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地区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经验启示
2024-05-14张雯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区域创新重要的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指出,全球人才争夺战争已经打响,并且是一场不均衡的战争,先进地区与一般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江苏的国际高层次人才还存在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产才融合不足、人才创新生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引育用留”4个方面来分析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推动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制定国际人才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区域创新;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
中图分类号:C964.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志码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打造高效能区域创新共同体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国际高层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是当前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到来不仅可以为地区和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已成为区域创新竞争的一项重要议题,任何区域都需要在这个领域做出长期而积极地投入和改进,才能保持其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因此,怎样做好这篇“引育用留”的文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先进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创新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尽可能地留住这些人才,使其为本区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总结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推动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制定“引育用留”国际人才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 江苏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发布,指出了全球人才争夺战争已经打响,而且是一场不均衡的战争,地区之间的差距将会持续拉大。1940年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3%,目前这一数字是56%,预计到2050年将接近70%,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核心正在从中央转移到区域,区域在人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发展现状
1.1.1 人才对社会创新贡献度较高
目前,江苏省人才发展总体竞争力从全国占比来看,体现为“三个集”。两院院士集中,在苏院士118人,2022年新当选院士16人,占全国新当选的10%,居各省区之首。各领域领军型人才集聚,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国10%以上,居全国前列,创业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数量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产学研人才合作集群,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在江苏创新创业或开展项目合作。江苏省7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70%由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创办。在人才支撑发展效能方面,表现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增强,人才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1.1.2 人才分布不均衡,苏南集聚度强于苏北
从人才分布看,苏南由于经济、地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人才集聚度高于苏中、苏北地区。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高层次科技人才这项指标南京为90人,排名第一,而苏中扬州、南通仅有3人和1人,排名仅为28名与30名。
1.1.3 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有新变化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国际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也面临新情况、新变化。2023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10个成长性未来产业,发布了5851个紧缺急需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充分体现了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和趋势特点。
1.2 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发展存在问题
2023年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江苏南京、苏州和无锡的人才吸引力排名分别位居第6、第8和第10,与前3名北京、上海、深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表明江苏在成为国际化“高精尖缺”人才聚集地上还有不少路要走。探究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引进的主体和渠道单一。江苏各地在引才工作上,市场化的专业人才机构参与度较低,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会存在人才信息不对称,无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作出精准判断,在制定引才计划过程中,缺乏对需求情况的精准研判;同时海外引才主要依靠海外人才联络处等政府机構。截至2021年年底,南京在海内外建设了12个“人才驿站”,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上海不仅将人才驿站开在海外,在虹桥也建立了面向国外留学生的“青年人才驿站”,江苏在国际化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江苏各地也会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但有影响的国际交流活动还不多,国际人才招引品牌还未打响。
二是产才融合发展不足。江苏各市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发展不均衡,南京人才链发展超前,苏州与常州等地创新链发展相对良好,其他城市则注重产业链发展。健康均衡的创新系统需要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基本聚集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产业一线的技术创新比较少,引入的企业科研人员总体层次不高,产才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人才生态环境偏弱。江苏国际化人才工作与生活配套“软环境”建设不足。苏南发达城市对国际化人才引进重视政策优惠而非环境营造,重物质奖励,如在住房、医疗、子女、交通等方面,能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但对于人才生态环境营造、人才成长机制、人才科研环境及发展环境优化,以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平台、离岸创新基地、有影响的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际人才社区等)缺乏系统性政策,导致人才落地后发展遭遇瓶颈、人才成果转化困难等现实问题,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差距。
2 先进地区在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方面的政策实践分析
2.1 打造人才工程,突破人才引进难题
