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背景下社区育人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2024-05-16

教育观察 2024年6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育人

陈 佳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2022年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指出,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1]2023年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2]这些政策的出台反映出教育部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的重视,开展协同育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教育“环岛”。社区育人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形成。社区育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育人有利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局面。然而,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对社区育人的重视和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拟从系统论出发,探究社区育人的价值、问题与路径,以促进家校社育人工作。

一、社区育人的价值

社区育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教育资源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限于经济成功的共享,还包括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共享。教育的三大主体分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本身便是微观的社会,也是育人的重要社会单元。积极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可整合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社区是人生存的重要场所,每个人都会受到所在社区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新时代,社区不仅具有智育属性,其德育属性也有力地推动社区内学生以及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此外,社区还肩负服务功能,它不仅能够有效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能够为人的全面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有助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从教育发展史看,家校社协同呈现出“合—分—合”的状态。[3]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校社“合”的趋势不可阻挡。这意味着社区与家庭都将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需要得到重视。社区育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育人有利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局面,也是实现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

二、社区育人的问题

相关学者认为,家校社协同中社区育人的开发程度较低,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处于低层次的、松散的协同。[4]系统的基本结构可分为目标、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社区育人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系统论目标、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三个层面梳理家校社协同背景下社区育人的问题。

(一)家校社育人目标不一致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社区注重社区基本教育服务,学校教育注重升学的智育和技能培养,家庭教育注重德育和人的社会化,三者达成育人目标共识具有一定难度。[5]受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更注重智育,而忽视了社区的德育目标。此外,社区的专业人员有限、经费紧张,社区育人缺乏实现德育目标的内生动力。

(二)缺乏对社区育人要素的挖掘

从系统论角度,社区的育人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设施、教育人文环境等,而部分社区没有对育人要素进行充分的发掘和转化,育人效果不佳。[6]如社区图书馆只在周末开放,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工作人员负责民生服务、疫情防控、维稳、创卫等工作,忽视对社区育人要素的挖掘;二是社区主要依靠上级项目经费进行社区教育,缺乏一定的社区育人体系;三是社区教育缺乏专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对社区育人要素挖掘缺乏系统规划。

(三)社区育人要素关系不紧密

从社区育人系统看,育人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输入、输出和反馈三种关系。在输入机制上,家校社育人缺乏有效的共建机制。国外社区参与教育形式有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等。[7]我国社区在参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一定的组织指导,主要是学校和社区负责人因为公共教育项目临时合作,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输出机制上,家校社一体化输出的成果主要是德育和智育,但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的期望存在差异。家庭和学校注重升学,社区注重服务。在反馈机制上,家庭、学校和社区在育人方面没有达成共识。

三、社区育人的路径

探讨社区育人的路径,不仅要基于社区育人现存问题,还应以相关理论为指导。第一,育人资本的转化与增值是社区育人的前提。育人资本是指社区内对居民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资源。钱德勒·巴伯将社区资源分为自然资源、服务项目、材料和媒体、社会交际网络和种族协会五类。[8]社区育人需要将社区育人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本,促进育人资本的流动与增值。第二,协同育人是社区育人的关键。社区育人是动态的育人资本流动与转化的系统过程。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域理论归纳了六种家校社行动模式,其中包括社区的合作模式。[9]钱德勒·巴伯提出的三层次论认为,家校社协同可以划分为最低层面、联合层面和决策层面。[8]琳达·瓦利等人提出了家校社协同的四层次论,即家庭与机构间合作模型、全面服务学校模型、全面服务社区学校模型、社区发展模型。[10]这些理论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开放的育人系统是社区育人的基础。社区育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系统构成看,需要促进社区这一系统的要素、要素关系及系统目标的转换与完善,从系统运行机制看,需要注重社区这一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反馈环节,促进系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社区育人路径。

(一)建立共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需要建立联合参与的机制。例如,常德市武陵区的富强社区包括常德市第五中学、湖南文理学院、常德市白蚂蚁防治所等单位。该社区与中学、高校协同合作办社区书屋。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和指导。常德市从2014年开始在主要社区启动”四点半学校”试点,社区、学校和家庭积极参与。常德市大型社区中设立教室,配齐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并免费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室等。同时,开办“四点半学校”的社区会聘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业知识、生活常识方面的辅导。

(二)挖掘社区育人要素,促进社区资源的转化

社区是一个具有复杂要素的构成体,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教育类居民社团(如亲子俱乐部、英语角、六点半学校等)及社区内的居民等诸多要素。第一,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党委的作用。例如,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党委在社区未成年人帮扶中,号召社区党员辅助工作。第二,社区工作人员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育人潜力。例如,社区在进行社区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邀请社区内具有书法和护理特长的居民担任社区教师。第三,调动社区的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兴趣。整合社区的学校和企业资源有助于发挥社区育人作用。例如,社区可以联系相关部门给学生授课,如消防课和科普课。

(三)加强家校社之间的联系,整合育人资源

第一,完善三方合作机制。家校社三方合作有助于提升育人功效。例如,社区内中学和高校的联合可促进社区发展,有助于实现校社共建由最低层面向联合层面、决策层面的梯次发展。在初级层面,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共同举办暑期青少年防溺水宣讲、进行禁毒宣传等;在中级层面,以社区活动为中心,如社区提供场所和人员,学校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在高级层面,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每月定期交流,如在未成年心理健康、社区德育推动等方面开展合作。

第二,建立共享机制。一方面,高校和中学可以将公共体育场地作为娱乐场所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也可以作为中学生实践和科普的场地、高校师生调研与科研场地等。另一方面,家校社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例如,湖南文理学院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开展宣讲1000余场,受众包括中小学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10万余人。

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社区育人活动前,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在活动开展后,学校和社区要针对居民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进行调查,找到原因并改进。

总之,社区育人作为家校社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校社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从系统论角度探究社区育人的价值、问题及路径,从社区育人的目标、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出发有助于推动社区育人效能,推动家校社协同。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巩固和加强社区育人与学校育人、社区育人与家庭育人的协作,以进一步提升社区育人在家校社协同中的效能。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也谈做人的要素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