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2024-05-14王庭杰
摘 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重大举措,需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三者的关系。大运河文化在发展理念与路径选择时,理应鉴往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挖掘并促进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利于挖掘城镇文脉,弘扬城镇文化特色;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也有利于运河沿线产业带的建设,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历史文脉融入社会生活。从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产业带的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名镇名村;文化遗产
我国大运河是全世界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是世界著名的杰出水利工程,其时空跨度长,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且属于活态遗产,既涉及物质文化遗产,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既是对流淌千年的运河文明的历史定位,更贯彻了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仅是追根溯源的宏大历史叙事,更是基于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
一、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
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在能动性所在。名镇名村的建设无论是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是对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大运河沿岸镇、村总体呈现南北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基本空间格局。运河沿岸的镇、村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影响较大,目前大运河沿岸过半数的镇、村发展面临較大挑战。从不同评价维度来看,江南运河段沿线城镇地理区位、文旅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优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呈现协同发展的趋势。而江北运河沿岸镇、村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二)相关建议
大运河沿线镇、村复兴在面临发展理念与路径的再选择时,理应鉴往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挖掘并促进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因此,在运河沿线镇、村的发展建设中需要遵循以下三点:第一,追溯大运河沿线镇、村发展起源,通过辩证分析运河文明与古镇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系统分析评价运河沿线古镇类型与结构特征,助力运河古镇把握绿色发展新趋势与战略方向;第二,科学分析运河古镇发展的内涵与目标,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状诊断初步掌握运河古镇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三,梳理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运河古镇建设发展行动,从信息资源荟萃与服务平台建设两个方面,为促进运河古镇建设发展交流互动提供研究基础。
依照上述要求,可以从运河古镇发展的功能定位、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管理运营这五个方面予以探讨。
1.发展功能定位方面:特色先行
自古以来,城镇都是产业、文化、人居等多重功能的综合体。目前多数世界运河古镇在发展功能定位方面均有所侧重,主要是依据各自的区域与交通、产业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发展,发挥特色鲜明的城镇主导功能。依据古镇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功能定位突出的特色运河古镇,包括产业发展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功能补强型、生态旅游型、红色基地等。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功能多样,特色鲜明。
2.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精准适度
从国外运河古镇建设规划布局方面来看:一方面,外国小城镇建设较为注重规模适度,这成为小城镇建设关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外国发展较为成功的运河古镇在空间规划布局方面非常注重精致化设计,通过精致的城镇空间规划,打造具有较高识别度的空间风貌,以体现其产业特色。因此,在沿线运河古镇空间规划布局方面,规模适度和规划精准应成为重要趋势。
3.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低碳绿色
当前文化旅游型、“文旅+”产业型运河古镇总体占比半数以上,例如生态农业类、体育运动类、教育产业类、文化旅游类、高科技研发类等。表明当前多数运河古镇均注重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价值转化,积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
4.运河遗产保护方面:协调共生
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依水而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运河古镇的特色。在实施城镇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较为完整地保留运河沿岸独特的运河水利设施、历史建筑、宗教文化遗产等,有效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古镇开发建设相协调。
5.运河古镇管理运营:多元开放
从我国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营来看,政府过去一直是小城镇建设的推动者与运营主体,并且还是监督管理者。随着当前市场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力量越来越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积极鼓励建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与开放的治理机制,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运河古镇各类发展要素的集聚作用。
二、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8个省、直辖市中,延续民族文化脉络与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国家级非遗总量达1 157项,占全国总量的32%。运河沿线非遗资源呈现以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的手工艺类为核心的分布特征。国家级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相对集中,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占据运河沿岸手工艺类非遗总量的57.06%。其他省市的传统手工艺则十分有限,其中天津市、河南省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仅占2.99%、7.61%。
(一)存在的问题
