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教育反思

2024-05-15

中小学德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关怀角度主体

日前,河北邯郸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犯罪案件,涉案的三个年仅13岁的初一学生竟然合伙杀害了同班同学王某。事件引发全国关注,要求严惩凶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对三个未成年人的罪案追诉,由此引发的舆情才逐渐平息。

但对教育从业者来说,事件却不能就此结束,还需更深层次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个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和被害者一样,他们也正处花一般的年龄,美好的青春刚刚开始,人生却就此反转。这是他们命运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歌。

杀人前密谋挖坑,杀人过后淡定如常,他们何至于如此冷血?我们不禁要问:有人给他们讲过与人为善、如何做人的道理吗?有人倾听过他们的心声、了解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吗?或者从更低的要求上说,有人好好看过他们一眼,哪怕仅仅是和他们谈过一次心吗?涉事学校可能会说,道理我们都讲了,孩子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关注了。但扪心自问,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尽力了吗?

严重校园欺凌事件所折射出的是学校教育的痼疾。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失能,类似事件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至于酿成今天的悲剧。如果只是被动应对而不从根本上改进学校教育,类似事件的发生就不可避免。

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深刻教训,也警示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知识学习,更要体察学生生活世界:一旦生活世界中生命关怀缺位,学生就会漠视生命,不仅不以欺凌他人为耻,更可能走向犯罪;我们需要觉察学生的文化境遇:在精神文化和物质进步错位的当今时代,学生挂念手机、沉迷网游,让物欲、享乐、暴力占据了精神世界;我们需要甄别校园的主体关系:当爱被消解,权利被遮蔽,冷漠成为常态,主体关系就会异化,校园欺凌就会成为必然;我们还需要体悟学生的情感状态:当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抒发自己的情感,同理心可能随之缺失,通过伤害他人来宣泄情绪就成了选项……

为此,学校教育需要补上的课有很多:从生活改进的角度,需要提振生命意識,唤醒身体同情,实现生命圆融;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既要拥抱现代文明,更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从关系调适的角度,需要唤醒主体间爱的关怀,切实尊重主体的权利,维护集体承认的价值;从情感观照的角度,需要深化社会情感认知,强化同理心与互助文化,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协同……

当然,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当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当每一个班级都充盈着理解和关怀,当每一所学校都能让学生找到存在的价值,当每一个家庭都沐浴着爱的温情,校园欺凌就将远离我们的世界。

教育不易,我们也无法选择,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关怀角度主体
神奇的角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啊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