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子夜》手稿档案解密

2024-05-16

传记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子夜茅盾手稿

王 雪

出生于浙江乌镇的茅盾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子夜》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巨著,文学史上赫赫有名。2023 年8 月29 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一个自觉的时代书写者——纪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 周年特展”的首展,在浙江文学馆拉开序幕。让我们借这次机会,在历史的幽微中探访《子夜》生命的闪亮,感受茅盾先生的文学魅力。

命名

《子夜》手稿上的题目赫然写着两个字:“夕阳。”事实上,不仅仅这一个,茅盾还给这部小说起过好几次名字,开始叫《燎原》,后来叫《野火》,最后定名《夕阳》,取自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喻蒋介石政权当时虽然战胜了改组派的汪精卫、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和桂系的李宗仁,表面上是全盛时代,但实际上已在走下坡路,是“近黄昏”了。在手稿上,竖写着的中文“夕阳”二字后面还有一排英文“The Twilight: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其大意是:“黄昏,太阳落山的时候,1930 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让我们窥探一下茅盾写作长篇小说的习惯:他喜欢在大纲上煞费功夫(这次展览上我们也能看到茅盾拟的《子夜》提纲“记事珠”等),反复推敲,一旦正式写作,却常常能一气呵成,很少改动,因此他的手稿总是十分整洁。正是在反复推敲提要的时候,茅盾决定把题名由《夕阳》改为《子夜》。“子夜”即半夜,既以半夜,快天亮了,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势。

《子夜》发表时署名逃墨馆主,这是再也不想见到墨水的意思吗?当然不是。《孟子·尽心下》有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即杨朱,先秦诸子的一派,主张“为我”,杨朱的书早已亡佚,仅见《列子》的《杨朱篇》保存“为我学说”的大概。茅盾署名“逃墨馆主”,不是说要信仰杨朱的为我学说,而是用了杨字后面的朱字,朱者赤也,以表示他倾向于赤化。

助产

《子夜》诞生前后,得到了几位知名人物的关注。他们是——

瞿秋白。在茅盾为《子夜》最初设计的结局中,吴荪甫并未败给赵伯韬,而是在工农革命的威胁下与赵伯韬联合起来。1931年4 月,瞿秋白在茅盾上海愚园路树德里的家里住了一两个星期,他们彻夜谈论《子夜》,瞿秋白建议茅盾将结尾改为吴败赵胜,以便强烈突出工业资本家斗不过金融买办资本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茅盾照改。《子夜》单行本出版后,瞿秋白以“乐雯”为笔名发表短文《子夜与国货年》,刊登在1933 年3 月12 日的《申报·自由谈》。文章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现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阶级关系,这在《子夜》不能够说不是很大的成绩。”之后,瞿秋白又用“施蒂而”的笔名写作了《读〈子夜〉》,发表在1933 年8 月13日出版的《中华日报》副刊《小贡献》上。文章写道:“在中国,从文学革命后,就没有产生过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子夜》可算第一部;它不但描写着企业家、买办阶级、投机分子、土豪、工人、共产党、帝国主义、军阀混战等等,它更提出许多问题,主要的如工业发展问题,工人斗争问题,它都很细心的描写与解决。从‘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上看来,《子夜》的确是中国文坛上新的收获,这可说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文章还介绍了《子夜》里女性人物各种各样的表现:“吴少奶奶与雷参谋,是恋爱逃不了黄金的。林佩珊与杜新箨是拿恋爱当顽艺,充分表现着时代病的产儿。而真正的恋爱观,在《子夜》里表示的,却是玛金所说的几句话:‘你敢!你和取消派一鼻孔出气,你是我的敌人了。’这表现一个女子认为恋爱要建立在同一的政治立场上,不然就打散。”

鲁迅。1933 年2 月初,茅盾从开明书店拿到样书后,就在2 月4 日和夫人孔德沚一起,带上儿子,到上海北四川路的公寓拜访鲁迅。从1931 年10 月茅盾辞去“左联”行政书记职务开始,鲁迅就多次询问《子夜》写作的进展。这天,鲁迅翻开书页一看,是空白,就郑重提出请茅盾签名留念,并把他拉到书桌旁,拿出砚台,递送毛笔。茅盾说,这一本是给您随便翻翻的,请提意见。鲁迅说,不,这一本我是要保存起来的,不看的,我要看,另外再去买一本。于是,茅盾就在扉页上写下:“鲁迅先生指正 茅盾 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1]参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10 月版。

