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探析
2024-05-16王俊婷
王俊婷/文
新时期,在事业单位中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已变得十分广泛,其制度运用价值不仅体现在预算管理层面,还有利于改善固定资产核算现状,最终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长效发展。 然而,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依托这一背景,文章深入探讨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予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包括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意识、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机制等,促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更呈多元化,最终推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配置方式以财政拨款为主。基于此,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十分有必要。 聚焦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模式,其中仍存在一定的弊端。 因此,事业单位应对其核算方向进行调整,摒除原始的固定资产核算思想,致力于引进全面核算机制,以归集成本系统,减轻财务压力,保证资金运转率得以提升。 与此同时,在统筹整体的固定资产核算战略时,事业单位还应衔接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型核算管理系统,以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的智能化管理。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性
一是固定资产核算是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更是内部控制机制中的主体。 其中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涵盖的管理范围涉及资产采购、应用和监督等核心环节,也就意味着其资产核算体系应更具完整性,以规避财务风险。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核算力度,设置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能有效规避资产流失及盗用问题。 二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推进下,显然传统的资产核算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制度的需要。 通过积极推广及宣传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优势,能有效形成全员资产核算管理意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从而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控制权得以发挥实效。 三是立足传统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式的约束不够严谨,导致固定资产报表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久而久之会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 通过引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其用途及使用范围进行严格跟踪,不仅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还有利于明确权责标准。 四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过于关注资金的申请及拨款等环节,往往忽略成本控制环节,导致部分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及应用率低等状态,在客观上会降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通过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不仅能实现资产配置科学化,还有利于盘活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核算意识淡薄
首先,传统观念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主要呈现“重购置、轻管理”泛化倾向,其中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及盘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经常出现资产闲置、重复购置和购置随意等现象,致使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开展进度受阻。 其次,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升级与转型,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呈递增趋势,以保障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行。 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构建完整的资产核算结构,无法深究资产核算价值,最终导致固定资产核算目标模糊。
固定资产核算体系缺乏完善性
一方面,稳固且健全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是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关键载体。 基于该背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应体现实效性。 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核算结构相对涣散,缺乏定期盘查工作,导致固定资产的盘盈亏关键点难以被发掘,进而导致资产的账面值失真。 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存在显著的管理瓶颈,缺乏对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的定期更新,导致折旧方法过于随意。 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涉及资产维修和处置等环节,而部分事业单位在相关工作环节中并未设立有效的操作流程,缺乏审批程序,进而给资产核算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视域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及领域在不断扩宽。 在信息时代,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应更具智能化,以促进新政府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的顺利衔接。 然而,在平行记账核算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系统还有待完善,其中内部监督、清查与盘点等数字化管理水平略有不足,不仅会降低财务工作的实效性,还将制约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要保证资产管理系统的完善性,需要内部具备强大的数据系统作为支撑。 但从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其框架难以体现稳固性及完整性。 尤其在与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缺乏信息共享平台,进而给资产核算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待提高
首先,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模式提出高要求、高标准,要求资产分类及资产清算报表应更呈标准化,也就要求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应更加专业化。 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并未设立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将资产核算工作交由财务人员,而部分财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开展定期盘点工作,导致账面固定资产数额的真实性有待考量。 其次,尽管一些事业单位设立专门的管理资产管理岗位,但是缺少针对专职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使相关人员无法对新制度内部的各项细节形成深刻认知,容易降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运行效率。 最后,聚焦现代管理学视角,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程度趋于成熟,也就意味着资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一部分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技能相对薄弱,难以深入了解相关的网络技术。
缺乏优质且有效的固定资产监督机制
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是保证资产管理核算工作顺利运行的核心,其机制的设立不仅能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还能避免固定资产流失的问题。 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监督工作十分有必要。然而,一些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缺位,一些监督人员难以深入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内部的核心要义,无法对固定资产政策形成深刻了解,过于注重常规性检查,而忽视资产管理的全面及过程检查,导致监督工作的实质作用难以发挥。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对策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意识
