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大剧院》中的智慧女性形象研究
2024-05-13赖思危
赖思危
“智慧女性”是俄罗斯恒久的人文传统,对俄罗斯的文化、文学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以俄罗斯文化作为切入点,结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智慧女性的形象,以此解读“智慧女性”在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剧院》中的嬗变与价值意蕴,以历史观照现实,剖析俄罗斯文化。
“智慧女性”是俄罗斯文化中最具文学意蕴历史积淀和哲思价值的形象之一,她既是俄罗斯民族对女性精魂的典型想象,更是俄罗斯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多年来,中外学界都对这一形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现有成果涉及智慧女性形象的文化探源、智慧女性形象的文学表征等等。因此,本文借助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学、俄罗斯电影具体探究智慧女性形象的历史发展和文艺源流,分析其在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剧院》中的传承和嬗变,对于理解俄罗斯民族气质与文艺精神及其当代银幕呈现具有标本性的独特价值和典型性的代表意义。
一、俄罗斯智慧女性形象的文化探源与文学品格
俄罗斯文化中的智慧女性形象是俄罗斯文化中最具文学价值、历史哲思、文化沉淀的女性形象,是俄罗斯民族对理想女性的恒久想象,更是俄罗斯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俄罗斯学者索洛维约夫将智慧女性视作是爱、美、智慧的象征。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拜女性、敬仰女性的文化传统,费多托夫曾指出神圣的母性是俄罗斯文化的核心特征。从原初的女性崇拜,到之后的圣母崇拜理念,无不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对女性的尊崇。这些理念既是俄罗斯人民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又激发着他们对世界的本质认知,引领着他们走向美好的彼岸世界。
这种智慧表现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便与俄罗斯本土文化相结合,转换为了诗性智慧与绝对的爱。最初在16世纪,叶尔莫莱·叶拉兹姆所创作的《关于穆罗姆的彼得与费芙罗尼娅的故事》中,具有神性智慧的妇女费芙罗尼娅三次在精神上拯救彼得,她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爱之中,自我奉献、自我牺牲,“是真知‘索菲亚智慧的独特变体和化身”(谢春艳《美拯救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她也成为俄罗斯文学上最早的“智慧”女性典范。之后在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不顾一切和魔鬼沃兰德签订条约,成为撒旦舞会的女王,以此来挽回大师。她戴着沉重的首饰,忍受了枯燥乏味的接见,最终出色地完成沃兰德的任务。小说最后,在沃兰德的帮助下,玛格丽特和大师远离了现世的纷扰,共同携手走向了宁静的彼岸世界。玛格丽特对大师高尚的爱已经完全超越了世俗的情欲层面,有了圣爱的色彩,并与“智慧”相融合,成为永恒女性的存在。屠格涅夫的小说《贵族之家》的主线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拉夫列茨基在经历失败的婚姻后回到O市,结识了卡里京家的女儿丽莎,拉夫列茨基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妻子辞世的消息后,正式地对丽莎表明自己的心意,正当两人相爱之时,拉夫列茨基的妻子突然出现并恳求他能收留他们母女。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使丽莎一蹶不振,她理性且果敢地接受了現实,并放弃世俗生活进了修道院开始为自己爱情赎罪,而拉夫列茨基则重新踏上了孤独的人生之旅。丽莎所展现出来的近乎圣洁的情感与俄罗斯理念相契合,也无怪乎俄罗斯批评家将她称之为“圣化的女性形象”。
二、“智慧”女性的当代俄罗斯电影书写
2017年,俄罗斯导演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执导的《大剧院》上映,这部电影以被称作俄罗斯国粹的芭蕾舞为主题,讲述了来自乡下的穷苦女孩尤利娅,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了芭蕾的顶峰。电影依托情感表达、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建构起了三位“智慧”的女性形象,这种“智慧”分别表现为女主人公之间的互助友爱成长、对芭蕾事业的崇高追求,以及主人公出色的艺术灵感。
