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府预算编制工作优化策略
2024-05-16耿栋栋
耿栋栋/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文章主要围绕预算编制展开,阐述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预算编制内容过于宽泛、编制周期不合理、编制方法过于单一、预算编制监督力度不足、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提高政府部门资金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政府预算编制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国家政策的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对政府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做好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政府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预算编制的相关概述
政府预算编制是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政府预算编制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将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表示出来,以便于政府有效开展财政管理工作。
政府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合法性、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公开性。 合法性是指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性是指预算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得虚报、瞒报;科学性是指预算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预算合理和可行;可行性是指预算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公开性是指预算编制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预算编制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制订预算草案;审查和批准预算。 在制订预算草案时,需要按照部门和支出用途进行分类,并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进行测算。 审查和批准预算则要经过多个层次的审核审批,最终由立法机关通过后方可生效。
政府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有助于规范政府资金使用情况
政府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资源,每一分钱都代表着公众的信任和期待。 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单位能够明确各项开支的合理范围,避免浪费。 预算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资金分配的决策过程,要求对各个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考量,确保将资金使用在刀刃上,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有助于提高政府内控管理效率
预算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预算,单位可以对内部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预算的刚性约束使得各项活动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开展,减少了随意性和主观性。 同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为加强内控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能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确保内部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协作
预算编制涉及单位各个部门和多方利益,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通过预算编制和讨论,各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部门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这不仅能够减少部门间的摩擦,还能形成合力,共同为实现单位的目标而努力。
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每一项决策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政府单位能够更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同时,公开透明的预算过程也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新时期政府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编制内容过于宽泛,分类科目不够细致
首先,政府预算编制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按会计科目安排的部门预算,又有按资金性质安排的项目预算。 然而,如此庞杂的预算体系却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所有收支活动,许多政府收支游离于预算之外。 尤其是那些具有政府职能、未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的各种基金收入和专项资金收支,在财政统一性科目中很难查到。 例如,社会保障预算、公共建设债务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都没有被纳入政府预算内容。
其次,分类科目难以满足实际预算管理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措施的深入,原有的预算科目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虽然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建立完善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最后,未能明确区分政府与财务部门之间的预算功能。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内部的预算管理分工并不明确,政府预算管理从总体上看仍以财会专业人员为主,而这些人员大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不太熟悉,这就导致预算管理活动与政府其他主要活动的关系模糊不清。 此外,由于政府部门内部的预算管理分工不明确,所以还会造成部门预算外资金流转与日俱增,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部门内滞留和沉淀,游离于政府预算监督之外。
编制周期不合理,编制方法过于单一
首先,编制周期设置不合理。 预算的编制周期应该根据政府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政状况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预算准确且具有前瞻性。 然而,当前的预算编制周期往往过于紧张,使得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缺乏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
其次,编制方法过于单一。 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尽管政府在预算编制方法上有所改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对未来缺乏预测和评估的问题。 这种单一的编制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财政环境,导致预算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最后,过于单一的编制方法会引发短视行为。 由于缺乏对长期规划的考虑,因此政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忽视长期发展。 这不仅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可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预算编制监督机制不足,监督力度较弱
政府预算编制缺乏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如社会公众是政府的直接服务对象,其对政府预算的监督至关重要。 然而,出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社会公众往往难以了解政府预算的具体情况,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如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重要机构,可以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大代表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还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可能会夸大或歪曲事实,影响监督效果。
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力度不足,存在超预算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而忽视了对预算绩效的管理,导致很多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无法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其次,政府部门在对预算进行评价时,往往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法不够合理等问题。 这使得预算绩效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地反映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也无法为改进预算编制提供有力支持。
再次,政府部门当前尚未建立预算绩效问责机制,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致使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比较随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最后,政府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使得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和调整,也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和使用低效的情况。
新时期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的优化对策
优化预算编制内容,改革分类科目
首先,优化编制内容。 一方面,加强项目库建设和管理。项目库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应当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库中的项目都是经过充分论证和审核的,提高项目质量和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细化预算编制。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项支出需求,细化预算科目,将预算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上,提高预算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改革分类科目是提高政府预算编制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 第一,调整分类标准。 应当根据政府职能和预算管理需要,调整分类标准,将预算支出按照性质、用途、部门等维度进行分类,建立多维度的分类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第二,精简科目设置。 应当对现有预算科目进行精简,去除冗余和不必要的科目,优化科目设置,提高科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明确科目的含义和范围。 应当对每个科目的含义和范围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出现歧义和模糊不清的情况,提高科目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合理安排编制周期,灵活选择编制方法
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改革需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调整预算编制周期。 首先,政府部门应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充分考虑预算执行的可持续性,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例如,某县编制周期是从当年三月初着手推进编制工作,直到下年度二月末结束。 这种跨年度的编制周期更有利于合理监控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
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中长期财政规划,明确财政发展目标和重点支出方向。 中长期规划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收入和支出预测等情况进行编制。
再次,政府部门应编制滚动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政状况,对年度预算进行动态调整。 滚动预算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财政中长期规划、财政收入和支出预测等情况进行编制。
最后,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收支预测体系,加强对财政收支情况的监测和分析,为编制滚动预算和中长期财政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预算编制监督机制,实现透明预算
首先,加强人大监督。 各级人大应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人大代表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责,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此外,人大应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回应公众对预算的关切和诉求。
其次,发挥审计作用。 审计部门要加大对政府预算的审计力度,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 同时,审计结果应向社会公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再次,利用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政府预算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指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推动预算改革。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媒体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推进预算编制工作的细化公开。 政府部门需明确公开预算草案提交至人大整个审议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确保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目的明确。 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明确其目的和用途,以便公众了解预算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 这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第二,层次清楚。 预算编制应该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包括项目、资金来源、使用方向等。 这样可以使预算更加清晰易懂,便于公众理解和监督。 第三,数据准确。 预算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这不仅关系到预算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还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语言通俗。 预算报告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 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对预算的理解和认同感,也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及其建议。 通过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规范资金使用动向
一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将预算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等环节紧密衔接,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督。 此外,应加强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评估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是强化预算绩效评价。 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评价结果应作为调整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的依据,并对预算绩效不佳的部门或项目进行整改,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是建立预算绩效问责机制。 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不佳的部门或项目,应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同时,将预算绩效纳入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以提高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四是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监控内容包括预算资金的拨付、使用、结算等环节,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防止资金流失和滥用。
综上所述,新时期要想优化政府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从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周期、预算编制监督机制、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只有采取这些有效对策,才能提高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实现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能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规,并做到有效使用。 同时,各级人大、审计部门、新闻媒体等也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共同推动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的优化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