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动物有关的“形容词”
2024-05-12戚舟
戚舟
春回大地,花草给人“静”的美感,江海给人“动”的豪情,而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兽们,则让我们拥有许多有趣的“形容词”。
“蜗居”到底有多小
“蜗居”一词古已有之,是指像蜗牛壳一样窄小的房屋。它到底有多小?其实古人也没个准确定义。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引《魏略》中说:“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可以看出这时的“蜗居”只能容纳一人。
明朝的“蝸居”变大了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有如此描写:“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明代寻常人家的居所差不多是一院二屋,比今天四五十平的公寓要大些。
到晚清时期,“蜗居”一词在学者徐时栋的研究下,才算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他说:“惟蜗牛,始生时在壳中。及稍长,即脱壳而去,壳不与其身俱长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因此对“蜗居”的标准,可以这么理解:原先能住一家三口的房子,待孩子长大成家后就没法再一起住了,是说“蜗居”之小,不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多容纳一个人。
两个“热闹”的词
“蜂拥”和“鱼贯”两个词,都可以形容人多热闹的场面,但它们其实有不小的区别,从古籍记载中可观一二。
“蜂拥”始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是说各路英雄像一窝蜂一样涌来。为什么像“一窝蜂”?战乱时有人起义,豪杰们走投无路,便从四面八方纵马赶来,这情形可不就是乱糟糟的“一窝蜂”?此外,“蜂拥”一般和“而至”“而来”“而上”等表达目的地的词语组合使用,这是因为马蜂出巢带着“使命必达”的任务,比如你捅了马蜂窝,它们定要飞出来蜇你。
再看“鱼贯”,最早记载于《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将士们走在悬崖边的窄道上,像排队的游鱼一样依次过去。这里表明了“鱼贯”与“蜂拥”的区别:后者是一大群聚集,而“鱼贯”是前后连接着有序进行。
“鱼贯”和“而出”“而进”“而行”连接使用,比“蜂拥”多了个返回的状态。这也很好理解,马蜂窝顶多西瓜那般大,马蜂们闹哄哄地飞出去容易,再有序飞回可就难了;而小鱼们无论出还是进,都是一条接着一条,不会闹出“能出不能进”的笑话。
“雀跃”和“虎跃”
“雀跃”和“虎跃”虽都是形容跳跃的状态,意思却大有不同。
像麻雀跳跃一样高兴,这叫“雀跃”,今天用来形容非常欣喜的样子。《庄子·在宥》中说:“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试想此景:一排小鸟叽叽喳喳地蹦跶着,仿佛在唠嗑取乐,让人见了也不禁心生喜悦。古代的“雀跃”还有勇猛的意思,《旧唐书》中“宽夫雀跃,廷老鸿轩”,指勇于任事。但到了后来,“雀跃”一词就只有表达高兴情绪的意思了。
像老虎一样跳跃,这可比麻雀跳跃有气势得多,所以“虎跃”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引申意为人得势而奋起。在成语中,“虎”常和“龙”组合在一起,天上霸主和百兽之王碰了头,这场面令人热血沸腾。“龙腾虎跃”见于唐代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中的“龙腾虎跃,风流云蒸”,表达奋起作为的意思;“虎跃龙骧”出自明朝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中的“虎跃龙骧,天下震恐”,形容豪气冲天、雄健强壮的样子。
无论是“蜗居”“蜂拥”还是“雀跃”,各种动物大展拳脚,展示着自己的特长,用鲜活有味的生活,为我们绘就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
(源自《团结报》,郭旺启荐稿)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