除了近年来一直谈论较多的政府基本职能、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立法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外,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非遗内涵、文化经济、活态传承、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1.非遗内涵问题
目前大运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颇丰,然而聚焦非遗研究热词,依然存在两点不足:一方面,运河视域下的非遗关系研究与政府对大运河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呈现非正向关系;另一方面,非遗研究仍有可以关注、补充、细化的空间。
2.文化经济问题
运河沿岸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直辖市在国家战略支持下各自发展,且经济优势地区带头示范作用不到位,导致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诸要素流通不畅,各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3.活态传承问题
在行业传承方面,一些非遗传承人面临基本的生存问题。运河沿岸各非遗资源日益匮乏,在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市场运作条件下,易在摇摆不定的传承标准中流失。
4.数字化应用问题
非遗的数字化运用存在资源保存与技术应用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资源错漏冗杂且未成体系;另一方面,国内数字化应用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且运用中各环节因忽视技艺与文化环境的密切关联,造成彼此断裂、脱节的现象。
(二)相关建议
1.非遗保护体系模型
非遗保护体系模型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其他保护主体参与的一种体系建设模型。该模型建设需在强化政府作为非遗保护主体的责任的同时,避免其他保护主体如文化场所(图书馆、档案馆等)成为其附庸。非遗保护体系模型的建构能够凸显运河的特色文化价值,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
2.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推进健全保护机制,在机制框架中落实详细法规条款,探索传承人机制评价体系,实现非遗项目的依法管理与利用。通过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切实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为非遗各工艺千百年来的匠人精神传承提供有效保障。
3.强化艺人的自我修养
首先,端正从业态度,正确理解“工艺”“从业”的价值内涵。其次,专注非遗传承结构,为艺人完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艺术创造力等基本能力夯实基础。最后,为杜绝艺术市场偏离规范,需直面新时代变革,勇于创新。
4.完善非遗培育体系
高校本身具备非营利性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在教学资源、学术资源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非遗培育体系的完善应充分依托高校教育平台,以政府部门为基本保障、文化场所为传播路径,实现关注民族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培育目标。
5.提高数字化应用程度
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全方位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环境脆弱、技术运用程度低等问题,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手段下面临的原料生产受限、行业空间萎缩、制造技艺传承等问题。
三、大运河沿线产业带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充分肯定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偏多,新经济领域产业偏少,且大都集中于浙江、广东等省份。二是核心竞争力偏弱。重化领域的大企业、知名企业较多,消费品、生活资料领域的大企业、知名企业较少,且重基础、抓创新,持续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企业较少。三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产业布局缓慢,新模式经济发展不迅速。
(二)发展对策
1.科学规划,强化引领
要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确保做到有机衔接、内涵贯彻,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批示指示和重要讲话要求及国家规划纲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有关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结合省、市等相关产业规划,组织力量编制大运河产业发展综合规划,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将高技术、强文化、高附加、高绿色、高协同原则灵活运用,努力编制出高点、专业、协调、可操作的高质量产业规划,以有效指导大运河文化带产业建设。
2.差异发展,强强互补
一是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在综合评判基础上,确立发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集群、重点品牌。二是各地区在推进差异化发展中,最应关注和投入的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
3.完善功能,提升能级
一是高能級创新性服务功能。这是为从事科研、开发、创新、创意活动服务的服务功能。二是高能级生产服务功能。这是为生产性活动服务的服务功能。三是高能级生活服务功能。这是为所有市民服务,重点是各类专业人才服务的服务功能。四是高能级的政务服务功能。符合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要求的制度体系,便利、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系统和实效,真正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敬业专业、健康向上、实干争先的行政队伍。同时,不同城市、城市中心不同功能区,在配置相应服务功能时,必须从发展需要和自身层级出发,科学配置,切不可盲目追求“高大上”和“政绩”,违反经济规律、创新规律和决策程序,造成巨大浪费和重大债务风险。
4.文化铸魂,百年产业
重点是要大力培育、弘扬“开放、包容、创新、卓越”的城市文化。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创一流;就是要以一流的新理念、一流的大谋略、一流的大格局,谋划出高水准的战略和规划,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路径和措施,打造出高品质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动能,培育出在国际国内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功能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区范围的空间资源,尤其是强化对老工业园区、老旧小区的大尺度改造和更新,充分用好存量资源,减少对农用土地的占用,保护粮食安全,将整理出来的有限空间,重点支持方向符合、竞争力强、产出力高的企业、产业和平台项目,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效应,高效能、高质量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姜师立,陈跃,文啸,等.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世界运河古镇绿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王庭杰,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