(一)女性互助的成长叙事
传统的成长叙事最早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这类小说的主人公通常是男性,在通过社会历练或经历重大变故后获得身体和精神意义上的双重成长。基本范式是以男性作为主体,所书写的都是男性成长经验,而女性只是作为陪衬或是他者化的角色存在。女性电影的出现,打破了已有的历史主体与艺术主体的困境,尝试建构一种异质的,具有主动意识的属于女性的故事。
《大剧院》颠覆了传统的成长叙事,关注女性成长心理机制中的困惑与挣扎,进而揭示了女性的主体性生成与萌芽。尤利娅自幼就喜爱跳舞,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舞蹈老师加琳娜时常对学生进行尖酸刻薄的羞辱,对没有芭蕾基础的尤利娅更甚;她将自己的耳环送给尤利娅但又忘记之后,尤利娅被认作是盗窃,险些被开除学籍;为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她接受了卡琳娜妈妈的金钱诱惑,将女主角的位置拱手相让。一边是家庭的窘迫与拮据,另一边是职场上的猜疑、妒忌与妥协,但这些现实的不堪并没有将尤利娅击垮。反而促使着她一步一步成为《天鹅湖》的主演。卡琳娜是与尤利娅相对的一个形象,她家庭条件优越且天赋过人,她的光芒甚至盖过了尤利娅,但是导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刻画成长历程中并没有区分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并没有将两人的关系做敌对化处理,也没有向观众展示女性之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刻板场面,反而更加突出尤利娅和卡琳娜作为竞争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当卡琳娜得知自己主舞的机会是妈妈用钱与尤利娅交换得到的时候,她果断地放弃了这次演出,将主舞“还”给了尤利娅。卡琳娜与尤利娅从小一起长大,甚至还在废弃的阁楼里一起练过舞蹈,一起比赛过挥鞭转,她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既有儿时亲密无间的友情,又有成年后相互扶持、相互汲取力量的情感依靠,女性的相遇、相知构成了成长中的温馨片段,成为女性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女性文化的理想写照。
(二)崇高理想的追寻认同
电影中,尤利娅与卡琳娜的导师加琳娜,是芭蕾舞明星,毕加索还曾为她画过肖像。她成为学院督导后隐瞒了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因此她和尤利娅之前出现了不少冲突。但她也始终认为尤利娅是整个学校最有潜力和实力的学员,当卡琳娜的妈妈找到加琳娜希望让卡琳娜成为女主角时,她说出:“尤利娅将是芭蕾界的明日之星。”她对尤利娅的鼓励,以及她为芭蕾艺术的崇高献身精神激励着尤利娅,她全身心地投入芭蕾舞事业,最终在岗位上与世长辞。她对芭蕾舞事业的理解与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尤利娅的价值观,她为了让尤利娅演出舞剧《睡美人》,甚至找到了以前的恋人去打小报告。她将芭蕾舞看作是她毕生的热爱与奉献。这种执着的追求与坚定的信仰,正是上帝智慧的完美体现。
这种执着与坚定也可以在尤利娅身上得到体现,在电影中尤利娅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贫病交加的童年之后,她期望在芭蕾舞中找到救赎的力量。电影中尤利娅出现了两次“跳楼”的情节。传说,加琳娜曾从这栋楼跳到了对面另外一栋楼。尤利娅在听到米佳对卡琳娜的爱意后,冲动之下差一点从楼顶跳过去,最终在同学们的惊叹下止住脚步,并笑着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第二次“跳楼”这一段的叙述也是双线并行,卡琳娜在演出中担任女主角,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时,尤利娅奔向屋顶,向着对面飞跃。当卡琳娜在谢幕收获掌声时,尤利娅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跳到了对面楼顶上。在电影中,“跳楼”这一元素变成了尤利娅情感的投射,于苦闷、不甘中她完成了这个危险的举动,也正是在这次“跳楼”之后,她完成了人生的历练与蜕变,不再计较于自己的得失,她也早已从那个以偷盗为生的粗鄙女孩变成了最有潜力的芭蕾舞演员。
导演之所以选择拍非“类型化”的芭蕾题材电影,很重要的一点是“芭蕾舞本身具备的那种崇高的精神指向”(张晓东《折翼的王子与进击的公主—评电影〈大剧院〉》),电影中的加琳娜、波多茨基、尤利娅正是芭蕾精神的传承,在娱乐化时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而这种崇高的信仰更加展现出了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
