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的春夏茶旅攻略

2024-05-13杨多杰

月读 2024年5期
关键词:俞樾茶经陆羽

杨多杰

这些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升温,爱茶之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不仅在家中品茗赏器,甚至还有兴趣到茶山游览,从采摘到制作,全方位地感受一番。因此,从清明小长假到五一黄金周,各大茶区也都成了热门景区。这一期,笔者就结合着陆羽《茶经》中的内容,为诸位爱茶人聊聊采茶制茶背后的故事。想必您读过之后,再去参加茶旅又会别有一番滋味了。

采茶讲究真不少

原文: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茶经·三之造》)

按:《茶经》的第三章,主讲的是茶叶采制的流程。现如今,人们更重视制茶环节,像龙井的锅炒杀青或乌龙的摇青浪青都被视作绝技,经常出现在宣传片当中。可实际上呢,采茶精良才是制成一款好茶的首要条件。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之造”一章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在讲述采茶的规范和标准,这就是陆羽了不起的地方。

这一段文字,点明了采茶的时机。陆羽告诫人们,有雨时不要采茶,多云时也不要采茶,只有大太阳天才可以采茶。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茶青中的含水量,绝对不能太高。拿雨水青制茶,滋味必然寡淡。

有一年谷雨前后,我在武夷山做茶。有一片老枞水仙的茶园,正准备采摘的节骨眼下起了雨,一下还就是好几天。这可要了命了。采茶吧,那就都是雨水青;不采吧,茶树马上就长老了。到了第四天,还是不出太阳。实在没办法,咬着牙冒雨把茶给采了。那批老枞水仙都在正岩区,往年能做得十分精彩。结果那批雨水青做出来,茶汤厚度不够,香气也上不来,堆在库房里至今无人问津。由此可见,茶圣他老人家的话,一千年后仍然

适用。

但是光明白这个道理还不够,制茶这件事,说到底是靠天吃饭。咱们掌握了内中奥妙,能做到应天顺人就不错了。要是老天爷愣是不给面子,那咱们也是干着急没辙。制出一款好茶,一定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碰撞。咱们遇到好茶,且喝且珍惜。

采茶小心遇毒草

原文: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经·一之源》)

按: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茶树很少大规模种植,多半都是野生或散放状态。所以每一次采茶,简直就是一次野外科考。唐代诗人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一诗中“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几句,生动地描述了陆羽野外访茶的辛苦情景。那年头研究茶,没个好身体可真不行。

茶树生长在野外,必然是与其他植物共存。所以想要采到好茶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得认识茶树。要是采错了会怎么样呢?《茶经·一之源》中明确给出了答案:“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喝错了八成得生病。至于是上吐下泻,还是昏迷不醒,陆羽没

细说。

可是那会也没有照相技术,广大的采茶人怎么能认准哪株就是茶树呢?于是陆羽便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栀子、白蔷薇、栟榈、丁香、胡桃,都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植物。用熟悉的解释相对陌生的,茶圣这就是在教大家在野外如何准确快速找到一株茶树。在陆羽眼中,认准茶树是爱茶人的必修课。

古代农业技术不够发达,大量的农副产品的获取,都不是靠种植而是靠采集。古人喝的茶,常常是野茶。古人吃的蘑菇,也多半是野山菌。今天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一听到“野生”二字,那就向往得不得了。这茶叶包装上贴上“野生”“野茶”“荒野”等标签,价格也立马噌噌往上涨。可其实古人在享受这些野味时,其实都是提心吊胆。历史文献中,把其他植物错当茶饮后中毒的记载不多。那我们不妨举几个错食野蘑菇的例子,来体会一下这些野味到底有多危险吧。

误采毒菇要人命

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记载:北宋崇宁年间,苏州天平山白云寺的五位僧人,无意间在山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野生蘑菇,那肥美的肉质让人垂涎三尺。几位和尚犯了馋,把大蘑菇采回寺里,鼓捣鼓捣给炖了。结果就在当夜,五个和尚狂吐不止,其中三位粗通医理,急忙采金银花生食,算是保住了性命。另外两位僧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狂吐了一晚上,天还没亮就命丧黄泉了。

