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园林活动探究
2024-05-11潘冰旎沈实现
潘冰旎 沈实现
(1.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建设管理处,杭州 310024;2.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杭州 310024)
南宋是中国园林进入艺术化与典型化的重要时期,南宋园林营造也成为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南宋时期,园林作为不同需求、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人的共同场所,承载了琳琅满目的园林活动,对南宋园林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聚焦南宋临安园林活动,挖掘南宋及后代笔记小说、绘画、诗词、史学文献等资料,分类讨论园林活动并对应至具体位置,找出园林活动与营造之间的关联,探究园林活动对园林营造技艺、功能布局、呈现意境的影响,发现园林活动促进了掇山置石、栽植造境、题写匾额等造园技艺的发展,改变了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的设计形式,同时也延展了空间意境,使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活动在园林中共同上演,雅俗交融。以活动为线索探讨园林营造,以期对南宋临安园林造设有更全面的理解。
南宋临安;临安园林分布;园林活动;园林功能;空间营造
南宋是中国园林进入艺术化与典型化的重要时期,成为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在当时,园林作为不同需求、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人的共同场所,承载了琳琅满目的园林活动,对南宋园林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宋时期,今之“杭州”被称为“临安”,临安城中最著名的园林属西湖这座巨型公共园林,西湖的湖岸和群山中又坐落着不计其数的私家、寺庙以及官设的园区。本文所指的“园林活动”范围就包含上述园林群区中上演的活动,其依托景致优美的园林环境才能产生,包含私家园林居多的文人活动,以及公共园林中市井性的大众活动。
如今,杭州城市建设经历千年的迭代演变,留存下来保存完好的南宋园林遗迹极为欠缺。但仍有不少存世的古籍资料对南宋活动有丰富的记载,如《梦梁录》《武林旧事》《咸淳临安志》《西湖游览志余》等,书中根据不同的时节、区域等,对南宋园林活动进行分类记载,个别也标明了发生的园林场所,以便在研究中辨析某类活动发生的园林。同时还有绘画诗词,如南宋画家刘松年、李嵩、马远等,他们所绘的城市景象,从一个视角窥探当时的城市布局,可以从诗画中读出园林活动与空间布局的关系,这些皆可作为研究的一手文献资料。此外,在史学专业书籍,如《南宋临安社会生活》《宋代园林及其生活文化》中,探讨园林的艺术成就以及园林生活,这些古籍、绘画和研究资料对揭示南宋园林的基本面貌有着积极意义。
在中国园林史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对山水造设、建筑形制、花木配置等实体物件的分析研究,而对人文活动的关注不多,相关的研究性内容较少。但是园林是多层次、多方面形成的历史现象,由此对园林中“人”的关注尤为重要,“人”首先是园林中的主体,园林是人物活动的载体,园林依照着人物活动而营造布局。本文将南宋园林活动作为着眼点,试图以此来揭开南宋临安园林活动的面貌。
1 南宋临安园林概述
在南宋临安城内外,分布着众多的皇家、私家、寺观、官署等园林,这些园林或坐落于湖畔,或坐落于山林,它们为园林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保障。
1.1 兴盛背景
南宋临安园林兴盛离不开山水环境滋养、社会政治安定、思想文化开放、市场经济繁荣等4方面因素[1]。
