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述
2024-05-14张晓航张鑫
张晓航 张鑫
摘 要: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早、数量多、面积大,其中有8处重点遗址被公布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的年代、文化类型是研究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原始社会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大洋河东部;新石器遗址;文化类型;海侵;文化关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42
1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及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情况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北依千山余脉与长白山余脉交会地带,东靠鸭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南临黄海。地势南部平缓向北逐渐呈阶梯形升高,有多种类型的微地貌。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共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65处。其中8处遗址被公布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在龙王庙镇、马家店镇、北井子镇与长山镇,统计如表1。
2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简述
2.1 后洼遗址
后洼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村民组,东经:123°55′29.4″,北纬:39°58′17.4″,海拔13.3米(国家级文物保护标志碑前)。遗址分布范围北宽南窄,呈不规则状,东西最宽处100余米,南北最长处170余米,面积约17000平方米。后洼遗址于1983年至1984年间,由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对后洼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距地表1米处为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分上、下两层,内涵丰富。后洼遗址共发掘4次,揭露面积1785.5平方米,发现43处房址、灰坑20个,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复原陶器393件)、石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1668件、雕塑艺术品90件①(图1~图5)。各类文物经过整理、修复,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东港市文物管理所保存。经考古认定这是一处距今5000~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4月11日,东沟县人民政府将后洼遗址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后洼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后洼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后洼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桦木山遗址
桦木山遗址位于龙王庙镇高家堡子村孙家屯村民组东300米的桦木山上,东经:123°47′25.9",北纬:39°59′07.7",海拔51.2米(遗址西南角)。遗址主要分布在南坡中上部,东西最长处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200米,面积大约200000平方米。整个山南坡从西到东地表散落遗物比较丰富,距地表30厘米处为文化堆积层,厚约15厘米,土质为黑土。在主峰东200米的山脊处采集残石斧一把,褐色花岗岩石质,长8厘米,宽4.5厘米,厚1.5厘米。遗址东北处的地表遗物较多,从现场采集到红褐夹砂、黑褐夹砂陶器残片,器物口沿、腹、底、耳等遗物,器壁较薄,含砂量较大,含滑石粉量较少,火候较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于2009年发现,2010年10月29日被丹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17日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 石佛山遗址
石佛山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马家店村石佛村民组西北500米的石佛山南坡上,东经:123°51′29.5",北纬:39°59′13.1",海拔48.6米(市级文物保护碑前1米)。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从取土层可见距地表80厘米处为文化层,厚约15厘米,土质较黑。198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根据发掘结果来看,石佛山遗址文化层较薄,发现的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出土的器物有罐、壶、碗等。口沿和颈部多饰附加堆纹,陶片较薄,火候较高,均含有少量的滑石粉。纹饰主要是刻划纹,以刻画的几何纹、人字纹为最多,还有刻画斜线纹、席纹、点纹、叶脉纹、网格纹、梳齿纹等。生产工具有双孔石刀、石磨棒、石磨盘、陶纺轮、陶网坠等。2014年被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4 鸡架山遗址
鸡架山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刘家店村西齐家沟村民组西200米的鸡架山上,东经:123°52′51.9",北纬:40°00′49.1",海拔31.6米(县级文物保护碑前1米处)。遗址分布在南坡、西坡,由山脊向下延伸至山根部,范围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长处约200米,南北宽处约100米,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地表散落遗物较多,从取土层可见距地表20厘米处是文化层,厚约10厘米。从现场采集到四把青石磨制的石刀残段及大量红褐、黑褐夹砂陶片,器底,口沿,器耳等。遗址内出土过石矛、石斧、双孔石刀、石网坠和环状石器等。2014年被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 玉成号遗址
玉成号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刘家店村玉成号村民组北100米的玉成号山上,东经:123°52′37.8",北纬:40°00′28.6",海拔48.6米(移动公司信号发射架南30米处)。遗址主要分布范围在南坡中部,南北最长处大约200米,东西最宽处大约100米,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左右。现在地表散落遗物较少,距地表30厘米处是文化层,厚约5厘米,土质较黑,以前曾出土过石斧、石刀等石器。2014年被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6 双山子遗址
双山子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双山东村双山子东山顶,东经:123°53′09.9",北纬:39°56′19.0",海拔108.9米(县级文物保护标志碑前)。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面积200平方米。地表遗物较少,距地表5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厚约20厘米,土质较黑。遗址内曾出土过红褐、黑褐夹砂陶器耳、底等残片及石灰岩磨制的扁平柳叶形双脊双刃石箭头。1988年被东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7 双山子西(后刘坨子)遗址
