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西湖
2024-05-13李哲
李哲
初春三月,总要去趟西湖。这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一如那份曾深深掩藏的暗恋。如今,我们一家人皆怀揣着对西湖的各种向往。在春风拂柳的陪伴下,一路默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并想象行走在“绿杨阴里白沙堤”,会是一种怎样的惬意。
当江南遇到了满城烟雨,杭州就变成了繁华的临安城。这里风轻水柔,橹声缠绵。是小楼一夜风雨后,撑把油纸伞,画船听雨眠。午后,行至着垂柳相依的西湖畔,栀子花的香气温婉馥郁,不知沾染了哪位姑娘的裙摆。吹吹西湖畔自由自在的风,看看断桥边络绎不绝的人潮,远眺古朴典雅的雷峰塔。领略一下“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的诗意境界。
“西湖美景三月天,三绝正处烟雨间。”
所谓西湖三绝,一曰“断桥不断”。此桥因在冬日里,阳面冰雪消融,阴面银装素裹,远处眺望桥似断非断,因而得名。当漫步断桥,想起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如世间万物,此消彼长,绝境也是新境的黎明。
二曰“孤山不孤”。孤山是西湖最大的岛屿,从御花园到行宫,再到圣因寺,它一直被孤家寡人皇帝所占而得名。当我站在山顶远望,孤山却别有天地,西接西泠,早莺争暖树。东连白堤,浅草没马蹄。山外青山楼外楼,眼界也是境界的伏笔。
三曰“长桥不长”。是梁祝十八相送的情意绵长,谁道好景不长!长桥湖畔,水光潋滟晴方好。泛舟湖上,塔影初收日色昏。在长桥的世界里,亭台远山,尽收眼底。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慕名而来,他们沿湖漫步,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东坡先生说,西湖是杭州的眉目,于是他亲手为美人画眉建造了苏堤。在苏堤上栽下杨柳,为美人梳妆,点缀了西湖近一千年。
漫步在苏堤,感受“六桥烟柳”的浪漫和诗意,不负江南烟雨,不负暮春。一条长堤横跨西湖湖面,犹如西子姑娘纤腰上束系的翠玉腰带,将西子湖渲染得如此迷人。湖水轻荡,长堤在湖光水色中波澜不惊,展示她娓娓动人的身姿。站在苏堤放眼四望,可以感受到水光潋滟的神奇。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因为只有他把生命的苦楚活成了人生的趣味。东坡先生一生最快活的日子,大概是在这杭州城里度过的。
第一次来的时候,他是杭州通判,主要的工作是审问那些触犯王安石变法的百姓,尽管他本人并不认可那些条例。闲暇时候,他与名士、高僧相伴,畅游于西湖之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时,他还是个跳脱的少年,未经过太多人生的沧桑。只道故鄉无此好湖山,向着大宋顶流文人一路狂奔。
然而,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等再次来到这座城市时,他已五十多岁了。半生弹指声中,他经历了人生大劫,在黄州的幽囚岁月里,缥缈孤鸿影。
而重新踏入这江南繁华地,流年暗中偷换,他是否怀念曾经西湖泛舟的青葱岁月。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通判,而是一个操心赈灾粮和饮用水的杭州太守。他修筑了这座堤岸把自己与这座迷人的城市永久绑定。他依旧喜欢在这西湖畔办公,伴着清风明月,感受“物与我皆无尽”的欢愉。
夕阳西下,小舟悠闲向前,一家人陶醉在夜色中寻梦而来。何为东方诗意?我翻遍诗书画卷,也未找到比春色明媚的西湖更适合的注脚。山水不只是山水,水光山色,青砖瓦黛间,都是文人的低吟浅唱。光影线条,洞门窗棂,是古典和传承的心照不宣。于细微处,触摸历史的斑痕。于幽暗中,还原光影的神韵。任世间风情万种,都未及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