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配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

2024-05-14杨检妹刘蓉陈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13期
关键词:毫针醒脑针法

杨检妹,刘蓉,陈波

贵州省安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安顺 561000

中风又称脑卒中,为常见脑血管病变,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突然昏扑等为主要表现,具有较高死亡率与致残风险。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高血压、脑淀粉样病变、病理性小血栓形成等因素均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1]。根据发病机制差异,临床将其分为脑梗死与脑出血两类,前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静脉、动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后者以调整血压、降颅压、止血等为主。但经急救治疗后,中风患者还需坚持康复治疗,以帮助肢体运动功能的重建,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2-3]。中医认为,虽然中风的病位在脑,但治疗时仍需兼顾不同脏腑的盛虚。醒脑开窍针是针对“窍闭神匿”之病机而形成的针法,有疏经通络、醒脑开窍等功效,对中风患者的运动障碍有显著改善作用[4-5]。醒脑启阖调枢针法起源于中医针法治疗中风的相关数据挖掘,分为醒脑穴组(3 个穴位)、启阖穴组(5 个穴位)、调枢穴组(4 个穴位)共3 个小穴组,其中醒脑穴组通过针刺百会穴、水沟穴及中冲穴,具有开窍醒脑的功效,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神志乃至机体的整体功能;启阖穴组通过针刺颊车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和地仓穴,能调节气血阴阳;调枢穴组通过针刺环跳穴、悬钟穴、风市穴、阳陵泉穴,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能保护血脑屏障的周细胞,调节血脑屏障功能,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中药热奄包是以热力促使药气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种外治疗法,具有行血散瘀、舒筋活络等功效,在中风患者中有重要应用,具有改善肢体静脉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功效,现已成为中风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临床关于醒脑启阖调枢针法配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较少,关于二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尚存在争议。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年6 月我科收治的86 例中风病患者,对醒脑启阖调枢针法与中药热奄包外敷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安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86 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7],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符合“中风-中经络”、“中风-中脏腑”的诊断标准[8];③处于恢复期,无严重并发症,病情基本稳定;④意识清晰,可正常沟通并配合研究;⑤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伴其他严重脑部疾病,如脑肿瘤、外伤等;②有脏器功能不全者;③伴精神疾病者;④有本研究治法相关禁忌者,或耐受性较差者。

1.2 方法 两组均参考相关指南[6-7],脑梗死以静脉、动脉溶栓与抗凝治疗,脑出血以调整血压、降颅压、止血等为主的规范治疗,有基础疾病者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法,以稳定病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言语训练、手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大关节松动训练,以及运动疗法、传统针刺疗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醒脑启阖调枢针法及热奄包外敷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以上。

1.2.1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1)按照针法的治疗原则分别选用规格为0.22 mm×25 mm 及0.30 mm×50 mm 顺和牌针灸针,确定取穴与手法。以百会(取0.3 mm×40 mm 规格的毫针向后15°斜刺1 寸,得气后实施捻转法,捻转频率维持在200 次/min,以患者感受到头皮局部酸麻胀感,酸麻胀感甚至扩散至全头部为宜)、水沟(取规格为0.3 mm×25 mm 的毫针,进针时针尖应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4~0.5 寸,得气后实施捻转泻法,使得进针部位出现明显胀感,对穴位的刺激程度以患者眼球湿润甚至流泪为宜)、中冲(选取规格为0.3 mm×25 mm 的毫针浅刺0.1 寸,得气后不行捻转提插手法)、风市(取0.3 mm×50 mm毫针,直刺1~1.5 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以大腿周围有明显酸胀感为宜)、阳陵泉(取0.3 mm×50 mm 毫针,直刺1~1.5 寸,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以有明显酸麻胀感为宜)、环跳(取0.3 mm×75 mm 毫针,采用直切进针法直刺2~3 寸,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悬钟(取0.3 mm×40 mm 毫针,直刺0.5~0.8 寸,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肩髃(取0.3 mm×50 mm 毫针,针尖以30°~45°角向着三角肌方向斜刺穴位,针刺深度为0.8~1.5 寸,得气后以捻转提插手法进行平补平泻,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合谷(取0.3 mm×40 mm 毫针,直刺0.5~1 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手法,以掌部出现明显酸麻胀感为宜)、曲池(取0.3 mm×50 mm 毫针,直刺1~1.5 寸,得气后进行平补平泻法,以手肘周围出现明显酸麻胀感为宜)、颊车与地仓(取0.3 mm×25 mm 毫针,平刺进针,颊车穴处针尖方向指向地仓穴,地仓穴处的针尖方向指向颊车穴,行颊车向地仓透刺0.5~0.8 寸,得气后进行平补平泻法,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为主穴,除中冲为双侧穴位外,其他仅取患侧穴位。(2)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患侧面向操作者,充分显露针刺穴位并予以常规消毒。(3)准确定位后,按上述手法进行针刺,诸穴得气后,间隔10 min 予以补泻手法行针1 次,2 min/次,留针30 min/次,5 次/周,14 d 为一个疗程。