吴 宓。1933 年4 月10 日 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登载了吴宓以“云”为笔名写作的《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文章认为《子夜》“书写人物之典型性与个性皆极轩豁,而环境之配置亦殊入妙……写吴之空虚烦躁,则以小火轮上之纵酒狂欢为之对比,殊为有力。当荪甫为工潮所逼焦灼失常之时,天色晦冥,独居一室,乃捕捉偶然入室送燕窝粥之王妈,为性的发泄。此等方法表现暴躁,可云绝妙”。要知道,此处正是茅盾听从瞿秋白关于“大资本家当走投无路时,就想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等建议后特意加进去的,吴宓竟能领会这不是闲笔,几令茅盾终身难忘:“《子夜》出版半年内,评者极多,都不如吴宓之能体会作者的匠心。”[2]茅盾:《茅盾回忆录》上册,华文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0 页。与之相似,改革开放后,张颂南也对《子夜》中的“象征”写法作过类似的解读:吴老太爷及其随身携带的《太上感应篇》,一个是行将“风化”的僵尸,一个是附在行尸走肉上的“灵魂”。当“灵魂”拴住四小姐吴蕙芳,这位旧式家庭女子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毅然走出了吴公馆,名贵的“灵魂”——《太上感应篇》也在一场从窗外飘进的大雨中变成一堆烂纸[3]参见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茅盾研究论文选集》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朱自清。在1934 年4 月1 日出版的《文学季刊》第1 卷第2 期上,朱自清撰文肯定《子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能表现时代”的长篇小说。文章还认为,小说第一章写的“父与子”的冲突,是封建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的冲突,虽然描写上太过简单,不近情理,但在引出各种人物上有很大的作用。

样貌

被描写在“子夜”里的,是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子夜》的故事发生在1930 年春末夏初的上海,主要讲述资本家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筹组经营信托公司,兼并8 个小厂,既受困于劳资冲突,更受到金融资本家的围堵,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从5 月吴老太爷来上海,到7 月益中公司公债市场惨败,时间跨度仅仅两个月,却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金融业、工人罢工、都市青年恋爱以及农村危机等情况,又折射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中原大战、立三路线、大萧条、帝国主义论、民族资产阶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主人公吴荪甫不是那种平平凡凡、胆小保守的人,而是一个有魄力、有胆量的野心家。因而,他的破产更令人感到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感。吴荪甫对企业抱有远大理想,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上具有丰富知识。他对农民和工人极端凶狠残酷,在发展企业和公债上则大胆贪婪。与此相映照的,则是他通过绝望和自暴自弃、倔强好胜表现出精神力量的虚弱。

茅盾先生的野心显然是穿透中国社会变化的全局,构建社会的整体性(totality),这就需要小说的叙事者自由调换叙事的视点,恨不得要72 变,分身布满上海的各个角落。但现实主义不是玄幻小说,怎么办呢?茅盾的解决之道是在双男主“5 月合作、6月斗法、7 月决战”的主线之外,设置大量勾连结构、推动情节的助手:您只要细心解读就能发现这些助手的长名单。在白话文兴起才刚刚十余年的时候,茅公能发明出这个“秘密武器”确实令人震惊。当然这些NPC 也不免表现出脸谱化、无主体性等特点。夏志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平时描写得最见功夫的女主角,不管是多愁善感型的也好,玩世不恭式的也好,都失去了水准,沦为漫画家笔下的人物。”[1]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9 页。例外的是冯云卿,在他为财唆女的大规模抢戏表现下,实现了转为玩家的命运翻转。想要看到更多精彩分析,可以读一读李国华先生的《黄金和诗意》一书。

不过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子夜》也是这样。

许子东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提出《子夜》过于直接地指向了意识形态:茅盾“在灵堂左右前后一一展开了这四五个主要人群,同时还联系到农村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这几个人物群分别代表了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还有无产阶级以及背后的地下党……读者不可以头晕,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凡在城里的人,几乎全都(而且同时)进了《子夜》,混合成了一连串纠缠不清的戏剧性冲突(我们记得,1926 年初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部长的时候,沈雁冰就是宣传部部长的秘书)”[2]许子东:《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I),上海三联书店2021 年版,第227 页。。

