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痹通胶囊联合浮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2024-05-17陈韵瑶王国书赖秀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浮针腰背活动度

陈韵瑶, 王国书, 赖秀娟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治未病中心,广东惠州 516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针灸科,广东惠州 51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或在外力和劳损作用下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不适的疾病。调查发现,LDH 的发生与运动、跌倒摔伤、长期久坐及坐姿不良等因素有关[1]。保守治疗是LDH患者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患处疼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外在的异常症状及体征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是存在多种不良反应,且治疗后易复发[2]。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解决内在的腰椎病变,但是创伤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可能会引起各种术后并发症[3]。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保守治疗LDH 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有较多研究证实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等治疗方法均具有增加疗效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LDH 属于“腰痛”“腰痹”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跌打损伤或长期劳作,致使经络受损,气血阻塞,导致气血瘀滞于腰部及周围经络,“不通则痛”,进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发射性疼痛。腰痹通胶囊是临床用于治疗LDH 的常用中药制剂,其主要由三七、牛膝、狗脊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4]。浮针是中医针刺疗法的一种,其可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缓解肌肉僵硬,减轻肌肉受累区的疼痛。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浮针治疗LDH 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5]。为进一步评价浮针治疗LDH的临床有效性,从而为建立完整、适宜而有效防治LDH 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证据,本研究采用腰痹通胶囊联合浮针对LDH 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单纯使用腰痹通胶囊治疗作对照,从腰椎活动度及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等方面分析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临床招募2022 年4 月至2023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接受治疗的80 例LDH 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6]中关于LDH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腰痛血瘀证的辨证标准。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脉象: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LDH 的西医诊断标准和腰痛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40~80岁;③病程≤3年;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内科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②严重的椎间盘狭窄或坐骨神经痛患者;③合并有进展性肌无力的患者;④已采用手术治疗或既往存在腰部手术史的患者;⑤合并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⑥对针刺治疗不耐受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⑦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近2个月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的患者;⑧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⑨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方案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疗效评价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腰痹通胶囊治疗。用法:腰痹通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045),口服,每次1.26 g,每天3次,连续治疗2周。

1.5.2 研究组 给予腰痹通胶囊联合浮针针刺治疗。(1)腰痹通胶囊的用法用量及疗程同对照组。(2)浮针针刺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检查腰椎活动受限的周围肌群,寻找患肌(受累肌群),在受限肌群(主要为腰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等)周围附近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625,规格为M)进针。进针点均距患肌3~5 cm,方向朝向患肌。根据功能解剖,作再灌注活动,即用最大力量使得患肌向心收缩,10 s完成1次,连续3次,每隔1 d针刺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 腰椎活动度测量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采用量角器测量2 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包括屈伸和旋转活动度,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6.2 腰椎功能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采用改进汉化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8]评分及Roland-Morris 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MDQ)[9]评分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各量表的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越差。

1.6.3 疼痛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10]评分法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强烈。

1.6.4 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检测2 组患者坐位状态下的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记录其积分肌电值(IEMG)及平均功率频率(MPF)。

1.6.5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中有关LDH 的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腰部疼痛等症状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完成日常工作及活动;显效:腰部疼痛等症状显著缓解,腰椎功能明显改善,虽有轻微疼痛但不妨碍正常生活;有效:腰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腰椎功能仍存在障碍,只能完成较轻的工作及活动;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要求)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研究过程中,2 组患者均无脱落剔除情况,均能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对照组40 例患者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0~80 岁,平均(35.85±8.1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2.25±0.73)年。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80岁,平均(35.20 ± 8.04)岁;病程1 个月~3 年,平均(2.10±0.77)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2 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为80.00%(32/40),组间比较(χ2检验),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腰椎屈伸、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的腰椎屈伸、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对腰椎屈伸、旋转活动度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2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umbar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表2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umbar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③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ODI 评分和RMDQ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的ODI 评分和RMDQ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对ODI评分和RMDQ 评分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表3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注:ODI: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RMDQ:Roland-Morris 腰椎功能障碍问卷。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 评分比较表4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治疗1 周、2 周和1 个月后及对照组治疗2 周和1 个月后的疼痛程度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在治疗1周、2周和1个月后对疼痛程度VAS评分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表4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

