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研究综述
2024-05-16张雪婷
张雪婷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物资的选购场所越来越多样,大型综合性商超和小型便利化商店的不断涌现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供销合作社也似乎逐渐隐入历史的大潮。但供销合作社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在改革、转变,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从2013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关注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改革工作,这是对供销合作社时代价值的肯定,也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契机。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部署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时,明确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第六部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里,专门提出要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2]。新一轮社会变革背景下,尤其应当重视供销合作社在解决农民市场能力弱化,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再度激活这一基层组织力量。
1 职能定位方面
对供销合作社职能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前提。李华指出,供销合作社曾在将中国基层乡村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为应对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供销合作社应向“服务”职能转变[3]。朱启臻认为,供销合作社在新时代的职能是要体现政府意志,承担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组织农民,落实为农服务职责[4]。卢钇名基于结构功能主义,将供销合作社系统分解为几个子系统,探讨供销合作社的结构和功能。在经济系统中,供销合作社具有农产品流通职能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职能;在政治系统中,供销合作社具有解决历史问题、农村治理和生产安全监管职能;在社会系统中,供销合作社具有行业协会和技术培训服务职能[5]。杨旭等指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在于建立农产品应急储备体系、强化流通组织公益性功能[6]。张冉等认为,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1949—1978年,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职能范围包括生产关系变革、城乡产品流通、缩小工农业剪刀差、计划配给、巩固工农联盟、私营工商业改造等;第二次是1978—2012 年,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职能范围包括产权与经营体制改革、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转型等;第三次是2012年至今,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职能范围包括对基层社改造、为生产生活服务、促进“三位一体”合作、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等[7]。
综上,学界侧重于从经济职能方面对供销合作社进行职能定位,整体上较为宏观,理论视角单一,从政治、社会等视角研究供销合作社职能的成果较少。笔者认为,供销合作社承载国家意识,具有深刻的政治属性,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成的重要纽带,其政治、社会功能不可忽视。
2 产权归属方面
学界关于供销合作社的产权问题研究产出成果较多的时期集中在20世纪末,且多集中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张井认为,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不是一个概念,供销合作社应在保持农民集体所有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8]。朱耀远认为,供销合作社产权为入社社员所有,社员以股金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因此要明确社员和职工的区别[9]。徐旭初等认为,对社属企业重新清算、评估来理顺产权归属问题成本太大,也不一定有利于供销合作社的后续发展;应当创设相对有利于供销合作社今后健康发展的财产制度安排,创设一种新的财产“初始状态”,保留现有供销合作社不可分配资产,归属于有广泛组织基础的合作社联盟和联社所有,广泛吸纳农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涉农主体加入,使供销合作社回归“三农”,回归农民所有[10]。
总之,供销合作社产权问题在国内学界仍存在较多争议,其原因在于对于“产权”和“所有制”问题的定义和性质把握不清,且研究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差异较大,有些从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进行研究,有的则是从权力归属角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供销合作社本身的职能属性进行把握,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促使农民恢复产权主体地位。
3 基层组织架构方面
早期,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体系运作呈现行政倾向大于经济倾向的弊端,产权不明、层级剥削和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突出,理事会和监事会选拔任用机制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开展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创新,不断推进其合宜性、效率性提升,规范供销合作社效能。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创新发展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体系,推行“县基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将纳入“县基一体化”管理的基层社和社有企业的人、财、物统一交由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管理[11]。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经验颇丰,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对传统分销店进行改造,建设全覆盖的高标准便民连锁店,采用“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采取与村委会共建、与社会各方联建、与职能部门合建及自筹资金建设等方式创办综合服务社[12]。山东省章丘区供销合作社组建了“党建带社建、支部一加三”的组织模式,正在形成一个与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相匹配的经济组织[13]。浙江省瑞安市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温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牵头协调下,与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形成“三位一体”的为农服务关系[14]。
总之,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呈现出由国家主导到农民意志体现的变迁路径,农民自发联合力量逐渐变成基层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组织架构与运行愈发规范化、高效化,为农服务的能力逐渐强化。
4 经营策略方面
经营策略是供销合作社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谋求长期发展而作出的全局性的经营管理计划,策略的科学性决定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成败。国内学界对于供销合作社经营策略和营销方式的研究产出同样集中在20 世纪末,此时期基本完成了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程二毛指出,供销合作社要从品味层次效应、服务便捷效应、专业规模效应3 个方面展开经营[15]。商朝恩指出,供销合作社要在传统单一商品经营的基础上向一二三产业延伸,联合商品连锁经营、联购分销、分购联销等模式,引进总经销、总代理、特约经销、买断经销权等现代营销手段,树品牌、创名牌。此外,要通过拍卖、参股、转让、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16]。黄彪虎提出了供销合作社差异化营销策略,即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灵活定价,提供专门化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形象差异化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价格差异化策略、分销渠道差异化策略及促销差异化策略[17]。郝洁通过对H 市供销社农资公司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分析,提出要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改进[18]。
近年来,关于供销合作社经营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少。笔者认为,为应对新的时代条件和市场情况,专家学者应结合现实状况对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策略展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要深入挖掘直播带货新风向带来的营销红利。
5 财务管理方面
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财务管理是通过计划、决策、控制、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规划,对亏损、破产等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防范和化解。朱秉发从融资、投资、资产管理、收益分配4 个方面指出供销合作社系统财务管理的问题所在,包括供销合作社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扶持导致其融资关系僵化;对投资分析、论证、决策等缺乏足够关注导致投资盲目;资产管理薄弱,还存在产权界定不清、资产结构不合理情况;在财务监控上,操作与规章制度脱节、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责任监督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19]。许自强认为供销合作社要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决策观念,建立完善的财会规章制度体系,优化资金结构,促进资金多元化经营,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风险防范[20]。
