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民”带火三河村
2024-05-15赵杰昌
文/图 特约通讯员 赵杰昌
美丽三河村
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曾寄托了几代人的愿望。而眼下,回归乡村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开始告别城市的繁华与喧闹,选择乡村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挥洒汗水与青春,让以前沉寂落后的小山村充满人间烟火气。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村民”。
一流政策环境让大学生留下来
3 月22 日,笔者在缙泉烧见到了正在制作陶艺的“新村民”戴林洋。他是广西桂林人,在大学学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以前,戴林洋在深圳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但感觉不适合自己。他说,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份工作,正是看好三河村的大好发展前景,也和自己未来的规划相同。“每天做做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既有乐趣又很充实。”戴林洋说。
游客在诸卷书屋阅读
三合美术馆集艺术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研学、成人美学于一体,是游客打卡的首选地。笔者来到这里时,“新村民”安小芳正在为游客讲解。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她,在美术馆从事讲解已有两年多。两年多前,她和爱人荣占国一起来到三河村创业,开办了三合美术馆。“选择到这里创业,主要是这里自然环境好,离附近的高校近,政府在外围环境改善、资源对接、宣传推广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大。”安小芳告诉笔者,目前,美术馆已吸纳了10 多人就业,每年的接待量也有五六万人次。
当聊到在这里生活的感受时,安小芳说,平时过年过节,都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活动,村里的老人、小孩也会经常来美术馆体验各种文化艺术,老村民和他们“新村民”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融洽。作为一名“新村民”,要继续留在这里,把三河村的文化艺术传承推广下去。
吸纳200 余“新村民”创业就业
近几年来,地处缙云山脉中段的三河村坚持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萤火谷农场”“缙泉烧”“渡兰居”“琴仙居”“凭栏听雨”等近30 家农文旅企业落户。目前,该村有户籍人口159 户、新老村民659人。其中,“新村民”约200 人,他们是这里的产业主、外地大学生、外来农民工等,在村里主要从事管理、设计、制作、服务、勤杂等工作,同时积极参与院落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已深深爱上这里了!”今年58 岁的“新村民”程世志来自南川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三河村石头公园附近的琴仙居打工。老程是一名电工。前不久,老家的一家公司开出7500 元的月薪,但他都没有心动。他说,自己吃住在村里,和老板、游客相处很融洽,这里不但文化氛围浓厚,还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很感谢当地政府给他们外来农民工提供的就业机会。
游客在体验写生
同样,来自彭水县的“00 后”何季对这里的工作氛围十分满意。半个多月前,她来到三河村竹玥里民宿当服务员。她说:“这里的村民很朴实,老板对我们员工也很好。接下来要好好工作,接待好每一位游客,为三河村的发展尽一份力。”
事实上,在“新村民”的深度参与下,近几年来,三河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 年的1.5 万元增加至2023 年的256 万元,增长了171 倍。农民平均每人每年分红超过3400 元,增加了11 倍,村集体资产增加值超过4800 万元。同时,旅游业发展也迈上新台阶。仅2023 年,该村实现乡村游35 万人次,营收1.2 亿元,同比增长20%。先后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推进新老村民深度融合
“新村民”作为一支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崭新力量,怎样才能与老村民进一步融合,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作用?三河村结合实际,推行院落制工作方法。按照“地域相连、民风相近、群众自愿、规模适度、能力匹配”的原则,划分出6 个主题院落,组织村里有威望、有意愿、有热情、群众公认的新老村民成立工作专班,精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
“来了就是三河人。”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蓝小余表示,“新村民”既是一种称谓,也是一种感召,通过让“新村民”参与院落治理、提供就业岗位、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下一步,三河村将常态化开展院落治理活动,推动新老村民深度融合,为“新村民”干事创业积极争取政策,搭建好服务平台,让三河村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编后语:三河村的美丽蝶变,“新村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新村民”很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以及事业成功的中青年创业者,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用实干和拼搏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追逐梦想,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各地涉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应充分利用好“新村民”这一宝贵人才资源,为他们顺利融入乡村、大展身手提供坚实支撑,搭建广阔舞台。通过实实在在的关爱措施,为他们营造更温暖更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