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曹诗比较

2024-05-13李济廷

青年文学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曹丕曹植曹操

李济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时代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铸就了诗歌的辉煌,曹操、曹丕、曹植统称为“三曹”,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诗人代表。曹操爱好文学,又以相王之尊,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并开创出学习乐府的风气。曹丕喜与文人墨客相聚宴游,是建安文学的倡導者与组织者,开创文人雅集先河。曹植的诗兼有父兄之长,堪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又作为五言诗代表,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建安时期的诗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风范,后人常用极具生命力词汇的“建安风骨”给予赞扬肯定。曹氏父子是隐藏在历史中的著名诗家,他们注重诗歌中对个人感情的抒发,他们忧国忧民、感慨时光飞逝、鼓励建功立业,他们也能体会到人生的苍凉,他们共同开拓出魏晋时代诗歌的“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

一、曹操—慷慨大气,感情奔放

(一)行军诗—结构严谨,章法有致

曹操于公元206年春所作的《苦寒行》,细腻且深刻地描述了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的生活。在诗中,诗人用“羊肠坂结屈,车轮为之摧”描述道路的异常艰难与凄凉,用“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描述途中频繁遭遇野兽袭击,用“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叙述一路风雪肆虐,凄冷难耐,可见行军之难。自然环境如此摧残人的意志,还要面对“水深桥梁绝”的失望与“人马同时饥”的困境,这些令人感到绝望的艰难让诗人生出“东归”之思。士卒均以统帅为表率,自己的言行举止关乎士兵的情绪,既不能无意中流露出畏惧困难的胆怯心思,又不能直言抒发胸臆,涣散军心。但曹操在这种情形下一反常规,用“思欲一东归”直表真实体味,从而让我们看到诗人最坦率真诚的一面。这首诗的语言颇有悲壮苍凉之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浑厚沉郁的真情。太行山的艰难险阻令人内心深处感到无奈的凄凉、深沉的悲哀、不安的惊惧、压抑的沉重,诗人思考颇多且哀婉叹息,在辗转忧郁中看清身处环境并表明思归之意。

虽然曹操的诗并不以写景著称,但很多诗在写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苦寒行》的写景就非常成功,此诗令我们视觉上产生逼真逼肖之感,山之高、路之阻、天之寒、树凋零,还有熊埋路伏击与虎豹的咆哮,再加上嶙峋突兀的怪石、萧瑟阴冷的树林,山路两旁危机四伏。《苦寒行》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既在字里行间展现了曹操征讨高干的行军之苦,又处处散发出曹操对兵士的体恤情谊,还真实地反映出汉末建安年间动荡的社会生活。在艺术表现方面,整个诗篇具有严谨结构且章法有致,以清晰了然的叙事开篇,然后以生动形象的写景展开,最后以真实感人的抒情结尾,虽然言语较朴实,但能够以真情言悲凉之事。

(二)叙事诗—质朴无华,沉重悲壮

在《薤露行》中,曹操为我们写出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徐徐展开了当时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貌,让人细细读来如同浏览一幅浩瀚的翰墨历史画卷,既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的无限悲伤,又诉说了对百姓惨遭乱离之苦的感慨。此诗用“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对徒有其表的何进进行强烈讽刺,认为其即便穿着华丽衣服冒充人样也不能成为人,指出何进是个智小却喜欢图谋大事的庸才,这种人最后只配落得事败身死的下场,并将何进做事犹豫不决导致少帝被劫持之行为用“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来描述,指出其不足以做大事。这四句诗虽然并没有对何进的具体谋划、处事不慎等进行细说,却让我们看尽了此人的无能。接下来两句“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对何进的被杀下场进行总结。此诗的前几句既记录了历史事迹,又表明了曹操对此事的鲜明观点,然后以“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转到董卓之乱,并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用“荡覆帝基业”等进行概述,并让我们看到了董卓之行为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无尽灾难。

从整体上看,曹操用《薤露行》古调描写历史时事,开创出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而且,此诗名称本来就有对王公贵人之死进行悲悼的意蕴,曹操用此对国家丧乱、君王罹难、百姓遭殃进行无尽哀叹,其悲悼意义更深。整首诗的风格极其朴茂古质,细节之处非常详尽,还能从大处落墨,社会数年的变革被简妙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可见艺术价值之高。

