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理念下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教学思考
2024-05-17方宝坤
方宝坤
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如何进行教学,以逐步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三教”理念引领下探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三教”理念培育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内涵
“三教”理念就是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教思考,就是让学生会用美术视觉鉴赏作品,学会“爱观察”,促进学生识读能力的提升;教体验,就是让学生会用审美眼光去发现作品表达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学会“爱品评”,获得自身分析作品的体验;教表达,就是让学生会用美术语言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价值,准确表述自己对作品的判断和感悟,学会“爱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水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构建出“输入-加工-输出”的思维发展模式。
二、基于“三教”理念培育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就得教给他思考。”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思考”,让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用美术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学会思考的方式,掌握思考的要素。同时,教会学生在鉴赏与思考过程中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运用美术知识体会鉴赏作品的乐趣。
通过“教体验”,使学生能在情境感受中想象出美术鉴赏作品的概念、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象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从而“体验”美术鉴赏作品直观想象的过程,提高自身鉴赏美术作品的领会能力。教师在组织美术鉴赏课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和参与课堂。在教学上充分设置鉴赏探究、鉴赏体验等环节,同时在课下布置具有实践性的美术鉴赏作业,引导学生真正的“爱品评”,获得美术鉴赏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爱展示”,引导他们敢交流、敢提问,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相互表达、互动中增强学习的体验。表达的方式有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层次是初级和精准表达,是循序渐进的。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让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在表达中静听,在静听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促进学生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增長知识,拓宽视野。
三、基于“三教”理念培育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表现不理想。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体验,提升认知能力。
(一)教会学生“爱观察”,让学生在感知中思考的能力
1.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
图像识读是美术鉴赏的开始,作品的主题、艺术形象、构图关系、艺术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呈现在一件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描述”思想方法的培养,如鉴赏套色版画《我们要和平》,让学生陈述画面中观察到的东西,激发学生思考黄、白、黑三个人种代表什么?和平鸽是什么?后两个把小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头又是什么?画面上三个少年儿童,分别代表了黄、白、黑三个人种。前面的儿童怀抱着和平鸽,后两个则把小手扶在前面小朋友的肩头,展示了亚、非、欧美儿童的相亲相爱和渴望和平,将孩童的纯真可爱表现得分外动人。我们可能因为刻线有力粗壮,色调分明而调和、又富装饰风味而产生心灵的悸动;也可能因为形象的生动、构图的别致而获得美的享受与陶冶,促进美术鉴赏思想方法能力的形成。
2.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描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鉴赏作品时敢于、善于质疑,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联想。如探讨作品的构图特点即形状间的关系、色调、空间、构图等。当鉴赏油画作品《青年歌手》时,同学们质疑怎么有点《蒙娜丽莎》的味道。教师应抓住这个好奇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平台,让他们感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审美方向。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不但需要相关的知识修养,而且需要在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美之后,逐步思考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领略其内在美。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展开想象,进而提高提问水平。
(二)引导学生“爱品评”,让学生在体验中增进领悟能力
1.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教师讲授为主是过去常见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课型,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通常为听众,不能积极参与,缺少主动思考、探究、操作的机会,缺失体验的过程。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描绘了五位铁骨铮铮、浩然正气的战士,面对极度凶残的敌人进行顽强搏杀,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学生结合平时所学习的历史、所看到的抗战片,对作品进行体验、思考、想象,讲述作者的构思、意义,不断对作品的内涵加以“解释”,感受中华传统文脉中延绵的家国情怀。
2.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领悟提升能力的培养
当然,“解释”不能全凭学生自己的主观想法,有必要结合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创造心得来分析。看到《清明上河图》时,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古旧、繁华、写实、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动态、服饰、建筑、街市及时代背景进行了“评价”。整个画卷就像一曲气势宏大的交响乐,在波涛汹涌中展开,在大气磅礴的场景中逐步走向高潮,最后又回归平静。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较好地完成鉴赏目标,增进自身的美术作品鉴赏领悟能力。
(三)鼓励学生“爱展示”,强化学生美术鉴赏互动的能力
1.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点、线、面、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是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及将形象组合成一件完整作品的形式美,它包括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鉴赏作品时对构图、色彩、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美术语言使用不规范、不严谨现象大量存在。学生只有规范地使用美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考、体验展现出来。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其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流畅的对称性构图等都体现了中华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念。
2.重视高中生美术鉴赏倾听交谈能力的培养
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之后,需强化学生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表达能力。师生要带着尊重和欣赏的姿态去倾听别人的表达,客观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反思自我,捕捉亮点,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通过“教思考”引导学生获得“体验”,通过作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验作品要素及情感,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实现“教表达”。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将“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理念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收获,把学生培养成会思考、善领悟、能交流的新时代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