(1)地理环境,山环水绕。临安大部分地形为丘陵,群山环抱西湖地理分布使得临安城形成了“腰鼓形”的非对称结构,为临安防御提供易守难攻的环境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山体景色资源。临安城东西依靠西湖、钱塘江这两面大水系,在城内也遍布着水道,包括清湖河、市河、盐桥运河、茆山河[2],在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园林中水体景观营造的需求。
(2)社会政治,政策扶持。南宋定都临安后政局相对稳定,朝廷颁布了全面的鼓励游园的政策:土地政策方面,允许私田和官田可以合理买卖;时间限制方面,取消了“宵禁”政策,并且颁布了多个法定节日[3],使百姓获得极大自由;御园建设方面,皇室除了建设内御园,也建了众多外御园,同时对游园人群不设限,极大促进了全民游园的热潮。
(3)思想文化,文人雅兴。南宋百姓由于战乱后而产生安于现状的心理,整个社会开始沉溺于园林赏玩的满足中。这一时期理学思想也逐渐兴盛[4],“壶中天地”格局在南宋全面发展。南宋的山水画发展也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画家捕捉临安景致创作于纸笔之间,这种画中意境被造园师捕捉用于园林营造。
(4)市场经济,繁荣兴盛。南宋政府会对一些公共园林景观进行修复,并给予园林活动经费上的支持,以促进园林活动发展。首先是南宋食宿与交通的便利,园林活动盛行促进馆驿住宿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车马与船行的兴盛。其次政府的经济支持和市场的自由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园林服务体系。在园中应运而生地出现了称为“闲人”的导游服务人员[3],以及类似如今旅行社的“四司六局”与类似地图的“地经”[5]。
综上因素促进了南宋人园林活动的盛行,形成当时园林活动的繁荣之象。
1.2 南宋临安园林空间分布
南宋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4类[1]。
南宋皇家园林主要分为内御园和外御园。在皇城中的内御园有南大内御园、德寿宫后苑,其余在皇城外的皆为外御园,约有10余座,主要分布于西湖的南、北两岸,以及西湖周边的群山之中[6-7](图1)。
图1 皇家园林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royal gardens
关于私家园林,考据诸古籍方志有记录的近百处。《都城纪胜·园苑》[8]记载了私家园林的分布位置,主要分布于万松岭、新开门外、清波门外、长桥、净慈寺前、北山、钱塘门外、孤山路口、苏堤、涌金门外、嘉会门外和北关门外12处,可以确定位置的私家园林有60余处(图2)。
图2 私家园林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private gardens
寺观园林是西湖园林的重要部分。南宋临安寺观园林的布局,主要分为南山区、吴山区、城西北区、北山区和灵隐区5个区域。据《梦梁录·卷十五·城内外诸宫观》[9]记载道观园林约50余处,《城内外寺院》载佛寺园林更是达到数百座。由于涉及范围甚广,本文此节图表则选择最典型的部分做阐述,整理范围参考《梦梁录》[9]和《咸淳临安志》[10](图3)。
图3 寺观园林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temple gardens
除上述三种园林类型以外,南宋还有官署、书院、祭祀园林分布,具体分布位置见图4。
图4 官署、书院、祭祀园林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maps of official offices, academies, and sacrificial gardens
2 南宋临安园林中的活动
南宋临安园林纷繁错落,根据当时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差异化融合”现象。其社会需求的差异化融合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园林活动中,不仅包括皇亲贵胄的宗教朝拜等祭祀活动,还有文人雅士的赏景雅集等社交活动,甚至出现市井百姓的表演艺竞等通俗活动。这使得南宋园林呈现出“雅俗交融”的奇特景象,同时也标志着南宋临安园林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2.1 宗教活动
南宋统治者对以佛教、道教为首的宗教活动的大力支持,使得宗教节日得以与众多传统岁时节日共同发展并延续至今,成为了贯穿中国历史绘卷的重要元素。