(三)战争诗—情感炽热,坦白直率

曹操的《蒿里行》是汉末实录的“诗史”。该诗的背景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此时的曹操是一个正义清廉且拥有满腔热血的青年,他只想做一名治世能臣,因此不畏权贵舍生取义只身去刺杀董卓。诗人将乱世中百姓的痛苦与无奈凝结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昔日帝都满目疮痍,一派凄凉,长年累月的战争导致士兵的战衣甚至不能脱下来清洗,铠甲上尽是虮虱,百姓在征战中大量死亡的景象,让人在愤懑悲壮中感到肝肠欲裂。

与《薤露行》相比,《蒿里行》更关心民生疾苦,该诗极其深刻醒目地揭示了导致社会灾难的真实原因,同时曹操还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百姓的同情坦率表现出来。这两首诗都是曹操本人的亲身经历,诗人在诗中油然而生的感性认知都源于自身真切强烈的情感。

二、曹植—感情细腻,丝丝入扣

(一)军旅诗—壮志未酬,英雄气概

曹植的《失题》(又名《诗》)为军旅诗,诗的开篇用“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对父亲曹操扫荡群雄的气概及建功立业的非凡业绩进行回顾,还描写了自己少年时追随父亲征战的经历。诗中的“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道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异常,行军生活枯燥。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将士们都要饱受风餐露宿的苦楚,但这样的环境也锤炼出了军人的钢铁意志。“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写出了曹植做好时刻打仗的准备,侧面也说明了其在曹丕的压抑下依然渴望建立功勋,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曹植的《白马篇》,诗中前六句写少年出生于慷慨任侠的幽并地区,自小离家并在西北沙漠边陲扬名。少年有非凡身手,能“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非常敏捷机智“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诗中的后几句讲述了少年公而忘私的壮怀,年少有为且愿意为国捐躯,面对艰险能够视死如归。诗中的白马少年其实就是曹植的自画像,他一直期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驰骋沙场,在诗中诉尽情怀。

(二)爱情诗—情兼雅怨,细致入微

曹植的《七哀诗》,既是一首闺怨情诗,又是抒怀之作,整首诗的诗情与寓意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情兼雅怨”。在这首诗中,曹植用“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铺垫出冷寂凄清的气氛,让我们看到女子内心深处的相思,愈孤寂愈难耐。自然引出了“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盈盈月华中的女子如此美好,但缠绵的愁思充斥了内心,于无限哀愁中独自生出惆怅和悲叹。前四句诗为我们描摹出了清晰定格于记忆中的月影高楼女子剪影图,并让人们好奇“该女子是什么身份,她因何事而充满悲叹”。诗人用“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交代女子悲叹的缘由,原来她的丈夫已经离开近十年,外出闯荡久未归乡,作为妻子的她既要操劳日常琐事,又要独自一人挨过漫漫长夜。接下来,诗人用“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对思妇的哀怨伤怀进一步抒发,男子是自由的仿佛路上扬起的清尘,女子的人生道路是艰难的好像污浊的泥水,正是因为二人的路途有太大差异,和谐度日的愿望更显得渺渺无期。在世人眼中,男子似乎一直高高在上,而女子卑微到尘埃且难以攀附,想必诗中的女子内心所经历的哀婉让人难以想象。同时,这几句诗也道出了女子的内心,她知道二人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明知希望渺茫却依然生出无限希冀,这更加重了内心的悲苦。最后,诗人写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言明思妇的心志,表明女子明知自己被丈夫无情抛弃,但内心始终无怨无悔,从未对感情生出动摇之心,并将自己的无限期望化作温柔的西南风,在心中梦想与他团聚。全诗以此为结尾,仿佛将女子的哀伤蔓延至滔滔不绝的大海,凡事小心翼翼却依然要畏首畏尾,想慢慢靠近又生怕打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意。

将该诗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连,不难看出曹植将自己比作思妇,暗示自己已被成为君王的哥哥愤然抛弃,在这种情形下,自己既不能为国出力又被人忌恨,内心深处盛满了哀愁与难以发泄的愤懑,人生不如意事完全堆积在此,更让人平添无限愁绪。曹植的《七哀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推崇,成为名篇佳作的代表,虽然时常有模仿但再难超越。