双山子西(后刘坨子)遗址位于东港市北井子镇后刘坨子村后刘坨子村民组东1000米的平台地上,东经:123°51′30.2",北纬:39°55′26.9",海拔15.3米(县级文物保护标志碑南1米处)。遗址分布范围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16000平方米。遗址地表遗物较少,以前曾出土过石磨盘、石磨棒、石网坠、石凿子、石镞等石器以及红褐、黑褐夹砂陶器耳、底等残片,陶器器壁较厚,含砂量大,含少量滑石粉,上面以压印之字纹为主,有少量刻划纹,该遗址与东北15千米处的后洼遗址文化类型相似。1988年被东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8 大顶子遗址
大顶子遗址位于东港市长山镇大顶子村三组东北200米的大顶子山南坡上,东经:124°02′40.2",北纬:39°54′39.2",海拔38.6米(县级文物保护标志碑南1米处)。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为30000平方米。1981年9月在遗址内发现石斧一把及大量红褐、黑褐夹砂陶片等。距地表15厘米以下为文化层,厚约20厘米,从中可见夹杂有陶器残片。1988年被东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分析
3.1 遗址的文化类型及年代研究分析
从考古发掘及调查结果来看,后洼遗址下层文化类型年代较早,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的代表性。出土的雕塑品年代较早,形体较小,最大的6厘米,最小的1厘米,风格原始粗犷。材质以滑石、陶土为主。题材有图腾、人像、动物、植物等。这是雕塑艺术品史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装饰功能及宗教性质,也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在中国石雕史、美术史、原始宗教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陶器胎质变薄,火候较高,含有少量滑石粉。纹饰以压印纹为主,如:席纹、网格纹、之字纹、人字纹、叶脉纹、水波纹、横线纹等。刻划纹有席纹、锯齿纹、网格纹、横线纹、人字纹、斜线纹、环带纹等。陶罐器型筒形罐、束颈罐、鼓腹罐,平底。壶的器型短领微束,广肩,鼓腹,平底。碗的器型直口,斜直壁,平底。杯的器型是直口,筒腹。
后洼遗址上层文化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黑褐陶器为主,陶片含砂量大,含少量滑石粉,胎壁薄。纹饰有刻画横线纹、刻画人字纹与点纹等;器型有折腹碗、直口圆腹壶、侈口和小平沿筒形罐等;生产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打制的石球、陶球、陶纺轮;石雕有坠、环、管、珠等;陶塑有人头像等;房址为半地穴式,圆角方形,室内柱洞呈网格状。经过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实验室测定,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的年代应在6000年前。后洼上层文化类型的年代应在5000年左右。
桦木山遗址、石佛山遗址、鸡架山遗址、玉成号遗址、双山子遗址均在山丘上部,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有柱洞。遗址出土的石器以斧、刀为主,还有凿、矛、镞、环状石器等。陶器有附加堆纹筒形罐、附加堆纹直领壶、碗、杯等。大多属于单一文化堆积,少数是两个文化层,当时古人在这种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时间跨度不长。考古资料显示,石佛山遗址出土的陶罐有卷沿、折沿、叠唇等,壶为小口鼓腹,器底锯齿花边,石器有双孔石刀、石磨棒、石磨盘、石镞等。生产工具主要是农业工具,也有渔猎用具。文化类型与小珠山上层文化类型有一定联系,年代大约距今4400年至4000年。鸡架山遗址、玉成号遗址与石佛山遗址距离较近,文化类型相似。桦木山遗址、双山子遗址是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年代不晚于附近的黄土坎镇山西头遗址(距今3300年左右),即中原地区的商代②。
3.2 遗址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研究分析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重点新石器时代年代较早和较晚的遗址,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变化。与后洼下层文化时期年代相接近的遗址,大都分布在低矮的台地和临海的坨子上,如北井子镇后刘坨子村的双山子西(后刘坨子)遗址等。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却都出现在较高的山丘台地上,地理位置的变化与全新世中期辽东半岛沿岸大规模海侵有紧密联系。从这里的地层堆积、海积地貌、海相沉积物、海相贝壳堤等地质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曾经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如单坨子遗址的水成层已经高出现在的海面近10米,可见此时海岸线已经深入现在的陆地数十里。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促使当时人们将居住址从平地上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山丘上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附近大孤山地区海侵所形成的几道古贝壳堤贝壳层碳十四测定可以得知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的海侵年代最较早的为4270±120年、3400±115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
3.3 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研究分析
本文中介绍的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文化区,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联系紧密。如后洼下层文化的压印之字纹,在长岛的大黑山岛北庄、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牟平县城关乡照格庄等遗址中均有发现③。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它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山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后洼下层文化中以压印席纹为特点的陶器花纹在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义州郡平安北道美松里洞穴遗址、韩国的釜山东三洞、庆尚南道蔚山新岩里、东莱多大埔等地均有发现。平行斜线纹、人字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彼德湾伊桑诺夫遗址中也有发现,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4 结语
东港大洋河东部地区重点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區的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通过对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特点、分区与分期等方面研究分析,可见与隔海相望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朝鲜半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原始社会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是研究东北亚地区原始社会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
注释
①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J].文物,1989(12):1-22,97-101.
②徐韶钢,陈山.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1):7-16.
③许玉林.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J].辽海文物学刊,1989(1):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