王富仁非常具体地指出《子夜》的整体性只显示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而缺乏具体内容,缺乏必要的中间过渡,更不要说过渡中的心理内容了。他在《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写道:“他描写的面广了,但它们之间的联系真是自然产生的吗?上海的大工业与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相互连带关系真像茅盾小说中写的那样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吗?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真的像茅盾想象中的那样是此处有风、彼处就下雨的关系吗?茅盾把它们连接起来了,但连接起来并不一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看到,茅盾的小说在外部结构上似乎很完整,但它们的完整并不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完整一样。巴尔扎克的作品读下来,觉得很自然熨帖,没拼接的痕迹,但茅盾的小说则多是拼接成的,从这里跳到那里,中间的线头往往令人感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要说历史,茅盾对中国历史变迁的描写也总觉得有些浮泛,并不那么顺理成章。在他的笔下,中国历史似乎时时都在发展着、前进着,正义的力量在扩大,反动的势力在削弱。历史要是老是这样前进,中国人倒是不必发愁了。茅盾努力把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搏,似乎也感到了它的一些跳动,但却并没有鲁迅小说那种深沉的历史感,我们现在觉得茅盾的小说不太够味儿,一方面因为他的小说缺少内在的热情,一方面也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努力追求着的审美理想。”[1]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东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75 页,第75 页。张鸿声总结说:“他笔下的是在国家意义上统一起来的、没有差异的、高度逻辑化的上海,但很难是个体的经验的上海。”[2]张鸿声:《作为国家意义的体现——茅盾文学中的上海叙述》 ,《茅盾研究》第13 辑,新加坡文艺协会2014 年版。

如何看待这些批评呢?有这样一个角度供参考,即实际存在两个《子夜》:一个是《子夜》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小说视景,即写出来的《子夜》文本;一个是作者预设给《子夜》的小说愿景,即茅盾先生理想中的《子夜》。这两个《子夜》共同铸就我们眼前这个现象级的作品。对第二个《子夜》,很多人也有阐述。茅盾先生本人在回顾从1927 年到1932 年的创作经历时说:“我所能自信的,只有两点:一,未尝敢‘粗制滥造’;二,未尝敢忘记文学的社会的意义。”[3]参见茅盾:《我的回顾》,茅盾:《茅盾自选集》,天马书店1933 年版。付丹宁也认为《子夜》依靠的不是捕捉情绪、氛围的能力,而是近于数学家的演绎与归纳,有学者因此将茅盾与吴组缃、沙汀等人共同称为“社会剖析派”[4]参见付丹宁:《〈子夜〉是一部怎样的小说——纪念茅盾逝世40 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2020—2021 卷)》,西苑出版社2022 年版。,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子夜》延长线上的很多作品一直在为《子夜》续命。王富仁最后说:“我们不应嘲笑茅盾的追求,他的追求还应是我们的追求。”[5]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东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75 页,第75 页。社会的表象层层叠叠,社会结构纷纭繁复,作家只有锤炼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才能让作品富有鲜明的社会性意义,这还应是作家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引用茅公类似意思的话:“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15日02版。

历险

20 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初,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小说在左翼文坛流行,开创这一创作模式的是蒋光慈。茅盾先生的早期小说革命加恋爱的元素也很鲜明。1932 年“左联”党团书记阳翰笙借重印旧作《地泉》之机,邀请茅盾、瞿秋白等五名左翼作家为新版作序,以《地泉》为标本,彻底清算中国早期革命文学中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与此同时,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的左翼作家很快译介了这一最新文学理论,现实主义自此成为了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的指导纲领。作为现实主义的长篇杰作,《子夜》为左翼文学找到了新的反映和介入现实的方式。

在茅盾先生最早的计划里,想先把《子夜》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于是写作完成一半时就将稿子寄给了商务印书馆,万万不曾料想“一·二八”上海战事爆发,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本侵略的炮火摧毁。但茅盾交过去的稿子是妻子孔德沚的抄稿,原稿还在他自己手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茅盾夫妇匆忙告别“孤岛”上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离沪之际,茅盾把《子夜》手稿委托给在上海交通银行供职的二叔沈仲襄保管。沈仲襄是茅盾父亲沈伯番的胞弟,他深知手稿的重要价值,赶紧将手稿珍藏在自己工作的交通银行保险箱里,从而使这部被瞿秋白预言“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的经典手稿免遭厄运,平安度过抗战的烽火岁月,两百多页稿纸无一张破损遗失,堪称奇迹。之后,手稿跟随茅盾来到北京。

