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 “课程思政” 的实践探索

2024-05-13康林之聂建华王萍曹征蔡梦歌刘林赵海平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学中医药

★ 康林之 聂建华 王萍 曹征 蔡梦歌 刘林 赵海平(.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各环节的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1]。其主旨在于以专业课教学为突破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德育目标[2]。自从 “课程思政” 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落实具体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尤其2020 年5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特别强调: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由此,高校课程思政由初始的1.0 版提升为2.0 版,课程思政改革迈进了新时代,也迎来了新挑战[4]。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设定育人目标,如何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如何整体设计思政主线、避免思政点碎片化,如何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等,成为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学专业五大主干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具有桥梁作用。该课程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药的药性、功效、辨证用药规律;掌握常用药物炮制、煎煮及辨识等基本技能;学会基本病证的优选用药,树立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理念;在学习中提高中医专业自信、兴趣和自觉性,感悟医学人文精神及 “大医精诚” 的道德素养[5]。目前中药学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思政主题及元素的认识与挖掘尚显不足,难以满足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需要。本文围绕《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系统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政元素,进行了中药学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

1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需要

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对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中医学专业属于中医药本科院校的重点专业,主要培养将来能够胜任中医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实践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中医学专业人才。在培养学生 “救死扶伤” 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厚植 “大医精诚” 的医学人文精神, “修身治学、知行合一” ,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因此,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中医教育体系的需要,更是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不忘初心” 培养高质量中医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中药学》课程独具思政融入的天然优势

中药学作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阐述、研究中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属于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含药物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多领域、广视野、多维度的学科特点,又集医、药、文、史等于一体[7-8]。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9]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蕴含着古朴的哲学思想和至诚至爱的人文精神,彰显着古代医家在救死扶伤、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和高尚情操[10-12]。同时,中药学课程课时量大(80 课时),贯穿整个学期,赋予教师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上也占有时间优势。因此,在厘清中药学理论体系中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思政脉络的基础上,教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13],成为中药学课程思政融入的天然优势,更有助于强化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其文化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1.3 基于学情特点施以思政引领的急迫性

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课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已不同程度地构建了初始的中医思维,对将学的《中药学》知识既充满着新奇,又有着急切的渴望。同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当前各种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不断涌现与应用下,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突出。但往往又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处理复杂问题易简单化、片面化等情况。尤其进入大学后的生活方式、学习环境、形式及方法等完全不同于高中时期,有些学生还未能完全适应。而传统课堂教学又多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 “学以致用” ,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引领、激励重视不够。随着中医药知识课程体系广度、深度及难度的逐步加强,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自我怀疑,专业思想不稳,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等,自身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受到打击。因此,贯彻 “以学生为中心” 理念,以学情为依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药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是引导其成长为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的必然要求。

2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2.1 《中药学》课程思政设计

2.1.1 融入思政目标 在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弘扬并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同时,厚植中医药文化,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充分感悟中医药优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协同相向而行。

2.1.2 挖掘思政元素 (1)显性思政元素,即教材中已有所体现的元素。如:用药禁忌、毒性、安全剂量范围等敬畏生命元素;药物毒性认识演变、便廉药物代用细贵药物等仁心仁术;中药炮制、采集等工匠精神。(2)隐性思政元素,即教材中未有体现,尚需拓展的元素。如:虎守杏林的人文故事;药名遗书的革命情怀;青蒿素的工匠精神;名医诊病不论贵贱、不避寒暑,以及 “90 后” 中医抗疫勇赴一线的社会责任担当等。

2.1.3 细化思政主题 中医药传统文化引领是贯穿整个中药学课程体系的思政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归纳分析教材中散在的不同思政素材,进而分门别类地加以细化,抽提凝练出多个思政主题,构建成一条主线统领不同主题的多元思政体系,并且同一主题可贯穿多个章节。以下摘取部分为例。见表1。

表1 思政主题、元素以及融入章节、环节

2.1.4 思政教学材料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采取集体研讨、说课、教学示范课等方式,组织教师优选思政元素,探讨思政主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融入环节以及融入方式。教师之间相互点评,相互启发,精心打磨每个思政模块,用心研讨每个思政细节,达成思政共识,编写《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学指南、教案及课件等,以统一指导思政实践。

