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2024-05-14陆放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13期
关键词:格列美炎性胰岛素

陆放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0

糖尿病(DM)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DM 能够引起肾纤维化、糖尿病足及眼科等疾病,且并发症多。当前,DM 主要采取胰岛素治疗,无法治愈只能控制。有研究指出,双胍类药物属于一种外源性降糖药,可对糖分于胃部吸收予以阻断,促进肌肉等组织摄入糖分[1]。该药物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可对胆汁排泄加快,有着很强的药物代谢,但于健康群体中作用不明显。格列美脲为黄脲类新型药物,其作用时间相比较同类更快,同时不会对DM 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较佳的承受能力。为此,本研究以DM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诊治的138 例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明确诊断为DM;②基础资料完整;③对本研究目的知情,且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性疾病者,心、脑、肾等器官障碍者;②患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③对本次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齐特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给药二甲双胍,每次0.5 g,每日3 次。加服格列齐特治疗,于每日早晚服用1 次,每次0.4~0.8 g。一个疗程为3 个月,治疗两个疗程。试验组采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给药二甲双胍,每次0.5 g,每日3 次。加服格列美脲治疗,首次剂量控制在每次1 mg,每日1 次。之后按照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6 mg。一个疗程为3 个月,治疗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显效提示患者经治疗后,其血糖指标恢复在正常范围内,DM 相关症状消失。有效提示患者血糖指标接近正常值,且相关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患者的血糖指标及相关症状均未见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糖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予以观察对比,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③其他相关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BMI、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④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⑤生活质量。使用SF-36 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取该量表中5 个维度,分别为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各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3.0 软件进行处理。如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为计量资料,采取表达,进行t检验;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取例(%)表达,进行χ2检验。若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含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男性占比为44.93%(31/69),女性占比为55.077%(38/69);年龄47~87 岁,均值范围(68.75±2.32)岁;病程2~18 年,均值范围(6.76±2.12)年。试验组,男性占比为49.28%(34/69),女性占比为50.72%(35/69);年龄47~87 岁,均值范围(68.75±2.32)岁;病程2~18 年,均值范围(6.76±2.12)年。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7.10%高于对照组81.1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 [例(%)]

2.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均较治疗前更好,其中试验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其他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其他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其他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更好,其中试验组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分析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更好,其中试验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分析

2.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试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分)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DM 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肥胖、长期压力等也是DM 重要诱因。DM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此外,还可能出现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DM 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DM 的治疗手段主要涵盖了药物疗法、饮食管理以及运动疗法等。药物疗法主要有口服降糖药物和使用胰岛素[2]。近几年药物治疗迅速发展。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种类也在逐渐增加,不同药物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相应的治疗原则和药效也有所不同。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且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格列美脲是一种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属于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降糖药。它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能生理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一相分泌,随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增强,胰岛素分泌由血糖及药物浓度双重调节。此外,它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独具胰岛素增敏作用,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 细胞,全面降低FPG、2 hPG、HbA1c,且患者依从性良好,低血糖反应少,不增加体重,不影响心脏缺血预适应,可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2 型DM 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FPG、2 hPG、BMI、TG及血压等,还能够控制肿瘤的发生,防止脂肪细胞的增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3]。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其他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其血糖指标及相关指标,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可对患者炎症反应予以改善。2 型糖尿病属于慢性炎症类型,其中IL-6 是一种多细胞调控因子。在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体内,IL-6 的表达水平较高,这不仅促进了淋巴B细胞的分化,还产生了大量的毒性和副作用,从而导致胰岛素细胞的死亡。一项群体研究显示,经过4 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IL-6 的表达是正常人群的7.5 倍,并且IL-6 被认为是导致糖尿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4]。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和格列美脲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IL-6 浓度[5]。TNF-α 具有触发多种慢性炎症和代谢失调的能力,并在胰岛素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相关研究表明,TNF-α 有可能降低血管的舒张能力,并增强多种生长因子的活性,这在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格列美脲与二甲双狐的联合使用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并降低TNF-α 的表达[6-7]。本研究还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说明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可促进DM 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避免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不良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DM 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的疗效令人满意,可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血糖、相关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格列美炎性胰岛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格列美脲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