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的阐释、挑战与未来
2024-05-16关健
关 健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0 引言
自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来,乡村振兴被正式确立为我国农村地区一项基本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生活水平的关键保障。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自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助力,数字乡村治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传统农村社区正在逐渐融入数字时代的怀抱,而这一革命的核心动力就是数字乡村治理。它不仅在技术方面改变着中国农村社区的风貌,还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引领着全新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数字乡村治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也对实现更加繁荣、可持续的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阐释
1.1 理论基础:数字技术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
当下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迅速兴起,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商业和产业格局[1]。例如,电子商务行业的崛起将在线购物变成了主流,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订购商品,这不仅拓宽了市场,还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的兴起也加速了生产流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此外,数字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数据分析为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数据资源,而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也掀起了新的浪潮。总体而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流程以及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起着关键作用。邓小平理论也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这意味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明确表达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观点。当下中国的现实完美验证了这些理念,数字化浪潮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中国生产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理论核心: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关系变革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在生产中的角色和方式,同时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中的人际互动。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电子政务系统改进了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还对传统生产关系和社会治理方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在中国的乡村治理中,由于生产力的演变,传统的治理方式逐渐失去活力,数字治理的兴起为政府提供了更多工具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决策效率。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密切关联:随着生产力显著提高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生产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革。科技的急速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引发了重大变革,对社会关系和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治理因此应运而生。
这种变革塑造着现代社会的面貌,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适应新的现实。深入思考如何确保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力,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数字技术正在引领社会关系和治理方式进行革命性转变,既为实现科技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2 当下中国数字乡村治理的挑战
传统治理方式曾经在中国乡村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治理方式已经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代农村发展的需求。数字乡村治理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逐渐渗透到中国乡村的各个角落,塑造着农村社会的面貌,并指引着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中国的数字治理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却迅速而充满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一领域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2.1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性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塑造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还在社区成员间的关系网络构建、社区组织和决策方式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村庄社会通常依赖口头传统和长辈的权威来解决问题,传统智慧代代相传,长辈的经验和智慧备受尊重。这种传统文化中的权威结构和社会规范在村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乡村治理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2]。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引入通常会引发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数字治理原则之间的潜在冲突,进而构成数字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数字治理强调信息透明和决策数据化,从科学的角度来支持社区决策,数字治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这种不同的决策方式可能会引发一些乡村居民对数字治理的不信任,甚至将其视为对传统权威的侵蚀和对社会规范的挑战。
2.2 多元主体参与的有限性
数字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过程,牵涉政府机构、村级组织、居民、数字技术供应商等多元主体。然而,就目前数字乡村治理的现状来看,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和彼此间的协同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在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机构通常不直接介入,主要起到规划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有待加强。村级组织扮演着协调和实施数字治理项目的关键角色。但是,在许多村庄中,基层工作人员的数字素养相对较低,数字治理的实施能力有限。他们通常只是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而未能充分发挥数字治理的潜力和优势。对居民来说,社会习惯和数字接受度构成了一项重大挑战。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乡村地区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存在数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数字社会。一些居民可能不习惯使用数字设备或互联网,对数字治理工具感到陌生[3]。数字技术的复杂性和学习曲线更是让一些乡村居民望而却步,导致他们对数字治理过程持谨慎态度,甚至不愿积极投身数字治理事务,数字化治理主体动力明显不足。而就数字技术供应商方面来看,持续、有效的售后服务也常常难以保证。此外,多元主体间的沟通、协同仍然停留在表面[4]。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数字乡村治理主体的困境,需要综合性的努力和协作来解决。
2.3 数字治理平台建设完善性不足
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的数字平台是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基石[5]。然而,当前的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领域。