1.2.2 热奄包外敷(1)组方为丹参30 g、川芎30 g、红花30 g、赤芍30 g、吴茱萸30 g、当归30 g,研磨成粉后装入专用棉布袋。(2)治疗前,采用电热恒温箱加热,温度以40~45℃左右为宜,外敷前进行测试,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热敷温度。(3)行中药热奄包外敷,期间注意观察局部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持续1~2 h。(4)热敷结束后,使用温水进行擦洗,操作时要求动作轻柔,以免对外敷区域的皮肤造成损伤。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9]进行评分。FMA 量表包括上肢33 个项目,下肢17 个项目,每个项目计为0~2 分,上肢总分66 分,下肢总分34 分,得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流量,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美迪信达)进行检测,主要选择股总静脉、肱静脉、桡静脉。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0]评分、Barthel 指数[11]。其中,NIHSS 量表包含意识水平、语言、上下肢运动、感觉、面瘫、共济失调等内容,总分42 分,得分与神经缺损程度呈正相关;Barthel指数量表包括修饰、洗澡、上下楼梯、进食状况、平地行走、穿衣服、床椅转移、上厕所状况、大便控制、小便控制10 项,每项计为10 分,总分100 分,得分与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4)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参考康复治疗指南[8],从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等方面对患者恢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NIHSS 评分改善≥70%,运动及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显效;NIHSS 评分改善30%~69%,运动及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有效;NIHSS 评分改善不足30%,或仍有中风病相关症状、后遗症严重影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²检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3 例)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62~75 岁,平均(65.18±4.79)岁;脑出血17 例,脑梗死26 例;观察组(43 例)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龄61~77 岁,平均(65.43±5.16)岁;脑出血16 例,脑梗死27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2.1 两组F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 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FMA 的上肢与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静脉血流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静脉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静脉血流情况均比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血流参数比较(ml/min)

2.3 两组NIHS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均比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分)

