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
2024-05-16和莹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350
和莹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8例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再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50)。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开展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术后规律使用抗凝药物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脑血管狭窄及梗死是一类重要的脑血管疾病,影响脑部组织血氧供给,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脑血管狭窄及梗死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耐受脑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来说支架置入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能发生再狭窄。有研究表明,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期患者出现再狭窄的概率约为30%,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因此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已经成为临床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难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再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共18例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6~79岁,平均(66.42±6.24)岁,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高血压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8例、高血脂患者13例。对照组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未发生再狭窄,共50例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42~78岁,平均(61.50±5.42)岁,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22例、高血脂患者16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已确诊为脑动脉狭窄;②患者均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并且术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术后残余血管狭窄率<30%;③患者术后均随访8个月,并且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③存在颅内出血或者心肌梗死患者;④支架严重变形或者断裂患者。
1.2 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以及临床信息,具体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病、是否吸烟、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小板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病变位置、开口与否、支架情况、术后规律使用抗凝药物等。首先围绕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再狭窄诊断标准:在患者随访期内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检查,如果支架置入位置血管狭窄率≥50%,则诊断为再狭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开展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术后规律使用抗凝药物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因素,见表1。
表1.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讨论
近些年随着脑血管狭窄患者越来越多,学者们关于脑血管狭窄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多数学者认为脑血管狭窄与患者脑血栓形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有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会直接导致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受损的动脉内膜在逐渐修复过程中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进而促使再狭窄[3]。目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在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置入支架,将狭窄血管机械性撑开,血管无法回缩,实现血管畅通[4]。
但是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容易出现血管再狭窄的情况,这已经成为限制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疗效的重要问题。本文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是影响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指出,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血管再狭窄危险程度增加15%左右[5]。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受到血管弹性回缩力的影响,血管内径会较原内径变小,在这种情况下支架良好的回弹率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发生率。患者年龄增长会降低血管弹性,导致血管病理性增厚,因此会增加再狭窄发生率。同时患者年龄增长,内皮细胞调控血管舒张收缩能力下降,内皮细胞分泌血管舒张因子降低,分泌环氧合酶收缩血管因子变多,降低血管弹性功能,因此年龄是导致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明显较低,可能原因为男性CYP2C19等位基因功能缺失,因此其肝细胞内细胞色素酶系统具有更强的功能,会增加氯吡格雷转化活性产物,降低氯吡格雷抵抗。但是也有学者存在不同观点,该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糖尿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并且会激活血小板系统,导致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增多。同时患者血糖水平过高会明显提高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血液黏度,提升血小板黏附能力,患者血管内置入的支架会被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随着时间的积累便会导致再狭窄[6]。高血压会增加患者血管壁压力,高血脂会促进脂质物质在患者血管壁上沉积,因此两者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再狭窄。
吸烟也是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原因为吸烟患者尼古丁会对交感神经形成刺激,导致血管收缩,患者支架置入位置处血管变窄。同时由于血管过度收缩导致支架置入位置血管发生机械性损伤,进一步降低回弹能力,促进再狭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再狭窄早期与血管弹性回缩以及血管壁夹层动脉瘤存在密切关系,中期与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晚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迁移存在密切关系。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几天至几周时间内,血管受到机械性扩张影响,粥样斑块与血管交界位置发生断裂,支架置入位置血小板开始黏附聚集,开始形成血栓并且发生炎性反应,一段时间之后平滑肌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并不断增殖,该过程中会大量分泌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最终导致再狭窄[7]。因此血小板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平均血小板体积在血小板完成周围循环之后便不再发生改变,该指标可以对血小板数量以及活性进行评价。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大表明血小板黏附和集聚能力提升,更容易形成血栓,是血小板活化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同时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已有研究证实人体巨核细胞胞质总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对于血小板来说其体积和数量呈现反比关系,即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由于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血小板,因此血小板数量会明显减少,进而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8]。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虽然有助于血栓形成,但是由于血小板活性维持时间较短,通常只有1~2周,但是再狭窄形成的时间较长,因此随着后期血小板的不断消耗,巨核细胞之后产生的血小板胞质浓度降低,并且血小板活性和数量均显著下降。
病变血管因素也是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较高,其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底动脉管径相对较小,并且与椎动脉之间呈现一定的角度,叠加基底动脉迂曲变异程度较高,导致双椎动脉汇合位置血液剪切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再狭窄概率。②基底动脉由于位于颅内段,具有中外膜壁薄以及支撑力弱的特点,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扩张影响容易发生血管内膜损伤,增加再狭窄概率。③基底动脉支架置入难度较大,相比其他位置路径更长、不确定性更多,操作更为复杂,容易导致支架在释放之前停留时间过长,进而引发急性或者亚急性血栓,增加再狭窄概率。这也提示在对基底动脉置入支架时,应该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尽量缩短支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避免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平均血小板体积、基底动脉狭窄等,因此在治疗中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患者应该做好充分准备,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再狭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