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5-14赵倩
赵倩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充分认识“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深入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用持续努力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经验和先行样本,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024年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進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真抓实干做好2024年“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抓手之一。《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通知》《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表明,“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旺盛的实践活力,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能从中找到相对应的参考。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正确理解三个重要理念
一是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我们不忘初心、不懈奋斗,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而“千万工程”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取得丰硕成果,是因为“千万工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因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做到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切实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无论城镇化未来如何发展,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不能、也不应该把他们落下。因此,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必须广辟农民增收门路,着力健全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浙江省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历来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经验,做到城乡发展并重、成果共建共享。
三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久久为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蓝图一经绘就,就要锚定目标,锲而不舍抓好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多年来,浙江省经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3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一以贯之、前后衔接、梯次推进,确保“千万工程”始终沿着既定轨道持续推进。由此可见,“千万工程”是农村发展理念变革、发展方式转换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我们要善于梳理总结“千万工程”的成功做法,看看“千万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是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的,更好地分析下一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避开三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认知误区是“千万工程”来自浙江,所以只适用于东南沿海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今天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过去倡导“要想富,先修路”的做法是一个道理,都是先从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出发,使干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并且,浙江省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各市县的基础和条件也不相同,但贯穿其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相通的。因此,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
第二个认知误区是“千万工程”主要是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千万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共富工程”。“千万工程”虽然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切入口、突破点,但立意高处、眼光长远,是在“三农”工作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三个认知误区是“千万工程”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千万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浙江人民群众历经20多年艰苦奋斗而来,无处不体现着自立自强、团结向上的奋斗精神。同时,我们必须认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不搞包办代替、大包大揽,从而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重点学习三个方面的有益做法
一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的思考视角。20多年来,“千万工程”直面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的发展面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党在“三农”领域开展社会动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其实,造成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集体意识的松散、主人翁意识的缺乏。因此,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从公共区域、基础设施入手,能够有力号召当地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从而推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全面实施。
二是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选对了路就不要回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決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前人栽树,后人砍树,何时才能在绿荫下乘凉?更何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政策上如果摇摆折腾,就会伤害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代价只会更大。工作中的突破创新是自然而然、顺应规律而发生的,绝不能因为不正确的政绩观而南辕北辙,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20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引领浙江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秉承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三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是要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浙江某个点上的具体做法,更不能脱离实际搞一窝蜂,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要紧密结合各地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客观实际,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
二、“千万工程”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自此,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当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最适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换而言之,我们面临一个如何找准方向的问题,而“千万工程”就是一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示范样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因为它在浙江全省历经20多年奋战、更迭升级3代,已被实践证明是可学可用的有效经验。据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而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浙江省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指出,浙江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历程再学习、再领会,对“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再认识、再提炼,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转化运用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来。
三、深入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做好2024年“三农”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尤其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要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要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党和国家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脱贫地区稳步发展,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足以证明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果经得住考验。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要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保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稳定,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要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抓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2022年实际增长7.6%。
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抓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抓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推进水、电、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是解決“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正向引导激励。要建设平安乡村,做到硬件、软件皆完善、双提升,鼓励各地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建设平安乡村,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事业的“主人翁”,农民有能力、有意愿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忌越俎代庖、本末倒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千万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想做的”结合起来,把政府、市场、集体、农民的边界厘清,做到各尽其能、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从而实现多方力量的最优组合、最佳配置。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秉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新征程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我们要总结运用好“千万工程”成功经验,认真学、用心悟、吃苦干,真正做好“三农”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讨论题:
1.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入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