综上,曹植的诗歌,以细腻著称,其文字缥缈空灵,诗中既有惆怅之情又能将主要背景与情节进行完美分割,令人回味无穷。

三、曹丕—理性率直,浪漫天真

很多人熟知曹操与曹植的诗歌,将曹丕看作充满野心抱负的政治家,仿佛在既定的历史人物画像记忆中,曹丕与诗歌毫无关系。但曹丕被叶嘉莹称之为“理性诗人”,其文辞率真直白且情感浪漫天真。

(一)战争诗—以诗明志,关心百姓

《令诗》是曹丕的一首战争诗,诗中的“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其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哀哀下民靡恃”描写了战乱让黎民百姓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曹丕目睹此情此景,立志要“吾将以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希望对这种状况进行改变,让百姓平安生活。很多人也将这首诗归于政治抒情诗,曹丕在诗中的情怀效仿了父亲曹操,都是要以诗明志。

《饮马长城窟行》是曹丕的另一首战争诗,诗人用“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描述了讨伐敌人的辉煌气势,千万艘战舰在辽阔的大江上绵延陈列,旌旗飘摇,军威严整浩大。诗人又用“武将齐贯錍,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描述了兵士的严明军纪,这支军队具备昂扬斗志与精良军备,纪律严明,所向披靡。

(二)爱情诗—风格清丽,追求美好

《秋胡行》是一首爱情诗,曹丕用“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风靡倾”对无根的浮萍进行咏叹,认为青翠的浮萍只因身不由己,才在碧波缥缈的水池中随风涌动、随波逐流,极其感慨命运的捉弄。之后,诗人用“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描写夏日争芳吐艳、袅娜多姿的荷花,让我们仿佛看到微露鲜红的菡萏、香气袭人的芙蓉、硕果累累的莲蓬、未完全盛开的初缤荷花,只看其文便能感受荷花直观美妙的“形”、引人注目的“色”、扑鼻萦绕的“香”、唾手可得的“实”,美好形象铺就而成。然后,诗人用“采之遗谁”“所思在庭”进行抒情,唯愿自己如“双鱼比目”,万般倾慕“鸳鸯交颈”。最后,诗人用“婉如清扬”赞扬美人,用“知音识曲,善为乐方”指出美人色艺双绝,既有神采飞扬的形态又精通乐律,称赞其为贤淑优雅的典范。从整体上看,《秋胡行》四个部分描写并不相同,曹丕在诗文中所用的辞藻简约雅致,风格清丽婉约,音节韵律自然优美,虽然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吐露心声,但诗中所蕴含的情致悱恻缠绵,部分与部分之间连贯紧密且结构工整严谨,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他倾心能歌善舞、知音知律的“窈窕淑女”,并认为这种女子才是“君子好逑”。这首《秋胡行》堪称爱情诗中的上乘之作。曹丕的才情并不弱于其弟曹植。

(三)代言体诗—善用赋笔,触物兴感

建安时期的诗人喜欢作代言体诗,也就是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比较著名的代言体诗为《杂诗二首》,诗歌代游子抒情,将他乡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与孤寂难耐的心境描写得恰如其分。曹丕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第一首的特色为“善用赋笔”,用白描手法写“情”,诗人写出主人公的夜不能寐与彷徨无依的情态。主人公被置于秋夜大背景中,显得空旷寂寞,却也开拓出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整首诗落笔从容,写情酣畅淋漓,情景相生且有浓郁气氛。第二首以比兴起始并借浮云比喻游子的流离漂泊,以此暗示游子的孤独无依。这两首诗,虽然语言都比较自然朴素,但形象鲜明,诗人诉说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与孤立无援的惴惴不安,内心有无限愁苦与愤恨,意蕴深远。

由上述可知,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极富个性化与抒情化色彩,积极向上且语言苍劲古朴,风格慷慨悲凉。曹丕的游子思妇诗题材诗较多,有乱离时代的特殊哀怨之音,整体诗风哀婉清丽。曹植的诗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且善用比喻。三曹诗歌掀起了建安时期文人诗歌的高潮,不仅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完美继承,还真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曹丕曹植曹操
写给曹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