(三)神性智慧的灵感启蒙
尤利娅自幼就生长在食不果腹的底层家庭中,父亲因为酗酒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本是纺织工人,下岗后做女佣养家,经常把东家吃剩的食物带回家给儿女吃。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尤利娅和弟弟经常上街盗窃,她利用舞蹈天赋吸引别人的注意,弟弟就趁机从口袋里拿走钱包。有一天在盗窃时,被昔日芭蕾舞演员波洛茨基抓住,他看中了尤利娅的舞蹈天赋,执意要教她学芭蕾。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处在对神性着魔而产生的迷狂状态中,就能产生诗人的灵感。后来康德认为“天才是一种不能用明确规则来规定的艺术创造力”(H.奥斯本《论灵感》),天才的作品也就是能够对别人起一种灵感作用。在电影中,尤利娅从小就将芭蕾舞明星安东尼视为自己的偶像,在一次演出中,她溜到舞台后方,在安东尼即将上场时戳了一下他的后背。导演将这一段情节放在了影片最后,尤利娅在为能否担任主舞犹豫不决时,安东尼来到化妆间告诉尤利娅,他第一次在大剧院演出时因为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而紧张不已,而舞台侧幕后突然出现的小女孩戳了戳他,小女孩眼中放出期待的异彩鼓舞了安东尼力量和信心,让他坚持跳了下去,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诗性的智慧与这种强者与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不仅升华了电影主题,还给观众传递出了信念与希望。
影片最后以尤利娅的舞姿作为定格,没有向观众直接道出她是否获得成功,而是将镜头大量聚焦在尤利娅的成长之路上,通过生活的艰辛反衬了其心路历程,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她一步一步找到生活的内蕴与意义,面对爱情她也会主动出击,在不屈的生命中获得自我救赎,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当她害怕自己没法担任主舞时,导演借朋友达尼娅之口道出影片的真谛,即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能靠着一次演出就获得真正的成功,即使跳完首演,还是要接着做群舞。
影片中所出现的三位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经历的女性,从侧面展现出了她们在面临生活、职业所带来的压力和辛酸时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传递的是智慧、信仰与爱。这种超负荷的精神使命与超越性别的道德使命,将这三位女性推向了审美的制高点,她们取代了拥有古典美的魅力女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转变成了当代人的“希望女性”。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这种“智慧”的女性形象并不罕见。奥列格·特罗费姆执导的《花滑女王》同样也刻画了家境贫寒、有先天缺陷的娜佳,在历经伤痛、破碎的爱情、漫长的恢复期之后,最终成功蜕变为花滑新星。
智慧女性形象承载着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内涵,是俄羅斯文化中女性崇拜观点的融汇,这些观念在俄罗斯哲学与文学中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了“永恒女性”崇拜理念。智慧女性形象作为俄罗斯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爱与美的化身,不仅承载着俄罗斯审美理念的具象表达,同时也是道德原则的终极体现,其以具有概括性的牺牲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光辉,成为俄罗斯女性神圣的精神灯塔。而我们对智慧女性的当代内涵挖掘也是在后人类时代对俄罗斯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审美再探。
虽然如今俄罗斯文学中的智慧女性形象已逐渐走向消解,但俄罗斯电影中所建构的这类形象在当代社会变迁、思想变革的进程中悄然发生转变,影视作品中女性的塑造不仅是社会价值观的表征,同时也是时代新变中先进文化意识的载体,对永恒女性—索菲亚的不懈追求与探索本身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映射,这种精神也将不断地引领着人们走向和谐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