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供销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关于供销合作社领办下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的财务管理统筹问题、分工问题、联合核算问题研究较少,职责明晰不到位,细节财务状况难以追踪,对此应展开进一步研究。
6 人才培养与职工管理方面
供销合作社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员工培训机会少等问题,制约了供销合作社的内涵式发展。对此,学界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给出了关于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施佳韵指出,供销合作社人才瓶颈问题在于:1)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2)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人才观念单薄;3)系统内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积弊;4)人才脱节严重,跟不上乡村发展的速度。对此,要建立人才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供销人才综合能力培训、优化供销人才引进结构,通过以上措施完善供销人才管理体系;要制定供销人才轮岗、考核、奖励制度,完善激励机制[21]。赵西娟指出,加快供销合作社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坚持面向市场,整合系统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相匹配、与乡村产业相协调;要推进特色专业品牌、师资队伍品牌建设,培养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带动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22]。朱勤辉指出,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体,对供销合作社拥有所有权、支配权,要求通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对职工实行民主管理[23]。
笔者认为,关于供销合作社的职工管理问题,国内学界较多的从职工待遇、技能培训、生活扶持、下岗职工安顿等方面来研究,而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进行职工组织、约束、激励的研究较少,对此方面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
7 联合与合作方面
为实现联合与合作,供销合作社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谋求自身发展、优化组织架构、提升为农服务效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促进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与社会企业联合、与西部地区协作。例如,其与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局共建消费帮促体验中心,打造品牌化线上采购平台和采购网站;推动社有企业和中国移动、农业发展银行、省信用联社合作,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拓宽供销社融资渠道;与京东联合,优化供应链体系;与抖音、快手直播平台联合,走上全民营销快车道;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口支援合作地区农产品销售[24]。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供销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组建“贵港市名特优农产品产销联盟”。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电商和服务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型商超、区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物流企业、科研院所、银行保险机构(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均可申请加入名特优农产品产销联盟。通过积极整合联盟成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资源,成功联结遍布全市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了乡村服务组织网络和内外销售网络[25]。湖南省衡阳市供销合作社不仅采用了“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的运营模式,还创新建设了“双社融合”模式,基层社在上级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让资源下村,使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在股权、组织和业务等方面深度融合,生成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组织[26]。
国内学者对于供销合作社的联合和合作案例研究丰富,有的从内部联合和外部联合方面展开研究,还有的从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方面展开研究,但也有部分学者将供销合作社的联合和合作问题融入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视角加以研究,普遍采用实际案例模式剖析和收益描述的方式来展开论证,对供销合作社的联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还缺乏对供销合作社联合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理想化的理论构建不应当模糊实践运行中的偏差,对合作过程中有关管理体制建设、资金运行、收益分配、监督等问题应当展开进一步研究。
8 改革方面
20 世纪末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多个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重要文件,十分重视供销合作社的改革问题。汤益诚给出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所关联的顶层设计设想,指出顶层设计不可过于宏观,要在地方试验的基础上做好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支持政策,要清晰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安排好体制转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的制度供给[27]。赵科源等认为,金融是现代供销合作社经济的核心,也是农业现代的核心。因此,供销合作社要以合作金融为着力点推进改革[28]。李涛等则从体制机制方面给出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新方向。其认为,要实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需要界定产权、优化产权配置,加强立法、做好产权保护;优化内部经营管理,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外部归口管理,在供销社系统形成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基金调剂的治理制度[29]。冯利民等用河北省几个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案例作支撑,证明发展专业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必由之路[30]。徐旭初等对浙江省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研究展示了另一条可资借鉴的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31]。朱婷等指出,供销合作社要营造农村电商转型的协同平台、构建农村电商转型多要素支持机制[32]。浙江省余姚市的调研表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关键在于基层社,需要紧跟改革大势、坚持系统设计,稳步推进基层社改革[33]。
目前,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改革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落地的问题,且以具体案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较少。笔者认为,各学者还应对供销合作社改革措施的可行性、执行配套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9 监督方面
供销合作社的监督是指为实现社员利益和共同价值而采取的用于督促检查的必要手段和措施,是遵循民主管理原则的一种先进管理活动。施祖法等认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职工监督3种,要全面恢复供销合作社“三会”制度,搭建监事会工作的有效载体,以审计工作为载体纳入监事会工作体系[34]。魏加武对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法人代表的监督进行了研究,认为社有企业法人代表掌握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权、生存发展的决策权,对其进行监督,可以防止渎职失职、权力滥用。对此,要严把选拔任用关,深化教育,增强其接受监督的自觉性[35]。吴斯华对供销合作社的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指出以下改革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审计活动向部门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作为部门内部宏观控制和决策的依据;对生产经营决策、发展规划、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经济核算的准确度、领导部门的绩效等进行全面评价;对企业决策和内审人员的业务提供指导[36]。
国内学界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监督问题相关研究有一定的进度,但与此相衔接的反腐、打假惩戒配套措施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货品的打假扫劣、建立健全严格的商品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对保证供销合作社正常运转、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应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10 简要述评
学界针对供销合作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展研究较多,而从史学的角度或结合多学科研究的较少。2)研究的主体以农村合作经济工作专家和关心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老供销社人员为主,研究角度还有待于拓宽。3)研究多从宏观角度指出发展与改革策略,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供销合作社的启示性较弱,部分关于地方供销合作社的研究较为粗略,未能详细阐明当地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4)多数研究从理论角度对供销合作社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和客观性的依据,而有关供销合作社经济效益方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