宗教节日活动通常在寺庙举办,而南宋寺庙多选址于优美的山林地,故大多配建了庭院,即所谓“寺观园林”[9]。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各个景色优美的寺都会举办浴佛会,在南宋,佛诞日等宗教节日活动在天竺一带最为盛行,《都城纪胜·社会》中载:“奉佛则有上天竺寺光明会,皆城内外富家助备香花灯烛,斋衬施利,以备本寺一岁之用。”[8]此奉佛光明会社的活动,主要内容是富贵之家会在这一日购买日常所需要的花灯烛火,将买灯烛的钱作为布施,为寺院往后一年修建佛寺的用度提供资金。可推断佛诞日结社活动是上天竺寺一年中的重要日子,在当时的结社活动必定是热闹非凡。除此之外每年四月,在西湖滨也会举办放生会,“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揖甚盛飞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此类场所在点缀庙堂的同时,还为民间集市提供了重要场所。《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其繁荣景象“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11],此“市”为布置香市,做香市生意。如表1所示,罗列出其他宗教节日主要发生的地点及园林活动,园林活动高达十余种。
表1 宗教活动活动概览表Tab.1 Overview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2.2 日常游赏
日常园林游赏也是南宋人重要活动,“杭州园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载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9]。
南宋市民出行游赏的主要对象就是西湖这座大园林,西湖包揽了烟波浩渺的湖水、延绵起伏的群山,沿岸有亭台楼阁坐落,奇花异木栽种其间,大大小小的园林借西湖之景坐落于西湖周边,季节变而景变,因而产生不同的园林活动。
这些日常游赏活动与“西湖十景”紧密相连,如湖中泛舟就有“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登高赏景涵盖了“两峰插云”“雷峰夕照”,花木欣赏则有“柳浪闻莺”等[12-14](表2)。这反映出宋人对动景及视听之美的关注,加强了组合感官体验、营造整体气氛的园林营造方式,从中促进园林往愈加精致优美的方向发展。
表2 日常游赏活动概览表Tab.2 Overview of daily sightseeing tour activities
2.3 节庆赏玩
在南宋日常游赏之风日益盛行下,传统节日变成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园林就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游赏佳地。不同的节日赏玩中,包含了花朝节赏花、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观月等活动(表3)。
表3 节庆游赏活动概览表Tab.3 Overview of festival tour activities
如花朝节,在唐代有最早的记载,人们会祭拜土地与花神,祈求丰收。到了南宋,由于市井文化的普及,流传在皇宫或文人之中的赏花爱好,也逐渐影响了百姓,花朝节活动发展得更加繁荣,其主要活动变成了赏春踏青。在百花盛开之时,临安都城人观赏奇花异木一般都会前往钱塘门外的玉壶园、清波门外的古柳林、嘉会门外的包家山、张太尉等园。在《梦梁录》也有记载“山上有关,名桃花关,旧匾‘蒸霞’,两带皆植桃花,都人春时游者无数,为城南之胜境也”[9],可见包家山一带以赏桃花出名。南宋人对园林赏花的推崇,后续也促进了园林主题分区和花木栽植技艺的发展。
2.4 演艺竞技
南宋,除了赏景和吟诗等文人活动以外,为调动园林的气氛,宋人还开展了各类的表演竞技,如瓦舍勾栏演艺、舞蹈歌乐等百戏活动[14](表4)。这些活动通常在固定的瓦舍庭院中上演。北宋时期,瓦舍庭院就已经出现,到了南宋,这种庭院式的酒楼模式就更加明显,经营者用天棚连接数个庭院,中间的空地就搭建瓦子,在瓦子周围布置厢房和座位,周围栽种花草,顾客在饮酒观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园中连廊环绕、花木扶疏的景观氛围,在瓦舍中形成一片园林小天地。在《梦梁录·酒肆》中载:“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但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9]可见经营者将园林景色引入内庭,将商业和园林艺术相互结合。