构建高层次人才发展机制,打造人才工程。北京利用“海聚工程”与“高创计划”以及中关村“高聚工程”相互衔接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上海实施“出入境聚英计划”与“上海人才高峰工程”,提供长期居留、永久居留的便利,吸引全球外籍优秀毕业生在上海创新创业,顶尖科研团队中最多6名外籍核心成员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深圳实施 “孔雀计划”,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个人最高奖励300万元,引进的团队最高给予8000万元专项资助[1];广州实施“红棉计划”,通过“海交会”平台的“春晖杯”创新创业项目大赛[2]评出的项目给予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浙江省实施“万人计划”与支持吸引留学人员以及团队来浙江创新创业,个人最高给予100万元支持经费,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见表1)。
制定个性化政策措施,提升国际人才吸引力。在留住外国留学生方面,上海将外国留学生直接留沪就业条件放宽至本科学历,有关单位直接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不受2年工作经验限制。在交流平台方面,深圳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设立驻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对接人才单位与人才项目;北京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会上发布《“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认可82项境外权威职业资格,吸引国际人才。在发展人才猎头产业方面,北京出台“猎十条”,支持猎头机构为用人单位在全球寻访急需紧缺人才,并给予奖励(见表1)。
2.2 制定人才能力提升政策,突破人才培育难题
在人才培育方面,北京制定高精尖产业、文创产业等6项技能提升计划,发放以训稳岗、以训兴业培训补贴,激发培训机构的潜能,全面提升人才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海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作用,作为国际人才库、智囊团,定期举办归国留学人员理论研究班,举办海外华人社团负责人培训班、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培训班,为留学人员来沪创新创业发展培育有生力量[3]。深圳制定“鹏城英才计划”,培育涵盖了国际顶尖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等不同层级的高层次人才,一个培育周期内,每人最高的培育经费达2000万元。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了600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广州实施“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每年选派不超过 100名优秀人员赴国外高等院校深造,学业完成后按照培养协议在广州地区就业或创业。制定《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学术会议、论坛、进修培训,发表论文著作。推广建立海外人才、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导师辅导机制,通过高级研修、企业会诊、项目路演等形式开展海外人才创业服务(见表1)。
2.3 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突破人才使用难题
各地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使用环境,激发人才潜力,突破用人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国际人才离岸创新基地,上海抓住“双自联动”契机,推进离岸基地建设,探索创新离岸创新创业模式。广州建立南沙自贸试验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海外人才提供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载体。
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方面,广州搭建“海交会”创新“知本”平台,充分发挥“海交会”引才聚才和创新创业的平台作用。深圳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平台以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搭建人才项目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机结合。
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北京实施国际博士后引才计划,与创新平台“深度融合”。发挥博士后创新平台作用,筹建北京博士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联盟,联合在京高校流动站和百余家企业工作站,搭建研究应用共享平台,推动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深圳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驗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积极筹建深圳健康科学实验室,高质量打造人才集聚平台。
在打破用人体制机制方面,上海鼓励国际人才在 “双自”区域内兼职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浙江省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对聘用海外工程师的企业支付年薪大于50万元的,给予20万元资助。
引导用人主体市场化方面,上海推进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由体制内评价为主向市场主体评价为主转变,在使用中评价,促进企业更有效地使用创新人才资源。北京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以市场化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人才开发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匹配精准度(见表1)。
2.4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突破留住人才难题
为留住国际创新人才,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住房安家、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出入境便利、医疗、税收、保险等。在简化人才办理手续方面,上海在张江筹建首个“出入境事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社会融入服务,建立住房支持,实施落户绿色通道、优先申办中国国籍和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开辟结汇换汇绿色通道,健全交通出行保障机制,保障配偶子女相关待遇。在签证办理方面,北京只要国际人才取得《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后,可申请办理最长10年有效期的外国人才签证(R字),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亦可申请办理相同期限的签证。深圳创新性地实施海外人才社会融入计划,开展海外人才融入培训。同时,第一个出台在深工作外国人才养老保障措施,解决人才退休后在深居留、生活等问题。在科研环境营造方面,广州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加强政府数据开发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海外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见表1)。
3 政策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3.1 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吸引政策
对外而言,江苏省现行的人才吸引政策还不够开放、包容,在国际“高精尖缺”人才面前缺少吸引力;对内而言,江苏各城市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信息不对称,前期制定引进计划时未能高效匹配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人才错配和浪费问题。
因此,对外需制定开放的国际高层次人才吸引政策措施。一是基于双向保护视角,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人才市场管理、人才评价、人才安全、人才激励、社会保障一体的政策体系,从而健全和完善地区的人才政策法律体系。二是借鉴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与“上海人才高峰工程”经验,探索国际高层次人才的积分评估制度、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权的政策。三是借鉴北京“猎十条”政策,探索出台高端人才猎头政策,对急需紧缺人才给予奖励。四是优化外籍人才来苏工作及居留许可审批流程,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主创新示范区等推动国际人才便捷流动。