还有的人误食野蘑菇后,那症状真可谓生不如死。清末学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里记载了一件他亲历的毒菇事件:俞樾的邻居老潘家,两口子带着老岳母一起生活。有一天老太太吃了顿蘑菇后,觉得肚子不太舒服。本想着躺床上休息一下,哪知道不知不觉间开始咯咯地笑了起来。这一笑可就停不住了。女儿看着不对劲,问母亲这是怎么了。老太太说:“我吃的蘑菇可能有毒,我快要死了。”可就是说这句话时,老太太还是笑个不停。两口子一看这情况,知道大事不好,照这么笑下去,老太太累也得累死。就在这时,两人想到隔壁的俞樾先生是个大学问家,而且颇通医术,于是赶紧跑去叩门求救。俞樾一看这情况,判断患者八成是错食了传说中的笑菌。按医术所记,用薜荔可以治疗。恰好家中小园种有薜荔,赶紧采了一束煎煮后给患者服下,老太太这才逐渐不笑了,算是捡了一条命。

其实按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看,老太太就是误吃了含有精神类毒素的野生菇。这类毒素可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导致患者异常亢奋,进而产生幻觉。也有的就和这老太太一样大笑不止,严重者会力尽而亡。

笔者也曾在中缅边境地区,喝过一次野茶。那株茶树生长在深山老林当中,与各种奇异植物伴生在一起,看植株型态,树龄肯定过百年了。野生百年古茶树,听着多么诱人啊。我没忍住,也找当地人讨了一杯野茶喝。可两杯茶下肚,马上感觉到心跳加速,仗着胆子喝下第三杯,结果是心慌氣短外加头晕,坐在屋里缓了一个小时,才算勉强能下山。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看着“野味”就容易兴奋,殊不知野味可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古人也摸索了不少法子,但大多数都很不靠谱。例如《五杂组》中说:“凡菌为羹,照人无影者,不可食。”按他这说法,蘑菇汤上来别喝,先伸脑袋在碗前照一照。汤里如果不能显现出阁下的尊容,这蘑菇汤定然有毒。这听着就不靠谱。又如《食疗本草》中记载:“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无毒。”姜末、饭粒也成了验毒试剂,听着也够玄的。

这样看起来,还是陆羽《茶经》中说得靠谱些。文中仔细描述了茶树的外貌特征,倡导大家从根茎、叶、花、果实等方面判断辨别,暗含了现代植物学理念。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唐代,茶圣陆羽为了让大家不错采茶叶,也真得说是尽力了。

茶山别忘赏新茶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茶经·三之造》)

按:咱们到了茶山,除去采制鲜叶,更会品尝到茶师们精制的头春好茶。在喝茶之前,提醒您一定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欣赏干茶。关于如何欣赏干茶的问题,陆羽在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中说得很明白了。实话实说,这一段中生僻字挺多,读起来也很

拗口。

陆羽想说明什么呢?他是想把鉴别茶叶的技巧传授给读者。满足了某些条件,就算茶之精腴,即上等茶。暗合了某些要素,就算茶之瘠老,也就是次等茶。那么这些诀窍,我们要不要背诵一下呢?真没必要。因为茶圣说的是唐代蒸青茶饼的鉴定方法,和今天的茶满不是一回事儿。

这么说起来,这段文字岂不是没有价值了?当然不是。陆羽在鉴别茶叶时,作了许多有趣而传神的比喻。他说茶饼的纹理,细看起来千差万别,有的像外国人的靴子(即胡人靴),有的像野牛的胸脯(即犎牛臆),有的像山间的岚气(即浮云出山),还有的像风吹水面(即轻飙拂水)。诸位,这哪里是在鉴别,分明是在欣赏呀。从这时起,陆羽给中国茶文化定下一个玩法,也就是喝之前先要观赏干茶。换言之,要从色、香、味三个维度去享受一份好茶。这里的色,不仅指汤色,而是泛指一切视觉方面的享受。

中國茶,花样实在太多了。紧压茶,有砖形的、饼状的、球形的、窝头形的,还有用竹筒装的。散茶就更热闹了。粗分有扁片的、颗粒的、长条的、弯卷的几类。要是细分,那就一言难尽了。有人统计过中国茶名中最常出现的十二个字,分别是银、峰、毫、春、尖、绿、翠、雪、云、叶、芽、露。您瞧,这里面峰、毫、尖、云、叶、芽,都是描述干茶条索的字;而银、绿、翠、雪,都是描述干茶颜色的字。由此可见,国人是多么注重茶事中视觉上的享受呀。您在喝茶前,也不要忘了赏一赏干茶。喝茶这事儿吧,就和观画、听曲儿、逛公园一样,留心的细节越多,获得的体验感越好。茶有千万状,先赏后饮需提倡。

猜你喜欢

俞樾茶经陆羽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春江有月明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陆羽弃佛从文
陆羽弃佛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