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2024-05-15
何泽慧(1914.3.5—2011.6.20),出生于江苏苏州(原籍山西省灵石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实验弹道学”专业,获工程博士学位;1946—1948年在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与钱三强一起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1948年回国参与创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参与了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建设与实验,并承担原子弹与氢弹研制中的基础性科研任务;1964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6月20日,一位97岁的老人在北京病逝。老人去世后,儿子来到母亲的住处,看着眼前的家具、书柜和一些生活用品,想到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不过,当旁人看到这间屋子时,都会忍不住说一声:“真的太破了!”屋内的装修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泛黄的墙壁、掉皮的沙发、木质的窗户框等等,都给人一种寒酸的感觉。
或许你会觉得,去世的老人是一位生活穷苦的老太太。
其实不然,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第一代核物理学家,还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
在她生前,有人要给她立传,她坚决的拒绝,她就是何泽慧,也被称作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对于何泽慧院士,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如果提到他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相信很多人都会如雷贯耳了。何泽慧与钱三强这对院士夫妇,一生扎根于中国的科研事业,在生活上也是十分简朴。晚年的何泽慧院士虽然享受着国家津贴,但仍然坚持工作。
一、学习上的强者——何泽慧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少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等,在小说中也有不少女英雄的身影,比如说水浒中的扈三娘,三国里的孙尚香。古代女性的主要任务往往都是相夫教子,照顾好家庭就可以了。于是,能够拥有一定武力,甚至还能够上阵杀敌的女性就显得极为特殊。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部分女性以其缜密的思维和头脑也在科研事业上有所斩获,何泽慧院士就是其中一位。而问起何泽慧何以能够在科研中上获得巨大殊荣的原因,就不得不从她的学习经历上说起。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出生在风景秀丽、风雅成群的苏州,祖籍山西灵石。何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灵石县志》中记载着他们家族的传奇和兴盛。在清朝300年间,光是进士何家就出了15位,举人、贡生等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在当地流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是同盟会会员,他的身上也有很多“第一”,他是山西剪辫子的第一人,也是山西第一个到日本留学的人。
何泽慧的父亲后来在苏州开办了工厂,实业救国的同时,也为子女创造了富足的生活。何泽慧从小衣食无忧,父母也重视教育,在那个女性还要绑小脚的年代,何泽慧却在学堂自由出入,享受着知识的馈赠。开明、崇尚教育的的家风,使得何泽慧同她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非常有出息,何家光是这一辈就出了四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位植物学家,一位医学家。
这已经能够媲美梁启超家“一门九子三院士”的成就了。
何泽慧自小就在读书上展现出不同寻常的天赋,1932年高中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虽然当时的大学对招收学生条件比较宽松,但毕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毕业的人寥寥无几,
与何泽慧同期毕业的人仅有十个而已,何泽慧的毕业成绩在十个人中排行第一,而第二就是她未来的丈夫钱三强。
毕业之后,何泽慧来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工业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期间,她继续展现了她在学习上的极高天赋。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出于一腔报国热情,也为了能够让自己所学能够在中国抗日事业上能起到一些作用,何泽慧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研究。何泽慧来到这个专业,也算是打破了柏林工业大学的这个专业从来没有招过外国学生,更没有招过女学生的先例。
二、漫漫科研路
1940年,26岁的何泽慧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泽慧无法回国,便只能滞留在德国。为了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能够为国家提供一些帮助,她在毕业同年进入实验室工作。
1943年的时候,转到核物理研究所的何泽慧,在恩师波特教授的指点下,她开始踏入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领域,而这个研究领域在当时仅仅是刚开始展现出可以被应用的前景。眼光深远的何澤慧嗅到了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气息,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果然没有过多久,她就观测到了原子核正负电子碰撞这一重大现象,这一发现被西方世界传为佳话,为核物理研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46年二战结束,何泽慧终于能离开德国,离开德国之后随即来到法国巴黎,钱三强此时正在巴黎。没过多久,何泽慧便在巴黎与钱三强结婚,她们的婚礼还是由居里夫人主持的。两人结婚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在巴黎大学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同年,在夫妻二人的合作之下,他们发现了被称为二战之后世界物理学界巨大发现的铀核的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现象,这几乎震惊了当时的物理学界。