对内需解决人才需求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一是借鉴北京的经验,建立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目录、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提高人才匹配精准度,解决人才错配问题。二是推进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同行评议制度,高效率、全方位评价国际高层次人才。三是建立统一的人才大数据平台,整合人才、项目、政策、资金等要素信息,实现资源共通共享。
3.2 拓宽引才渠道,探索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
近年来,江苏各地的引才渠道主要是政府推动,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得较少,还需拓宽人才招引的渠道。一是提高社会化专业引才机构的比例,实现精准招引;二是多点建立海外人才联络处等政府机构2021年底,南京在海内外建设12个“人才驿站”,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上海不仅将人才驿站开在海外,在虹桥也建立了面向国外留学生的“青年人才驿站”;三是借鉴广州经验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打响国际人才招引品牌。
人才的成长模式也在发生剧烈的变革。除了一般的正规教育,现代人才的成长更倾向于终身学习,需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训体系,为国际高层次人才提供成长的机制。一是利用留学同学会,举办归国留学人员培训班,建立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辅导机制。二是支持人才参加学术会议、论坛、进修培训、发表论文著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针对不同产业制定技能提升计划,培育人才的专业能力。
3.3 转变用才思维,构建产才融合发展体系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国际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但企业自发走出去“抢人才”意识不强。江苏的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还靠政府牵头,企业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够足、决心不够大。应积极推动企业走向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前台,政府以引导为主,加大对企业吸引人才的支持与激励,不断增强企业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危机意识、迫切意识、主动意识。一是对企业在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中产生的支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以税收优惠的形式返还。二是对国际高层次人才创办的创新价值高的企业,政府提供一定的场地、仪器等研发费用的补贴,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给予金融支持。
建立产才融合发展体系,针对江苏各市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南京人才链发展超前,苏州与常州等地创新链发展相对良好,其他城市则注重产业链发展。应加强省内城市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将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建立健康均衡的创新系统。一是借鉴北京的经验精准施策,开展博士后产业引才计划,建设创新平台“深度融合”。二是全力支持产业支撑型人才的引进。对于可以影响一个产业的支撑型人才,政府在人力、信息、财力等资源上应不惜代价,舍得投入,敢冒风险。
3.4 提升留才软环境,打造国际接轨人才生态
江苏国际化人才工作与生活配套“软环境”建设不足。苏南发达城市,对国际化人才引进重视政策优惠而非环境营造,重物质奖励,如住房、医疗、子女、交通等能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但对于国际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后的环境适应、人才成长、人才发展等精神关怀以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国际人才社会融入计划,通过建立同学会、人才融入沙龙等方式帮助人才尽快融入当地生活。二是建设创新平台,向国际高层次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三是构建国际化社区,加快建设国际化的住房、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将部分现代化社区打造为国际化社区治理标杆。四是开展丰富的联谊活动,如国际友人摄影比赛、“我眼中的江苏”、优秀国际人才评选等活动,培养国际人才主人翁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不断加强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工作,积极推动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国际高层次人才高地,给江苏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江苏省应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到施策有效、引才有用,在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下发挥“走在前列”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翌钦,曾坚朋,仲亮.深圳高层次人才引进短板及对策[J].开放导报,2022(1):89-96.
[2]朱伟良.海外人才来穗创业将获全链条支持[N].南方日报,2018-01-19(A02).
[3]邱丹逸,袁永,胡海鹏,等.国内外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与创新,2018(8):1-5.
(编辑 姚 鑫编辑)
Inspiratio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ttracting, cultivating, retaining and using”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talents in advanced regions
Zhang Wen
(Nant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antong 22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to regional innovation lies in high-level talents.The 2022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GTCI) report points out that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on has already begun, and it is an unbalanced war, and the gap between advanced regions and general region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Jiangsus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talents, such as the single talent introduction channel,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alent,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in talent innovation ecology. Therefore,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dvanced region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attracting, cultivating, retaining and using”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ormul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policies in Jiangsu and eve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high-level talent;“attracting, cultivating, retaining and using”
基金項目:南通市创新环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R2023001。
作者简介:张雯(1988— ),女,系统分析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情报,科技咨询,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