宜家

1981 年2 月14 日,巴金在香港《文汇报》发出建立现代文学资料馆的倡议,知道这个消息后茅盾先生对前来探望的孔罗荪表示要把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子夜》原稿等,送交中国现代文学馆保存,以表示他对巴金这个倡议的最有力支持。没过多久,3 月27 日,茅盾先生就与世长辞了。1997 年,茅盾儿子韦韬先生遵从父亲遗嘱将珍爱的《子夜》手稿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除了正文,与《子夜》有关的手稿还有三种:一是《记事珠》;二是《子夜写作提要》;三是《子夜写作大纲》。

《记事珠》可以看成写作大纲的前序准备,顾名思义,即每一部分都像一串珠子中的一颗,还没有连缀成可以展示的成品。茅盾先生以“记事珠”命名的文献共由三个部分组成:《棉纱》《证券》《标金》。三部分相对独立,均以干条的形式列出了“表现之主要点”:《棉纱》主写工业,《证券》主写金融,《标金》将两方面对写。《记事珠》是写作《子夜》最原始的素材和基础,里面主人公吴荪甫的名字还没有出现。

《子夜写作提要》对章节重点、人物事件主次进行了深入的提示,已经确立了两大资产阶级集团:“吴荪甫为主要人物之工业资本家团体”(包含周仲伟、朱吟秋等7 人);“赵伯韬为主要人物之银行资本家团体”(包括韩孟翔、杜竹斋等4人,并明确表示“赵伯韬的后台老板是美国人,他是银行买办。”),以及“介于此两大团体间的资产阶级分子”8 人。此外《子夜写作提要》也对小说的“总结构”作出了布置,比如“吴荪甫与劳动者”“交易所中”“恋爱关系”等。

《子夜写作大纲》是一个分章大纲,从中已可看出这部文学巨著的雏形,人物、事物、故事、情节,小说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纲”从第7 章开始。其中第7 章到第9章比较简略,第10 章到第19 章相对详尽。从修改痕迹上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将原本的第13 章裕华丝厂罢工一个章节扩写为三章,并列好了一个22 人的工厂人员名单。

再把时间拉回到1981 年。3月14 日,茅盾先生病危期间写信给中国作家协会,希望捐赠自己的稿费25 万元作为一个优秀长篇小说的奖励。3 月20 日,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3 月27 日茅盾逝世。10 月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正式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首届茅盾文学奖于1982 年评出;2023年8 月,第11 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

定格

斯人已逝,手稿留存。《子夜》的手稿闪耀着不可复制的灵性之光,展现了茅盾先生的心路历程。阅读手稿,可以感受到茅盾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努力,了解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这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欣赏手稿也会敦促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子夜》这部作品。通过手稿中的批注和修改痕迹,可以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更好地理解茅盾先生的创作意图。核对1933 年开明书店的《子夜》初版本,即可发现茅盾先生已据瞿秋白意见将第一章开篇处吴荪甫的轿车改为了“雪铁笼”(即今天的“雪铁龙”),因为瞿秋白认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轿车。然而,现存茅盾先生手稿中第一章开篇处吴荪甫的轿车仍为“福特”,因为茅盾先生写作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上海通行的福特。据此细节,汉学家冯铁发现,现存手稿的前四章,是未经瞿秋白建议修改的原写作稿。

欣赏手稿,我们还会发现,手稿页面十分整洁,即使涂改,也让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茅盾的写作习惯是写好后就在稿子上修改,然后送印刷厂排字,为了让排字工人看得清楚,便十分注意页面的整洁;整洁之外还有一种严整,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钢笔书写,蝇头小楷,字迹首尾一致,保持着一种浓浓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让人看过以后爱不释手。

“茅盾”闪光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照亮了文学的星空,仍将滋养我们的心田。《子夜》手稿给我们打开了一条观赏、思考、感受茅盾先生的智慧和魅力、走进茅盾先生的文学世界,并与他对话,与他共鸣的机会!如果还觉得不解渴,那么就请君痛饮《子夜》原文,即刻开启“最难读下去的小说”的挑战之旅!

猜你喜欢

子夜茅盾手稿
作家手稿
茅盾的较真
作家手稿
茅盾不怕被骗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丢失的手稿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无眠(外四首)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