因为是何泽慧最先发现了三裂变现象,所以她也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在当时,这项震惊世界的发现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可是由于当时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普遍歧视,认为仅靠中国人不可能做出如此巨大的科研成就,因此并没有考虑到给何泽慧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评的机会,也没有公平的发放奖章,这足以见得,科学虽然说是没有国家与国家之分,但一个科学家的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十分重要,这也让何泽慧明白,要将自己所学贡献给国家,让国家能够强大起来是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必行之事。
1948年,心系祖国的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毅然决定回国支援祖国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回国后,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筹建实验室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仪器,但那时根本没有钱,就算筹到钱,别的国家还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也根本买不来仪器。
何泽慧和钱三强没有被困难吓倒,开始着手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两个堂堂大物理学家,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头扎进废品站和二手市场,找寻一切可以用来制作科研设备的五金件。淘回“宝贝”之后,何泽慧凭着在国外操作设备时记忆画出了图纸,钱三强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最后竟然真的制作出了一批仪器设备。
在钱三强夫妇以及一众科学家不分日夜的努力之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被研制出来,作为原子弹研发领导核心的钱三强被公认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但很少有人知道,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在背后也默默地为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1984年退休后,她每天一如常人挤公交上班,将全部心思铺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上。
90岁高龄,她还与学生一起挤长途卧铺,到处参加学术会议。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长辞于世。为了纪念何泽慧为我国物理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在2017年中国发射的首颗空间X射线望远镜“慧眼”就是以何泽慧院士的姓名所命名。
三、与钱三强的爱情
迄今为止,提到何泽慧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提起何泽慧的丈夫钱三强,大多数中国人都十分熟悉。
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院士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玄同。钱三强与妻子何泽慧一样,自小聪明好学,并且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打小时候起就熟读国学经典,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
何泽慧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爱好学习的何泽慧和钱三强相识。因为在当时的清华食堂,有这么一个规矩,就是男女一起用餐,于是何泽慧就被编入钱三强那一桌,那一桌也仅仅只有何泽慧一个女学生。一段时间之后,何泽慧注意到,钱三强每次在来去之时,都十分彬彬有礼,举止之间风度翩翩,这让何泽慧逐渐产生爱慕之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哪个青春期的女生不中意有风度、有气质的男生呢?
让何泽慧倾慕的不仅仅只有钱三强的风度,钱三强在学习成绩上也能够与何泽慧相提并论。在清华大学同期毕业的学生中,钱三强的毕业论文在最后的评分结果上虽然不及何泽慧,但何泽慧可是第一名呀!这也让一向因为学习成绩而骄傲的何泽慧不禁对钱三强为之侧目。
毕业之后,何泽慧和钱三强虽然都来到欧洲留学,但何泽慧在德国,钱三强在法国,两人虽然不在一处,但因为是同学,因此少不了一些书信往来,两人逐渐产生了情愫。
经过几年时间之后,1945年,钱三强勇敢的写了一封求婚信,虽然因为战争的原因,写信只允许用25个单词,但钱三强却在信中简单扼要的表达了想要和何泽慧结婚的意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之后,焦虑不安的钱三强终于等来了何泽慧的回信,何泽慧答应了钱三强的求婚,并表示愿意于钱三强婚后一同回国。
1946年,二战终于结束了,德国和法国也终于能够正常往来,何泽慧来到法国,数年不见的二人一见面就立即履行了他们在信中的约定,就在浪漫之都巴黎舉办了他们的婚礼。
婚后的何泽慧也没有停止她科研的脚步,她与丈夫前三强一起合作研究,并且在1947年共同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后来回国之后,何泽慧一直帮助钱三强进行和物理研究,还从多个领域为新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做出贡献。
1992年钱三强去世之后,何泽慧孤身一人继续从事着他们共同为之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直到何泽慧院士去世之时,她家中的陈设和物件都保持着当初钱三强院士逝世时的样子,无论是书房还是卧室,几乎都没有换过东西、变过布置,这或许就是何泽慧用以纪念已经远离人世的丈夫的方式吧!
何泽慧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她与钱三强院士一同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们夫妻二人一生的忠诚不离更加令人钦佩!(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