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一些乡村地区仍然存在缺乏高速互联网接入、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完善的通信网络等配套基础数字硬件设施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从平台安全性方面来看,数字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涉及数字乡村治理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方面。由于数字乡村治理依赖于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侵入性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些数据通常包含着居民的个人身份信息、医疗记录、金融信息等敏感数据。如果这些信息未经适当处理和保护,很容易侵犯居民的隐私权。此外,数字系统的安全性不足,黑客攻击或恶意滥用可能导致数据的大规模泄露,不仅会导致数字治理中断,还可能引发盗窃、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因此,在数字治理系统变得足够可信之前,居民可能会对提供个人信息给这些系统感到不安全,从而影响他们对于数字治理的参与意愿。
2.4 多方位可持续性低
数字乡村治理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数字资金的可持续性、居民数字化技能的可持续性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
一是可持续的数字资金投入难以保证。当前,数字乡村治理主要由政府主导,要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长期发展,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地方政府往往面临资金方面的压力[6]。二是居民数字技能的提升速度较慢。数字乡村治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的数字技能水平。然而,许多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数字素养,无法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互联网快速发展且数字技术不断升级,居民的数字水平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三是数字乡村治理的创新能力较低[7]。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数字治理的核心,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应该被纳入政策制定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社区需求,需要鼓励和支持治理创新。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数字乡村治理仍然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必须鼓励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在数字治理方面采用新方法和新工具,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促进数字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 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的路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文化和社会接受度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综合措施。对村级组织数字化治理的实施者来说,文化敏感性培训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和组织应该为他们定期提供培训,这种训练不应局限于数字设备的使用,更应该加入对当地乡村文化和传统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在理解和尊重农村社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这将有效减少数字治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提高居民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
同时,政府应鼓励居民参与乡村治理[8]。在数字化治理项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意见和需求,以确保数字工具与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技术培训和支持是解决技术接受度问题的关键。通过举办培训班、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建立数字技术社区中心等方式,帮助他们熟悉数字设备和互联网,提高居民的数字素养,使他们更容易适应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此外,加强相关信息的传播也尤为重要,需要定期制定信息传播计划,向乡村居民传达数字化治理的优势和机会所在,增强乡村居民对数字乡村治理的了解和信心。
3.2 资金来源多元化与合理化
要解决政府在数字乡村治理中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持续性投入的问题,首先是要对资金的来源以及管理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一是政府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社会资本、企业合作和慈善机构的支持,以减轻财政预算的负担。通过引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9]。这可以包括减免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或其他相关税收,以降低投资者的财务负担。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促进数字农业、数字旅游、数字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形式,增加地方税收,为数字乡村治理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二是政府需制定明确的数字乡村治理可持续性规划,明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这包括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财政预算的详细分析,以提前预测和解决潜在的财务问题。通过提高数字化治理的效率来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引入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制定严格的项目评估和监管机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确保投入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并保证项目能够达到实际效果。中央政府可以设定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在数字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主动性,也可以根据地方政府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表现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政府可以克服投入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社区问题的解决,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3 构建可持续数字乡村治理的关键机制
确保数字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不断提供资金支持,还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运行机制,这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体系、有效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以及明确的问责机制。只有通过这些机制的贯彻实施,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信的数字治理生态系统。
一是开放透明的治理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应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联网平台等途径,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和广泛参与。这不仅增强了政策制定的民主性,还建立了居民对政府行动的信任关系。透明的数字治理为居民提供了监督途径,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监督数字治理项目的进展。二是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法律法规至关重要。数字治理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将处理和储存大量个人数据。明确规定个人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原则,强调必须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并制定数据安全措施[10]。数据隐私法律法规不仅有助于保护居民的隐私权,还有助于确保数字治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三是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和问责机制,政府应设立独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数字治理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必须提供投诉渠道,以便居民报告潜在问题。一旦问题被发现,应立即启动调查和问责程序,以确保责任到人。透明度和报告也是问责机制的一部分,政府应定期公布数字治理项目的绩效报告,向社会公众和立法机关汇报工作。
4 结语
综上,数字乡村治理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同时也需要建立开放透明的治理体系、制定数据隐私法律法规并完善问责机制。这些要素相互依赖,构建了一个有序的数字治理生态系统,旨在提高治理效率、保护居民的隐私权并增强居民对数字治理的信任。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数字治理框架,为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