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4-05-12顾之臣陈方斌
顾之臣 陈方斌
1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215500; 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
胫骨干骨折指的是胫骨干部位发生的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四肢长骨骨折之一,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程度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性骨折[1]。骨折后可能出现畸形,如腿部变形或缩短等,导致行走功能障碍,严重将会导致感染及多种并发症出现,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关键[2]。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骨折不严重,未出现明显错位和开放性骨折的患者[3]。但需要长时间的固定和康复期,恢复时间较长。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恢复骨折后的功能,减少康复时间,但手术风险相对较大[4]。髓内钉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但关于选择何种入路方式依旧是临床热议的问题[5-6]。本研究通过对8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分别实施不同髓内钉技术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诊治的胫骨干骨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经X线片、CT检查确诊为胫骨骨折;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符合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指征,且无相关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合并病理性胫骨骨折、慢性膝前痛、开放性胫骨骨折;伴有严重膝关节感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同侧患肢有神经系统性疾病。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髌腱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全麻后协助其屈曲患肢,在髌韧带中部做1个5cm切口,将患侧髌韧带分离后向两侧牵拉,而后将髌韧带止点附近的胫骨结节部位作为切口,复位骨折并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复位是否成功,确认后将2枚髓内钉置入远端固定骨折端,近端则采用1枚髓内钉固定。而后常规冲洗切口并缝合,过无菌敷料包扎。观察组采用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体位、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在患侧髌骨外侧及中央至下极水平线处做1个3~4cm的纵向切口,将滑膜组织分离后牵开髌韧带,C臂机透视下使用1枚导针沿着髌骨及滑膜位置刺入胫骨平台斜坡,进行远端复位,在扩髓后置入髓内钉,观察复位情况并插入复位钉,远近端置入2~3枚锁钉,继续观察复位情况并将定位装置拆除,无异常后清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并关闭切口,包扎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术后均采取常规处理,包括抗感染、关节锻炼、随访等。
1.3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及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2)于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评价下述指标:①VAS评分[7]:0级(0分)为无疼痛;1级(1~3分)为轻微疼痛,能够忍受;2级(4~6分)为中度疼痛,可忍受范围;3级(7~10分)为强烈疼痛,无法忍受。②Lysholm评分[8]: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水平越好。③AOFAS评分[9]:包括疼痛、功能、形态3个维度,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前足功能越好。(3)临床疗效:显效:术后6个月患肢无畸形、疼痛、假关节活动情况,X线片可见骨痂,骨折线模糊;有效:术后6个月患肢有疼痛、无法负重,X线片显示骨折线;无效:术后6个月患肢疼痛且明显畸形,存在假关节活动且完全无法负重,X线片可见骨折间隙变大或骨折端硬化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观察两组术后感染、骨折愈合障碍、疼痛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Lysholm评分、AOFA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Lysholm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Lysholm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Lysholm评分、AOF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骨折愈合障碍等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手术完毕后膝前存在疼痛感,但是患者持续时间比较短,出现疼痛感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疼痛感消失。
3 讨论
胫骨干骨折常见于运动员或从事剧烈活动的人、年长者、事故伤者等,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避免并发症和不良后果[10]。由于疼痛和肿胀等原因,患者的活动受限,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导致疾病的恶化和外伤感染[11]。髓内钉技术作用主要是稳定骨折、恢复肢体功能和缩短康复时间。相比于传统的外固定或者内固定手术,不需要大幅度暴露骨折部位,能够快速恢复正常活动,并缩短康复时间。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透视、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通过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方式进入髓腔,创伤、创口更小,故创伤恢复时间较短,患者的术后疼痛感也会降低。且由于使用逆行髓内钉技术时不需要拨动周围组织,也不需要打开骨折部位,因此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小,患者的恢复期也会相应缩短。逆行髓内钉技术可以直接将钉子穿过髓腔固定骨折部位,从而提高骨折稳定性。这种方式避免了骨折复发的风险,因此患者可以更快地康复出院。且由于穿刺创伤小,故出血量也相应降低。本文中,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表明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疼痛程度更低。这可能是因为: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肌肉和软组织也比较少,创口也相对较小,这些因素都能使得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较轻。患者可以更快地进行康复锻炼,加速康复的同时也会减轻疼痛。本文中,术后6个月观察组Lysholm评分、AOFA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究其原因在于:入路切口处在软组织间隙,避免了切割肌肉和筋膜,不损害关节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从而可以更好地保留关节结构完整性,有利于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并且,采用该技术能够确保髓内钉正确固定在骨折部位,更加稳定地恢复骨折部位的形态和功能,这是骨折治疗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相较于经髌腱入路方式,该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定位,使得治疗效果更好,从而有利于提高膝关节功能。除此之外,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且两组在术后均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提示两种入路手术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这是由于: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过程中只需切开少量肌肉组织,能够保护软组织完整性,避免了传统手术对周围组织的切割损伤。因此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胫骨干骨折患者在髓内钉技术治疗中选择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方式的疗效更好,能够明显促进康复,提升关节功能,降低疼痛,且手术安全性较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参考借鉴。但本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之处,例如只纳入了80例研究对象,缺乏更大的样本进行验证,且还未对患者远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追踪,在今后将会针对此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