一个稳固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是助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石。 因此,在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时,事业单位应着眼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内部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的解读,深刻意识到创设“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鼓励及引导全员树立固定资产核算意识,久而久之,内部人员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强。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为了使固定资产核算思想深入人心,事业单位应将固定资产购置系统与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衔接,建立明确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审核流程,要求各部门应向财务部门提交采购申请,将资产用途和使用范围等相关事宜进行明确标注。 届时,财务部门应对其提交的内容进行预算审核,以保证预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关联性更紧密。 其次,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广宣传资产核算管理的重要性。 如针对管理层,应要求其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对固定核算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定期组织部门会议,要求固定资产专职人员在会议上汇报资产核算情况,善于发掘其中隐匿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基于此,员工将逐渐意识到资产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将其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事业单位可充分借助新兴技术,积极探索资产核算管理理念的推广及宣传渠道,致力于建立内部公众号等开放式平台,将最新的资产核算管理制度定期发布到内部宣传平台中,引导人员进行阅览,促使人员能深刻掌握资产核算管理的实际效用和应用价值。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核算机制
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及分布范围相对繁多及分散,因此需要资产专职人员定期盘点及清查内部固定资产,以保障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事业单位应革新传统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构建新型资产核算管理系统,联合相关人员对内部固定资产进行首轮清查,将有关固定资产的核心信息进行整合、记录和建档。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建立资产信息卡片,将资产采购部门、人员、价格和使用范围等信息输入信息卡片中,且针对在清查工作中发现的闲置资产,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其次,新政府会计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其折旧方法主要为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因此,事业单位应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计提。 如针对更新速度快的设备及设施,可应用工作量折旧法,而对办公设备及内部装具,可采用平均年限法,促使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更具针对性。 最后,在稳固固定资产核算机制时,事业单位应做好内控工作,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将资产购置、使用和折旧等相关环节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及权限,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求各级人员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以激发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更具规范性。
创建智能化固定资产核算系统
建立智慧型固定资产核算平台是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基于固定资产管理属性而言,其管理特点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及实践性。 由于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折旧计提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所涉及的管理环节相对广泛。 因此,事业单位首先应在内部建立稳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OA 系统,全面规划固定资产采购、核算登记和折旧处置等工作流程,并对各项管理流程展开全方位的实时动态管理,做好资产核算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衔接工作,以实现财务共享。 其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工作内容新增了双核算任务,从而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基于该背景,为减轻资产核算工作负担,事业单位应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对原始财务软件进行更换及升级,采用数字化计提折旧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定期采集固定资产数据。 同时要求相关人员采用条形码管理模式,全面跟踪资产应用周期,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目标。 最后,为了使新系统能够顺利运行,事业单位还应建立系统定期维护方案,定期测试及核查系统的安全性,并对核心及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同时建立身份验证系统,以预防信息的泄露。
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是稳固内部各项管理系统的核心,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十分有必要。 在实践环节,事业单位应致力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宽人才引流渠道,以稳固内部力量。 一方面,针对内部人员,事业单位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员工开展内部培训活动,聘请专业的培训人员深入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相关讲座。 其中培训人员可将新政府会计制度及最新的资产核算方式进行普及,要求员工深入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程序,不仅能扩宽员工的工作视野,还有利于员工将培训所得融入实践,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可将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与个人绩效挂钩,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应给予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能,促使资产核算管理队伍更具专业性。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建立人才选拔机制,加大人才招聘力度,拓展校招及社招渠道。 如事业单位可派遣相关人员深入高校,向高校负责人及学生宣传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引导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单位内部实习,为单位注入活力,促进资产核算工作目标的深入落实。 而对于社会人才的选拔,事业单位应强调应聘者的学历及相关的工作背景和经验,还应考量其综合素养,促使内部整体的资产核算队伍更加高效。
完善固定资产监督体系
科学设置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是提升固定资产核算水平的核心路径。 基于此,在实现具体的工作目标时,事业单位可立足以下着力点。 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监督制度目标的设计上,事业单位应对整个资产购置及折旧等流程展开动态化监督,以体现内控制度的规范性及灵活性。 同时,事业单位可设立专门的资产核算监督小组,其中小组成员应均来自财务及资产管理部门,并要求小组成员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流程,并具备丰厚的财务和内控管理知识,促使资产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资产监督小组负责人应定期组织会议,要求内部成员定期将资产监督信息进行汇总,便于监督管理者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对其展开评估,在客观上有效提升资产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及转让收入的入账等环节设置监督功能,并设置明确的责任制,明确具体的经办人,促使资产处置方式及价格更具透明性,有助于保障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为确保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的规范化,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和折旧政策等环节展开详细规定,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更有序。 与此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操作模式也进行了优化。通过简化冗余步骤,不仅能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