例;研究组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1.68±5.94)岁;ASA分级为Ⅱ级8 例,Ⅲ级22 例。2 组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ASA分级这3 项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项目经由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并征得了患者及家属同意。
(1)纳入标准:经X线、CT及MRI检查,股骨颈骨折得到确诊;老年人,年龄不低于65 周岁;具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指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在围术期保持清醒意识。(2)排除标准:合并骨性关节炎、骨肿瘤;合并严重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伴随有精神和认知方面的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在术后接受骨折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先向患者阐明心理护理的作用,再与其开展具体的交流和沟通询问患者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鼓励患者勇敢说出内心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所思、所虑,对其所述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依据患者所述分析其心理状态,判断患者在心理层面是否产生不良情绪,如产生不良情绪,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再根据心理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安抚,诱导患者自我调节情绪,并向患者列举既往经由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取得良好预后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案例,使得患者得到激励,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信心。(2)疼痛干预:向患者说明手术后产生疼痛感的原因,科普针对术后疼痛感可采取的疼痛缓解方法,纠正患者对于术后疼痛感的顾虑和对于镇痛药物的认知误区。在术后出现疼痛感后,为患者提供针对术后疼痛的医嘱单,要求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记录,并对可能加重疼痛的因素进行规避,对患者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3)饮食干预:根据患者营养状况为其制定营养支持方案,计算患者每日需摄入的热量,再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对三餐摄入的热量进行合理分配,对膳食结构进行合理搭配。每隔2 d对患者营养指标开展复查,对于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变化原因,再根据变化情况决定是否需对营养支持方案进行调整。(4)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在术后尽早开展肢体锻炼,从床上肢体活动开始进行锻炼,逐渐向下床活动练习过渡,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研究组中患者在骨折康复护理基础上开展器械辅助功能锻炼,选择CPM机作为辅助器械,具体如下:在术后2 d内拔除引流管,让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患者下肢放置于CPM机的滑动梁臂上,根据患者下肢长度对机杆长度进行调节,帮助患者穿上固定鞋套后,保持下肢外展10°,再对大腿和小腿进行固定,使其处于中立位,脚尖朝上,每天锻炼3 次,每次持续30 min左右,活动幅度逐渐增加,每次增加10°,最大幅度控制在110°,应用CPM机进行持续4 周的锻炼,如在锻炼时出现不适,需及时调节角度。在术后2 d开始引导患者利用CPM机进行支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将患侧下肢伸直,抬高患侧下肢,停顿3~5 s后将患侧下肢放下,抬高角度从10°逐渐增加至40°,每天锻炼3 次,每次持续5 min,同时,指导患者开展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患者坐在病床上,将患侧下肢自然下垂,患侧小腿进行屈伸练习,每天锻炼3 次,每次持续5 min。在术后5 d引导患者开展膝关节抗阻力训练,患者坐在病床上,将患侧下肢自然下垂,将健侧的足底搭在患侧的足背上,患侧小腿进行屈伸练习,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每天锻炼3 次,每次持续30 min左右,持续训练4 周。
1.3 评价指标
对比2 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并对于2 组的各项指标如髋关节功能、疼痛、舒适度、心理、睡眠、生活质量在护理前后开展对比。
护理满意度:在护理结束后,由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进行评价,应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问卷,问卷满分100 分,0~59 分为不满意、60~80 分为一般满意、81~100 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髋关节功能评分: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在患者中应用Harris评分量表进行髋关节功能的评估工作,该量表的总分值最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
疼痛程度: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在患者中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髋关节疼痛程度的评估工作,该评估方法将疼痛感的数值规定为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感受到的疼痛越严重。
舒适度: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对于患者的舒适感进行评估,评估时的工具主要为一般舒适度量表(GCQ),量表对于28 个条目从1~4 分计分,总分值的范围在28~112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舒适度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层面测评的指标通常有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 项评分,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测评,其测评工具为Zung教授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将最高分值设置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健康情况越不容乐观。
睡眠质量: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关于夜间的入睡潜伏期和实际睡眠时长在患者中开展监测工作,利用多导睡眠图仪器监测患者夜间睡眠数据,同时,对于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夜间进行评分,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开展测评,将分值最高设置在21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夜间睡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严重。
生活质量: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术后1 个月),生活质量测评工具选择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量表将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4 个方面的测评分值最高设置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表1 2 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 2 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2 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Harris评分对比(,分)
表2 2 组Harris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2.3 2 组疼痛程度、舒适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护理前,2 组VAS、GCQ、SAS、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VAS、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GCQ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VAS、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疼痛程度、舒适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 <0.05,与对照组对比,*P <0.05。
2.4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护理前,2 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入睡潜伏期均短于护理前,PSQI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际睡眠时长长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表4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 <0.05,与对照组对比,*P <0.05。
2.5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2 组WHOQOL-BREF各个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WHOQOL-BREF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WHOQOL-BREF评分对比(,分)
表5 2 组WHOQOL-BREF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 <0.05,与对照组对比,*P <0.05。
2.6 2 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 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n,%)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中,患者发生骨折后会出现髋关节肿胀、疼痛情况,出现下肢缩短、外展及外旋畸形情况,导致髋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在其日常生活中带来极大的不便,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7-8]。如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未能及时得到治疗,或患者股骨颈骨折端愈合不良,其股骨头负重区的骨小梁负重能力会弱于骨折发生前,易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增加治疗难度,对于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9-10]。因此,在股骨颈骨折发生后,临床上需对患者尽快开展有效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一种用于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主要手段,在手术中通过将股骨颈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显露骨折端,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再采用内固定材料对骨折端进行固定,可促使骨折对线,有利于促进骨折端在术后愈合,实现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治疗目标,其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有效性得到临床一致认可。然而,由于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手术操作属于有创性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机体,患者在骨折后伴有软组织挫伤、血肿等情况,术后伴随有疼痛感,会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预后,使其髋关节功能恢复受到影响[11-12]。
为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及预后,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对于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通常会实施骨折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是对于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疼痛干预及康复训练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疼痛感,使其患侧肢体功能得到改善。但骨折康复护理措施在针对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对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不够理想,故还需对术后康复护理措施进行完善。近年来,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手术后的应用频率增高,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器械进行辅助功能锻炼,以促使患者患侧肢体康复效果提升。本次研究中对于研究组的患者在术后应用CPM机辅助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康复需求,在患者术后2 d内应用CPM机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练习,可通过模拟下肢的自然运动,激发下肢的自然复原能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有利于促进患侧下肢血液循环,使得患侧肢体肿胀消退,再在术后2 d开展直腿抬高练习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在术后5 d开展膝关节抗阻力训练,可促使患者患肢功能逐渐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本研究中对于2 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分别开展了骨折康复护理、骨折康复护理联合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对比2 种康复护理方案落实后的效果后发现: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 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VAS、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GCQ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VAS、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入睡潜伏期均短于护理前,PSQI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际睡眠时长长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WHOQOL-BREF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骨折康复护理和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可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疼痛,使得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地改善,并在患者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使得患者对于护理服务作出了更好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落实骨折康复护理联合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和心理不良情绪,对夜间睡眠和生活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使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