表4 表演竞技活动概览表Tab.4 Overview of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除了在瓦子里表演的艺人以外,也有在公共园林之中卖艺的艺人,他们称为“路岐人”。《都城纪胜》中记载:“此外如执政府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做场……候潮门外殿司教场,夏月亦有绝伎作场。”[8]他们的演艺也为公共园林和瓦舍庭院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使之园林成为了兼具“雅”与“俗”活动场所。
2.5 雅集活动
雅集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雅士常见的一种聚会方式。南宋之前,雅集活动中常常探讨文事以治天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到宋徽宗时期,雅集中交谈性的政治文事活动被缩减了,政治色彩开始淡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开始以读书作画为雅集的主要活动,同时进行品茶弈棋和赏花论诗。
除了皇帝和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中也出现了雅集,在《梦梁录》和《都城纪胜》中都有各种行业的人们结社聚会的记载,他们在园林中诗酒乐舞、琴棋品画,成为一种宋人效仿的社会新风尚。
3 南宋园林活动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园林活动与园林营造之间互相促进,循环发展。为满足游园者对园林与日俱增的需求,南宋园林营造者们有了更多的想法与设计,进而发展了造园技艺,延展了使用功能,升华了布局意境,同时在不胜枚举的传世佳园中,又诞生了更多崭新的园林活动。如此的良性循环,赋予了南宋园林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1 造园技艺的发展
园林活动的兴盛,对造园技艺的影响体现在掇山置石、栽植造境、题写匾额、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等方面。
(1)掇山置石。南宋,园林中的叠石造山之风达到了高潮,尤其是开始使用大量的太湖石堆砌假山,其中灵隐寺飞来峰一带可以说是南宋都人出城最重要的游览去处,因对观石活动的喜爱或为丰富自家园林的登高景色和活动,有很多园主希望叠石造山,将飞来峰奇俊的山势进行仿写。如宋高宗喜爱灵隐的飞来峰风景,命人在德寿宫“凿大池,引水注之,以象西湖冷泉;迭石为山,作飞来峰”[14]。除皇家御苑,还有不少私家园林中也有叠石造山之风。名将韩侂胄在南园中的阅古堂也叠设奇峰,“五步一蹬,十步一壑,崖如伏鼋,径如惊蛇。大石礌礌,或如地踊以立,或如翔空而下,或翩如将奋,或森如欲搏”。贾似道的后乐园中亦“有假山石洞,通出湖滨”的记载。此外,南宋也风行孤石的“特置”。《南宋古籍考》载:“以其玲珑苍润,宛似芙蓉,故名,与古梅同为德寿旧物。”此石被置于德寿宫中。
(2)栽植造境。南宋最常见的四季游赏活动属对花卉植物的观赏,为了使春妍岁寒四季有景,杂栽各种季节的花木是最好的方法,分区列植成了当时园林常见的栽植方式,也形成了不同植物的栽植原则。如在树木栽植造景方面,南宋常见的植物有松与竹,两者在色、气等特质上拥有许多相似点,但在形状上差异巨大,因此园中常将两者搭配栽种,松的枝叶扶疏,可衍生遮阴,竹的色泽碧绿,使得环境幽翠。在花卉栽植造景方面,有牡丹与梅,牡丹因花形肥大,花色艳丽,极具富贵之气,而对梅的欣赏,源于南宋文化中对“风骨”的追寻,种于园中可体会到一种清冷脱俗的意境。
