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文艺育人的重要思想的内涵
2024-05-16靳安广赵明刚
靳安广,赵明刚
(南阳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把文艺作为文化强国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新形势下做好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文艺育人思想。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文艺育人的重要思想,对于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艺作品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文艺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153。文艺是时代价值的风向标、社会风气的显示器,起着引领时代风气、标识价值导向、塑造人类灵魂、启迪人民心智的重要作用。文艺的价值导向是任何国家与统治阶级都高度重视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才能充分发挥文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于文艺的价值导向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他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857毛泽东之所以把“为什么人”的问题视为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原因在于这个问题关涉文艺的发展方向。文艺到底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还是为少数有钱人、有闲人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文艺观和资产阶级文艺观的最大价值分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文艺的两种发展方向。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863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而作、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文艺创作原则,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迎来崭新局面,我国文艺事业也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关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文艺创作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基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依据这一思想,我们越是在文艺发展形势、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的时候,就越要强调文艺的价值导向问题,真正做到“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1]26。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1]155这一重要论述,可谓抓住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的“痛点”。一定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始终存在重金钱、轻导向,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文艺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1]155。这些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偏离了正确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悠久中华文明的创造者,是新中国历史的书写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动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他们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各类艺术表现的主体。因此,针对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文艺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动摇。如果缺少了人民群众这个主角,“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4]265。
文艺工作者只有始终聚焦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心中装着人民,时刻不忘人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文艺不能是也不应该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低声吟唱,它应该有更宏大的表现主题、更深远的历史目光、更深沉的历史担当,应该是最大多数人的心灵展示。文艺不能只执着于表现个人的小小悲欢,应该更多地关注大多数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情感的酸甜苦辣、事业的成败得失。文艺创作只有正确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追问,才能做到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思想营养,从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捕捉艺术灵感,并以饱蘸阶级感情的笔调、最新最美的语言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奋斗人生,惟妙惟肖地刻画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决定了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而且是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4]112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新时代文艺在铸魂育人工作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文艺工作者担负的育人职责,明确了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的重要论断,具有深刻的内涵。这一论断指明文艺虽然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但其根本价值不在于提供笑料、博人眼球,更不在于刺激感官,甚至娱乐至死。我们的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社会主义文艺,它必须把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第一要务,把塑造什么人、怎样塑造人、为谁塑造人摆在首位,始终坚持把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价值使命。我国文艺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文艺的价值使命和责任担当,那就是以文化人、以艺育人。与经济建设不同,文艺创作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熏陶的是思想灵魂。因此,文艺工作必须坚守正道,坚持育人为本,坚守人文关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1]166文艺工作必须做到洒向人间都是爱,必须在人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人们知荣辱、辨善恶、识美丑、明事理、讲正气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与全社会文明程度,以此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铸造灵魂”,指明了文艺育人实际上是育心的过程。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与理论宣传教育有所不同,文艺是通过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文艺作品倡导什么、反对什么,鞭挞什么、歌颂什么,主要是通过塑造不同艺术形象来实现的。艺术形象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它所传导的价值观,并且它对受众思想观念的塑造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使真善美牢牢植根于人的灵魂深处。文艺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能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这使得文艺在塑造人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指明了文艺工作者担负的职责使命。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文艺战线的重要力量,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优秀文艺作品的提供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时代风气的先行者,他们理应把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努力做到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文艺工作者从事的是最阳光、最崇高、最神圣的工作——铸魂育人。要完成这一重任,文艺工作者必须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机融入自己的作品,把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与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操反映到作品主题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和职业操守,决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成为金钱的奴隶,决不能一味追求作品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和票房收入,忘却了自己肩负的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重要使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给人民奉献更多有思想、有品位、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以此温润人民群众的心灵、启迪人民群众的心智、开阔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1]153
三、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习近平指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4]111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谱系中最持久、最深层的观念意识,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反映着普罗大众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推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价值的深层表达,是中国力量的精神揭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12。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观念,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修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的大事、全社会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文艺工作者的大事,文艺工作者在其中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文艺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学艺术,无论是小说、戏剧、话剧,还是电影、电视剧、动漫等,都有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可以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把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和观众。文艺在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枯燥的宣传生动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109。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的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手法各异、题材多种多样,其覆盖和辐射的人群也各不相同,这为我们充分利用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高度重视文艺作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载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群众性、大众化的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好,使之成为老百姓日用而不觉,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个人的行动自觉,离不开传播载体的支持。社会主义文艺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千家万户,播撒到每个人的心田,从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文艺作品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比如,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利于传播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利于传播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平等精神;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利于传播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能够增强人民群众讲德崇善、诚实守信的自觉性。
四、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感染力
习近平指出:“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4]266这就是说,文艺育人不同于思想理论育人,文艺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才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文艺作品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才算是好作品。
如何塑造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的典型人物?我们常说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凭空杜撰,只能眼睛向下把创作的目光转向火热的生活,从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中寻找创作原型,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进行深度融合。
优秀的作品主要靠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与一团正气来打动人、鼓舞人。正面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理想人格的代名词,他们的言行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最容易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思想共鸣。典型人物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功能。读者和观众能够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来评价人物形象是崇高还是卑微,是正面还是反面,是诚实还是诡诈,是大公无私还是自私自利,从而自觉做出价值选择,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确立什么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因此,典型人物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5]。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4]107,不断创作出以“最美人物”为原型的经典人物形象,以经典人物形象来教育人和引导人,更好地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塑造了大量经久不衰的舞台和银幕形象,江姐、方志敏、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等闪光的名字激励了几代人。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家的不断加工,成为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精神偶像,为无数人指明了人生奋斗方向。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了时代最强音,致敬英雄、学习模范、争做先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而,在以文艺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发挥反面人物形象的警示作用,更要重视正面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不断刻画时代新人和最美人物,发挥他们作为正能量的巨大激励作用。
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165与物质产品不同,文艺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主要用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精神需要。它建树的是理想信念,感染的是思想灵魂,塑造的是核心价值,影响的是思想行为。也就是说,文艺作品的根本价值在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因此,文艺作品一定要把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社会效益作为评判文艺作品优劣的根本标尺,以人民赞成不赞成、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反对不反对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那么,什么是好的作品?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4]112
好的作品一定是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坚守艺术理想的作品。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154。有的文艺作品一味迎合观众,放弃了对观众欣赏水平的正确引导,“观众喜欢什么、影视市场流行什么,我就写什么拍什么”,全然不顾作品的主题与价值导向,放弃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放弃了对艺术理想的坚守。有的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穿越时空。有的文艺作品热衷于搜奇猎艳、一味媚俗,追求低级趣味,制造了很多文化垃圾。这些文艺作品都是背离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方针的,都是对文艺事业的践踏、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伤害,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
好的作品一定是以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好的作品就要放声歌唱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赞颂伟大的英雄、伟大的新时代,就要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弘扬劳动最光荣、创造最崇高、创新最美丽的奋斗精神,就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科学诠释中国价值、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准确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开放的中国、繁荣的中国、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全景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发展进步的大国形象。
好的作品一定是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重要使命任务的作品。好的作品一定会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主旋律、正能量,什么是人们要积极践行的、什么是人们要坚决反对的,以此积极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增强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自觉性。也就是说,好的作品一定是“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的作品[4]270。
好的作品就是给人以力量的作品。社会并非总是一派莺歌燕舞,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好的作品总是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从而能够不断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因而,好的作品一定是给人以希望、鼓舞人心的,是能让人看到梦想的力量、奋斗的价值的。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会肩负起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光荣使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