2.2 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2.2.1 理论教学课堂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课堂状态,在预先设定的思政环节,酌情融入思政元素,融入过程要顺应教学内容,自然而不突兀,较短时间内点出思政主题,但又不打乱教学秩序,尽量做到如盐在汤,润物无声。为避免 “硬性” 思政或过于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予以调整。

2.2.2 网络教学平台 在超星 “学习通” 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账号,建立《中药学》课程门户,按照课程大纲录入课程目录,并添加相应章节内容,思政环节以 “其它” 项附录思政素材。并在 “讨论” 板块就思政主题推送 “新建话题” ,通过软件平台系统提醒学生。学生通过电脑端或手机APP 加入该网络课程学习,查看讨论素材,发表自己的观点。见图1、图2。

图1 思政实施途径示意图

图2 网络平台推送(部分)

2.3 思政效果调查

思政对象为我校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20 级中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在学期末,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及个别化访谈方式进行思政效果调查。调查问卷参考相关文献[14-15]自行编制,于期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 “活动” 模块发放;个别化访谈主要采用课后、期末等随机访谈记录模式。

3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成效

3.1 思政促进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中药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期间所构建的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引领的中药学多元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学大纲、教学指南与教案等教学资源,以及超星 “学习通” 网络思政教学平台,为今后本课程以及其他课程进一步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政实践中归纳总结的《中药学》思政元素资料库,丰富了本课程的内涵、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传统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其他中医药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了借鉴。其中,有关青蒿、半夏的思政案例入选我校优秀思政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同时,经过中药学课程思政实践,充分调动了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 人次参加了校内/外思政教学培训会议,2 人次在研讨会上做了相关思政专题报告,使教学团队的思政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整体思政教学水平。

3.2 思政促进育人实效

3.2.1 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352 份,有效回收324份,参与率92.05%。调查结果,见表2、表3。其中,认识类问题有①、⑦、⑧:72.53%的学生 “肯定” 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75.00%的学生能认识到课程思政作用;77.68%的学生能认识到提升思政效果的关键。感受类问题有②~⑥:对 “可感受到思政效果” 持 “肯定” 态度的占69.01%,持 “否定” 者仅占4.51%。参与类问题有⑨~⑪:能从参与者角度正确审视 “思政教师应具备素质” 的学生占86.07%;认可 “思政素材应具特点” 的占67.86%;认为应在重点、难点章节加强思政融入的占96.43%,仅有25.00%的学生有加强考核环节的要求,可能与平时课程考试较多有关。由此可见,在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能够对其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在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可有效发挥中药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向而行的目的。

表2 思政融入效果评价(单选题)(n=324) 份(%)

表3 思政融入效果评价(多选题)(n=324) 份(%)

3.2.2 个别化访谈结果 个别化访谈共计8 组,64 人次。整理访谈记录,典型性内容,如 “最好选用含有思政内容的配套教材” “适当增加一些与思政有关的课后考试” “思政内容多选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 “多推送一些有关社会时事、热点的视频” “在知识点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讲解一些相关案例” “思政元素要生动有趣,能锦上添花,但不能与课程本身本末倒置” “老师要拥有一个热情积极的态度” 等。学生所提建议多集中在思政素材的内容选用方面,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思政融入的认可,进而也提出了自己进一步的思政诉求,同样也是对教师今后思政融入教学的挑战。

4 结语与反思

经过上述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引领的多元思政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中药学课程 “思政” 教育教学改革和文化育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体悟到了中医药优势,其民族自豪感、专业自信心、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较大提升。但是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后的思政教学依然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如(1)思政主题及素材,要做到学生情感共鸣最大化,切忌成为 “故事汇” ;(2)思政过程,要做到 “如盐在汤” ,切忌过于思政, “暖” 了课堂, “冷” 了专业;(3)思政环节,要设多项预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切忌 “一言堂” ;(4)如何合理评价思政效果,目前可借鉴的方法并不多,依然是一个有待继续完善的问题;(5)思政育人的关键,也取决于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必须与时俱进;(6)课程在开设学期内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其育人功能结束,如何做到对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步入社会后的育人功能延伸,以及合理评价等,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学中医药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