(3)题写匾额。南宋的雅集活动中,通常喜欢在游赏园林之际,随性吟诗作对。而这些行吟中精彩的诗文会被书法家题写在匾额、楹联上,挂于园门、各建筑的颜首,丰富建筑营造的内涵。相比于唐代只是对园林所在的地点来称呼的诗文,南宋的诗文则是对园中的每一景点题诗。随着士大夫宇宙观的发展,许多题额具有更深的意旨,同样也便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此园的景观特质、美感趣味和活动功能。如集芳园中,题有“蟠翠”“雪香”“翠岩”“倚秀”“玉蕊”“清胜”等亭额,皆提取了花石草木的特点。这些题匾可使园林景致在丰富变化中又具有和谐统一的格调,其意境深远优美。南宋园林的题写还善于用哲理寓意的诗文作为建筑的名字。如德寿宫“远香堂”取自周敦颐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寓意;西湖沈氏的“香月亭”取自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这种诗化的建筑题名并不一定与景色特质相符,而是对某些诗人诗句中的境界有所羡与仿效所取定的,籍此展现园主人生活或是游赏时心灵境界与情调的追求。除了用前人诗句典籍作为命名之外,以心性修养所呈现的道艺境界也是颇为常见的,常纳寰宇、天地于园林之中,表现了南宋“壶中天地”的造园审美。例如贾似道的“后乐园”,在园林中题有“无边风月”“见天地心”亭额;甘园内中的“蓬莱堂”,这些题点都反映了园主须弥之间可感悟宇宙的浩渺,逍遥悠闲,不被时空所限制的内心憧憬。
(4)建筑形制。南宋时在园林中有种类丰富百戏表演活动,每至端午节西湖竞舟、中秋节钱塘观潮,以及四季的游赏园林都是一处重要的赏玩点,这类活动主要存在于钱塘江及西湖附近园林,这促使园林在居住之外,还要提供观赏室外景色的功能。因此,许多园林建筑不能是隐蔽封闭性的空间,其空间所注重的是与室外充分连接流通,这样才能收纳室外之景及各类表演。南宋人在建筑的形制上强调“轩豁”特色,“轩”指位处高处,可以观赏远景;“豁”指明朗,建筑物通透开阔,可清楚地广览美景,也可夏季纳凉。“轩豁”的形制由来,还可以从活动中所见,南宋人为了观赏到钱塘江弄潮表演,在钱塘江畔的群山上还建有许多亭榭,平日里作为登高的休憩点,在钱塘江潮起时,便成为了观潮胜地。《西湖老人繁胜录》有载:“中秋日……安抚在浙江亭观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深居宫中的皇家,也会在这一日于“天开图画”,从高台俯瞰钱塘潮水和弄潮演出,可谓“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5)空间布局。为了便于四季游赏有更丰富的赏玩体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或是突显园主的品味,在许多园林中会设计主题性景区,所谓主题性景区就是园林中以自然或人为的方式划分好几个景区,每个景区的主体不同,使游赏之人能更抓住重点。分区最常见的是以景色内容的划分。南宋“西湖十景”就是以景色来划分的,如“苏堤春晓”是观赏春景的花木,“柳浪闻莺”是在聚景园中欣赏春日里微风吹起的柳叶,耳听清亮的莺鸣,“平湖秋月”是在湖面赏月色和月影。
除景色之外,可以从功能主题来划分,鉴于南宋人丰富多彩的园林活动,主要分为生活功能、游赏、修炼涵养等三类。生活功能有韩侂胄南园的射囿、走马廊,为平日里的骑射之用,园中还有倡导农耕之事的“野店村庄”。游赏功能有西湖南山一带的望海楼、介亭,坐落于高处,能俯瞰临安之景。修炼涵养如阅古堂中还有用于流觞曲水的水道,用于文人聚会。
3.2 园林功能的延展
南宋雅俗交融的活动在不同的园中上演,也延展了园林的功能类别,成为了四季游乐、节日庆祝、雅集吟诗、修身养性的场所。
四季游乐之园地。在南宋便已兴起的西湖十景,散布在公园西湖周围,人们四季皆可游玩。如“苏堤春晓”是在春日里观赏桃花与西湖美景;富景园一带的“柳浪闻莺”游人赏柳叶飘飞,闻莺啼婉转。这些花鸟鱼虫、亭榭楼台、云销雨霁都是四季常见的景物,以供南宋人的四季游乐。
(2)节庆活动之场所。节庆游赏都有特定活动和游玩之地,如每年的二月初二花朝节,这也是一年中春之复苏的时节,市民便集聚在钱塘门外的玉壶园、总宜园赏花,西马塍诸圃在这一日的花市生意也极其火爆;到了八月的中秋佳节,各权贵之家便会争占山间的园林高台进行赏月,还有都人在西湖泛舟,看夜色中的湖面映衬着明月,感受幽静之景。还有各类宗教节日,如佛诞日在西湖便会举行西湖放生会,太后也会出宫至皇家御园进行放生;到了中元节官府便会组织百姓在在龙山沿海园林一带放灯,以祭祀江海鬼神,园林成为了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