2.6 2 组患治疗前后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比较表5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MPF和IEMG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的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MPF和IEMG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对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MPF 和IEMG 值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5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s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of trunk extens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表5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s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of trunk extens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注:MPF:平均功率频率;IEMG:积分肌电值。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中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病变,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病情发展较为严重时,会引起患者腰部疼痛剧烈,腰椎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及正常生活。近年来,随着现代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LDH 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不断上升,且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根据统计显示,我国居民LDH 的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其中20岁以内患者占6%左右,而老年人的发病率反而相对较低[12]。目前,临床对于LDH 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的A 级推荐用药,但是该类药物存在严重胃肠道反应和增加出血风险[6]。对于行非手术治疗4~6 周仍无法改善症状的患者,临床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手术虽然能够消除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易复发等情况,且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创伤,医疗成本相较于保守治疗也更加昂贵[13]。近年来,尽管针对LDH 的保守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未形成能被多数医生一致认可的最佳治疗方案,各种治疗技术并没有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治疗LDH 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诸多学者和专家证实针灸、推拿、中药内服与外用等治疗方法具有增加疗效的作用。

LDH 在中医学中并无具体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腰痛”“腰痹”“痹证”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机理与内外两个因素有关,肾气亏虚、气滞血瘀为内因,跌扑闪挫、外邪侵袭、劳逸失当为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引发此病。因此,肾气不足、气滞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现代大多中医骨伤学家也强调益气补肾、活血化瘀在LDH 防治中的地位,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之一。腰痹通胶囊是临床治疗LDH 的常用中药处方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对于血瘀气滞,脉络闭阻所致腰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多个研究[14-15]证实腰痹通胶囊治疗早中期LDH 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浮针疗法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针灸疗法,是在《黄帝内经》疼痛针刺技法、得气穴理论和腕踝针疗法的启发下发展而来。浮针治疗主要以寻找患肌为基础,通过针具的扫散和传导刺激局部皮肤,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再配合再灌注运动,更大范围地使血液循环畅通,解除肌肉局部痉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浮针疗法的实践为LDH 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有多篇报道[16-17]证实浮针疗法治疗LDH 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但以往大多数研究为病例回顾、经验总结或真实世界研究,没有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难以进行疗效的对比。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LDH 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腰痹通胶囊与腰痹通胶囊联合浮针针刺治疗,进一步探讨浮针疗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为80.00%(32/40),组间比较,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腰椎屈伸、旋转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进汉化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MD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表明腰痹通胶囊与浮针疗法联合治疗LDH 患者能够优势互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腰椎活动度,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PF)是采用肌电仪记录患者肌肉生物电图形的主要参数。其中,IEMG 是指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放电总量,能够反映肌肉的活动状态和一定时间内的收缩特性,其水平越高,表明肌肉收缩强度越大,肌力越好。MPF 是指通过功率谱曲线重心的频率,能够反映肌肉疲劳程度,MPF 越低,表明肌肉能量消耗越高,肌肉疲劳越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患者的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MPF 和IEMG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对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MPF和IEMG 值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腰痹通胶囊与浮针疗法联合治疗LDH 患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腰背肌肌力恢复。

有关浮针疗法治疗LDH 的疗效机制分析如下:根据腰椎间盘及周围韧带解剖特点,将浮针置于痛点周围皮下,可振奋皮部之经气,从而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筋脉濡润,正气恢复,经络通畅,病邪驱出,疾病转归。从操作方法来说,浮针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扇形扫散,极大范围地接触结缔组织,并改变组织内的结构,进一步激发电效应,从而借助生物电的作用,有效缓解疼痛,解决患肌病痛。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使得局部组织得到新鲜血液灌注,加快新陈代谢,建立良好循环,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进患者腰背肌肌力恢复。现代研究认为,浮针能够对患者低级神经中枢进行调节,兴奋中枢镇痛系统,从而在进针后能够减轻疼痛;同时还能通过体液调节,产生镇痛物质和消炎物质,进而有效消除周围组织和神经的水肿、炎症,最终控制病情,缓解疼痛症状,提高腰背肌肌力[18]。

综上所述,腰痹通胶囊联合浮针疗法治疗LDH 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提高腰背肌表面肌电信号,缓解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腰背活动度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