2.4 两组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发病与气滞血瘀、劳累过度、五志过极等有关,根据疾病类型与病因确定治疗方法,予以静脉溶栓、止血等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神经功能损伤。中风后恢复期采取的康复干预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以及各类后遗症的发病风险。针灸是中风患者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以中医对脑出血、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基础,结合经络与穴位的相关理论,总结各种能够改善病情、促进早期康复的选穴方案,形成特定的针法。“醒脑启阖调枢”针刺法是临床治疗脑卒中的针法之一,首次在1972 年出现,是石学敏院士根据“脑府”为中风病核心病因病机创立的,“醒脑启阖调枢”针法的核心诊疗思路认为中风病通常是由风、痰、火、瘀等因素上犯脑窍,导致脑窍闭塞,神之大符受罹,结果闭窍神匿,人体之“神”无以正常发挥总管全身生命活动的功能。故临床治疗中风病时,脑窍是治疗关键点。“醒脑启阖调枢”针法选用百会、水沟等作为进针区域,能够达到刺激头皮、开窍醒脑等效果,且兼有治“神”之功;“启阖”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基于中医对气血阴阳运动的理解,既往常用于痹证治疗;“调枢”治则主要关注气血津液升降的枢纽,根据中医对“玄府”的认识,刺激环跳、风市等穴位,有利于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除针灸疗法,中药热奄包也有活血祛瘀、温经通络之效,该技术属于热疗范畴,通过热力作用,促使药物直达病所,且规避了内服疗法的胃肠刺激问题,患者的接受度较好。结合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知与历代医者积累的经验,选择恰当的药方进行热奄包外敷,并施以醒脑启阖调枢针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中风相关后遗症的防范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在给予持续4 周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疗效评估,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卢立宏等[12]指出,采用"醒脑调枢启阖"法进行治疗,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方案,与本文结论一致。相较于常规的醒脑开窍针法,观察组所用针灸方法中增加了“调枢”、“启阖”相关治疗穴位,不同穴位主要功效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观察组有效率更高的重要原因。例如,“醒脑”穴位中,百会为阳气交会之要穴,有调理阳气、益精填髓之效,水沟属督脉,可濡养脑窍,激发经气汇聚于脑窍;“调枢”穴位中,环跳可通阳行气,阳陵泉对筋脉失养引起的痉挛病症有显著改善作用,悬钟可梳理肝胆经气机;“启阖”穴位中,地仓、颊车可刺激阳明经经气,曲池有调理脏腑、改善上肢运动能力等效果。中药热奄包是临床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将预先加热好的中药包放在病灶部位,能促使热奄包的热蒸汽的“热效应”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达到温经通络、除湿驱寒、调和气血等功效。“醒脑启阖调枢”针法与中药热奄包的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中风患者有较高偏瘫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FMA 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热奄包与针法的合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丁伯香等[13]发现,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期间,增用中药热奄包疗法后,患者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本文结论一致。根据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偏瘫的认识,气虚血瘀、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等可能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密切关联,故偏瘫后遗症的防治,有必要从疏通经络、平和气血等方面选择恰当的方法。在热奄包的组方中,丹参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等功效,且其活性成分对血液流变性、微循环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14];川芎、红花等配伍,有促使经络通畅、气血平和等效果;辅以吴茱萸,能温中补虚、疏肝理气;全方补气血、通经络,祛邪而不伤正,经由热力透入,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加速血液循环的效果。“醒脑启阖调枢”针与中药热奄包联合应用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快局部血液流动速度,松弛局部肌肉的紧张度,调节局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进而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根据血流参数的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改善血流方面的作用价值。分析其原因是:“醒脑启阖调枢”针法通过针刺百会穴、水沟穴、中冲穴、颊车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地仓穴、环跳穴、悬钟穴、风市穴及阳陵泉穴,能标本兼治,发挥滋肝补肾、醒脑开窍、活血行气、疏经通络、调和阴阳的功效,解除疲劳、松解肌肉局部粘连,改善机体血流循环状态,加快血流速度;中药热奄包对毛细血管的扩张具有促进作用,能疏通腠理,加快局部血流量;“醒脑启阖调枢”针法与中药热奄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改善血流状态,加快病情康复速度[1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与既往结论[16]一致。分析其原因是:“醒脑启阖调枢”针法能够改善患者脑部血流灌注量,刺激和提升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纠正大脑半球交互抑制状态,重建或恢复病灶周围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中药热奄包能调节局部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7-18]。热奄包与针法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醒脑启阖调枢”针与中药热奄包技术合用,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能够增加静脉血流量,增强肢体运动功能,并可促进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的改善。

猜你喜欢

毫针醒脑针法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