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
2024-05-14安宏超徐宏征崔宏力
安宏超,徐宏征,崔宏力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022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老年群体高发。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饮食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联系[1]。其中高脂肪、低纤维以及高蛋白饮食属于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不存在典型的早期临床症状,随着患者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痛、便血、发热以及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2]。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开腹手术为主,虽然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创伤较大,手术出血量较多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其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腹腔镜技术在多种疾病的诊疗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则充分结合了腹腔镜技术的优势,通过操作孔将腹腔镜头放置于患者腹腔内,在腹腔镜的引导下,手术医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全面的观察,不仅能够显著缩小手术创口,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确保手术的精准性,进而保障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以及预后的改善[5]。本文以我院普外科结直肠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原发结直肠癌;②未出现肠梗阻以及远处转移;③未接受任何放疗或化疗干预。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或腹腔内其他恶性肿瘤;③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1.2 方法(1)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体位:截石位或平卧位,常规消毒操作,选取患者腹部正中做切口,切口长度为10~15 cm,逐层进腹,使患者腹壁充分暴露。对患者病灶部位充分暴露进行观察,采用非接触原则探查腹腔,确定肿瘤可切除后,依据肿瘤根治性原则,将肿瘤连同系膜完整切除,并清扫相应区域淋巴结。最后做消化道重建,并留置引流管,关闭腹腔。
(2)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手术体位:截石位或平卧分腿位,选取患者脐部下方做切口,切口大小在1.0~1.5 cm,建立气腹,气腹压为13 mmHg,进镜观察,探查肿瘤的实际情况,确定可切除后,明视下建立主操作孔及其他辅助操作孔,切口大小在0.5~1.5 cm;依据结肠癌CME 原则、直肠癌TME 原则,对肿瘤做根治性切除,并清扫相应区域淋巴结。最后重建消化道,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无并发症出现;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大便正常,无并发症出现;无效: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改善,大便异常,出现并发症;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临床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③应激反应状态: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④炎症因子水平: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⑤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通过采集患者静脉空腹血,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⑥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⑦生活质量:采用SF-36 量表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2.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例(%)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年龄36~79 岁,平均年龄(53.79±6.88)岁,观察组患者共25 例,男13 例,女12 例,年龄36~78 岁,平均年龄(53.93±6.3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 观察组临床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
2.3 两组应激反应状态 治疗前,两组应激反应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应激反应状态(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 治疗前,两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pg/ml)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8.00%(P<0.05)。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7 两组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生活质量(分)
3 讨论
多样化的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我国人群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群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均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未能及时重视自身健康状态的转变,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患者病情进展,出现癌变的细胞会通过淋巴、血液等途径向其他组织转移,出现其他器官以及组织的病变,如果此时患者仍未得到高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可能进一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6]。
对此类患者,过去多采用开腹手术进行干预,具有手术视野可观、操作便捷以及术后复发率低的优势,但开腹手术不可避免对患者造成明显创伤,术后存在较大机体损伤,肠道功能恢复慢,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不符合现阶段快速康复的理念。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则能够有效利用高清摄像头观察腹腔,协助医师及时明确患者肿瘤部位的实际情况,达到多角度观察的效果,加上腹腔镜自身具有优良的放大功能,使其医师能够更为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神经以及血管的实际情况,确保相关手术操作的安全性、精确性,最大程度避免对肿瘤邻近组织、神经以及血管造成损伤。同时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其可避免患者腹腔内脏器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之中,在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缩短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时间、避免出现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7-8]。在本研究中同样得到证实,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张文天[9]等的研究基本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同时在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相关指标方面,观察组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提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能够在有效控制对于患者机体损伤的同时,确保最终的治疗效果。通过极小的创口获取可观的手术视野,最大程度避免对于患者机体的损伤,保障最终的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提升。在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状态方面,观察组更具优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血管紧张素属于人体的重要激素,其能够起到收缩血管的效果,进而有效的控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同时其属于应激反应评价的标志物。在手术过程中,当患者机体受到创伤时,便能够及时分泌大量的血管紧张素,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有效控制手术因素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影响,使其血管紧张素水平小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控制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而血糖在人体受到创伤时,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会使其出现明显的提升,皮质醇则属于肾上腺分泌的重要应激反应激素,能够有效体现患者应激反应状态。胃动素及胃泌素均能够刺激患者胃肠运动,刺激胃酸的分泌,进而提升胃肠蠕动,促使胃排空,手术过程中患者应激状态下,机体会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进而抑制胃泌素及胃动素的分泌,影响其胃肠功能,而观察组术后波动幅度更低,提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对于机体的刺激,避免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确保其术后的恢复效果[10]。且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同样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腹腔镜下所用相关手术器械最大程度避免对患者组织造成损伤,进而最大程度保护患者胃肠道,同时腹腔镜下操作更精细、更精准,出血更少,进而最大程度的控制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创伤,盐水冲洗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确保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状态、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