(3)雅集吟诗之乐土。南宋的文人雅士、统治者多喜欢在园林中博古论经、吟诗作对、赏景宴酒,而园林为其提供了一处惬意的空间,在历代的诗文中便可见许多在园林聚会、游赏所流传下来的作品。当时很多题材根据园林景物来作诗,如陆游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对花草树木、庭院泉水的吟咏,范成大的诗歌中也多是通过对掇山理水、池泉花木、鱼虫鸟兽的细腻描写,以此来寄托诗人的情怀,诗人齐聚园林,也使南宋的诗社风气颇为浓郁。
(4)修身养性之秘境。在南宋私家园林之中,不乏有士大夫将此作为隐居之地,于山水花木组成的幽寂山林中,自成独立隔离的完整空间,将园中的景色用心经营,建筑之名赋予含义,如桂隐林泉中“诗禅堂”“文光轩”“咏老轩”等[15],在其中读书论道,潜移默化中对人形成强大的陶养,对治学体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3 园林意境的多元化
园林活动的兴盛也使得园中出现了两种迥异的情调。首先是风雅文士活动促进园境诗意化。从南宋思想上看,理学对园林营造与园林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南宋有限的地理范围中,“壶中天地”成为了主要的园林格局,促使南宋园林向高度精致的风格发展。在园林活动上理学强调人对外物的体悟,将内心体验、直觉情感寄予在园林景物上,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雅集是文士活动中最为鲜明的一项,在雅集的过程中常会吟诵出优秀的诗篇,这类诗文被题于匾额之上,一方面在字形笔书与结构布局上展现了书法字艺之美,另一方面又在内容意涵上展现了诗情意境之美,两者与眼前园林的景境相印证、相辉映,将诗情、书艺、园境融合在一起,而对于园居者与游观者而言,能够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
赏花观景也是南宋士大夫热衷的园林活动。南宋遍布着以观赏四季花木为主要活动的园林,文人对这些花木的欣赏不仅限于外在的形色,而更在于植物内在特性所流露出高洁的气节,使人受到正面积极的鼓舞。南宋人尤其喜爱在园中种植梅花,人们对梅花的品鉴除了外形与清香,更在于梅花具备了不惧严寒的精神,与世无争、不随众俗的淡泊闲情,这种对花品的体悟具备了文人雅士的诗情,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诗意化游园体验。赏花观景的活动在文人心中营造出一片诗意氛围,也在外部园林营造上促进了园境的诗意化。
其次是通俗平民活动促使园林大众化。通俗平民活动主要分为歌舞玩乐、百戏买卖。争相喧闹的玩乐,如前文提到园林中兴盛表演舞蹈,舞蹈中包含舞蹈化的杂技、戏剧小品等表演。这些上演歌舞表演的园林多为公共园林,人流往来甚密,即使在公共园林附近的湖岸边,甚至是附近的私园,都可以听到园中的歌乐与嬉笑。相比较玩乐的喧闹,一般的百戏表演因观赏点主要在表演者,因此对景致的要求不高,在常规的公共园林中都可见。而像打球这类游戏中,则要求园林中有大范围的空旷空间,园林的营造必不可能是设置过多蜿蜒的道路小径。便于百戏的空旷场地与高声的叫卖,也使园林中的一些空间丧失了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园林氛围。
在南宋临安园林中,产生了传统文士活动的风雅闲逸和百姓玩乐的通俗喧闹,它们交织融合,使得临安园林的意境向着诗意化与大众化两方面发展。
4 结语
南宋临安园林作为不同需求、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人的共同场所,承载了琳琅满目的园林活动,其营造技艺、功能布局、呈现意境也随之改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营造风格,使南宋成为园林发展史中的典型时期,并对后世园林营造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研究南宋的园林活动为切入点,追其此园为何如此建造与布局、为何形成如此功能延展与意境,探讨背后的人为活动原因,以此逻辑线为研究方法,可以对南宋园林造设有更全面的理解。
注1:文中图片改绘自参考文献[1],表格均由作者绘制。
注2: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风景园林系“西湖风景名胜区与江南园林专题研究”研究生课程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