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为养而种 种养结合
2024-05-1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巴特尔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 巴特尔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畜牧业大区,是全国最大草食家畜养殖区。近年来,内蒙古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持续推动草产业链做大做强,着力推动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形成了种养互推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为草食畜牧业提档升级,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明显成效。
工作成效
一是牛羊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肉牛存栏从2016 年全国第五上升到第一,牛肉产量从第三跃居全国第一,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50 亿元;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居全国第一,羊肉产量是唯一过百万吨的省区,肉羊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 亿元,成为继奶业、玉米之后的第三个千亿级产业,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做出了贡献。二是草食家畜繁殖能力不断提高。粮改饲试点旗县肉牛繁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30 个百分点,核心地区达到百母百子,饲养方式由单纯繁育向育肥转变。肉羊整体实现两年三胎、一胎多羔,部分地区实现一年两胎。三是饲草保障水平有效提升。牛羊养殖快速发展,助推饲草产业的形成。全区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 万吨、同比增长2.4%。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802.1 亿元,其中以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出、人工种植饲草、秸秆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645.4 亿元,成为全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这些成效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始终把粮改饲作为发展饲草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大力调整种养结构,打造“粮仓+奶罐+肉库+绒都”升级版。始终把粮改饲作为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着力点,推动单一的种植业大县和养殖业大县向种养结合大县转变,推动养殖增量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始终把粮改饲作为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提效益”的关键点,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主要做法
坚持链式思维,强化高位推动。自治区将草产业链纳入农牧业七条重点产业链,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推动工作,深入相关地区和企业调研指导。全区上下聚焦草产业链短板弱项,强化产业链衔接,扩大粮改饲试点,建设羊草、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基地,在饲草生产、加工、流通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集中发力,及时解决企业和地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草产业链做大做强。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推进。针对区域性饲草供给不平衡、天然草原饲草供给不均衡、主要畜种饲草结构性供给不平衡、禁牧休牧期季节性饲草供给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在农区加快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和羊草等人工饲草,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着力培育种植、饲料、养殖和加工一体化的大型农牧企业;在农牧交错区推广旱作和高效节水人工饲草生产、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业、加强饲草料仓储设施建设、打造优质商品草供应基地。在草原牧区推进天然草场合理利用,稳步推进豆禾混播草地和应急饲草储备建设,发展饲草贮运配送中心和区域性贮草站点,开展草产品、全混合日料生产配送。
坚持方案先行,强化项目跟进。自治区先后制定《羊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饲草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我区国产苜蓿增产方案》。在国家粮改饲试点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基础上,配套出台《关于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将支持饲草种植、收储和产业园区建设纳入政策清单,同时将推进饲草生产基地建设写入2023 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肉业、奶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今年3 月,再次出台《2024 年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从政策上、措施上进行系统化支持、一体化推动,措施更加细致明晰,为增草节粮夯实基础。
坚持用好资源,强化集聚发展。充分发挥草原、土地和非粮饲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人工草、用好生态草、利用秸秆草。在人工草上,用好每亩1000 元苜蓿、羊草补贴和100 元饲用燕麦补贴,聚焦农牧交错带、传统养殖优势区,扩大全株玉米青贮种植1429.3 万亩。聚焦黄河流域、西辽河—嫩江流域和牧区寒冷地区,支持苜蓿产业带建设269.4 万亩。聚焦东北部草原、西辽河流域、沿黄流域和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为重点,发展羊草生产基地60.4 万亩;在生态草上,结合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和协同推进区修复退化沙化天然羊草草地269.49 万亩。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通过柠条改良草场和营造林种植柠条115.73 万亩。保证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稳定在2900 万吨以上,在秸秆草上,在20 个重点旗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加快建设秸秆饲料储存基地,打造集收储运、加工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3%,利用量保持在2800 万吨。
坚持保供优配,强化龙头培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模式、种植配送收储三方联动模式、饲草企业集中收储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促进大型收储设备应用,提高收储效率和质量。全区14 家龙头企业中有10 家实现全链条一体化运营,33 家草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 万元以上。全区已建成大中型饲草储备库1493 座。鼓励地方政府或养殖场户购买服务方式,开展跨区域收储,调制和配送优质青贮,方便农牧民就近购买。80%的全株青贮玉米由种养一体或订单收购方式生产,90%的优质苜蓿基地由专业化饲草企业建设。对农牧民收储青贮等饲草进行补贴,降低牧民购买饲草料成本,缓解饲草短缺问题,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优然牧业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二什家牧场正在压窖
坚持科技赋能,强化创新驱动。育良种,自治区拿出1 亿元支持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创建,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实施草种业科技创新工程,2023 年审定新草品种22 个。保供种,2023 年新建17.15 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全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 万亩,全年生产草种500万公斤以上,加之天然草种,全年草种产量达880 万公斤。找良法,利用春闲田、秋闲田、中轻度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在沿黄流域推广葵前麦后闲田复种优质饲草燕麦模式和盐碱地苜蓿快速建植技术,因地制宜挖掘饲草生产潜力。创新路,开发利用柠条等新饲草资源,柠条饲料化利用加工量达到21 万吨。蒙草集团发展“牧草智能化工厂”,出品“超级饲料”。草都集团建设智能TMR 中央厨房,精准饲喂 TMR 中央厨房改变传统的牧场饲喂加工模式。支持草都集团在呼和浩特市建设“草都云”草产品交易结算平台。
坚持草畜配套,强化提质增效。以粮改饲为带动,突出抓好中东部西门塔尔牛优势区和西部安格斯等专门化肉牛养殖区建设,着力增加优质青贮储量,促进优质母牛扩繁增量,提高繁殖率,推动繁育户直线育肥、散栏育肥和强度育肥,建设优质肉牛繁育基地,打造了一批肉牛养殖大县,2023 年肉牛规模育肥达到174 万头,占育肥总量18%。育肥牛平均单产350 公斤,高出全区肉牛平均单产1 倍;以自治区奶业振兴项目为带动,突出抓好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推行“苜蓿+全株青贮+精料补充料”的全价日粮饲喂,发展高产奶牛核心群,促进奶业种养一体化发展,奶牛平均单产超过10 吨以上;在突出奶牛肉牛基础上,粮改饲向肉羊产业扩展,推动养殖增量布局向玉米主产区转移,增强能繁母羊优质饲料保障能力,提高农区肉羊两年三胎,培育发展一批农牧交错带肉羊大旗大县。肉羊养殖量达到1.2 亿只以上,规模化比重达到70%,平均单产16.7 公斤。
坚持政策支持,强化市场运作。2023 年统筹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16.3 亿元,加大对饲草产业发展的扶持。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帮助企业解决饲草种植和草种扩繁缺地问题,有效保障了饲草用地需求。
下一步,内蒙古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着力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和草种供给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舍饲圈养,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羊草、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基地,努力打造草产业园区,推动生态惠牧,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协同发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阿鲁科尔沁旗草产业园区苜蓿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