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薄层CT对早期浸润性肺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
2024-05-11狄贯龙孙菲菲李阳关文华柳计强
狄贯龙,孙菲菲,李阳,关文华,柳计强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a.放射科;b.磁共振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肺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且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2]。浸润性肺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是肺癌常见病理类型,癌细胞扩散至周围组织发生浸润性生长,早期可行手术切除根治,但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复发/转移,预后较差[3-4]。及早预测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并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CT是临床筛查肺癌结节常用的检查方式,但正常平扫厚度约在5 mm,临床实践表明,平扫对直径低于5 mm的微小结节诊断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漏诊率[5]。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进展,薄层CT可通过重建技术,将层厚缩减至1 mm左右,可最大程度避免遗漏微小病变,已逐步应用于临床[6-7]。本研究重点分析胸部薄层CT对早期IA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IA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分为发生组(24例)、未发生组(96例)。发生组:男17例,女7例;年龄50~66(58.19±3.72)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6~23.9(21.75±1.03)kg·m-2;吸烟16例,酗酒11例;肺癌家族史4例;合并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5例。未发生组:男68例,女28例;年龄49~66(57.82±4.01)岁;BMI 19.9~24.2(22.09±1.05)kg·m-2;吸烟49例,酗酒37例;肺癌家族史9例;合并高血压29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1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8]相关标准;首次确诊;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术前接受胸部薄层CT检查;术后病理结果显示IAC;病理分期为Ⅰ期;单发病灶,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既往有肿瘤史;入院前1个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合并免疫缺陷及其他重要器质性病变;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影像资料不清晰。
1.2 调查方法
由2名研究人员查阅电子病历,共同采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酗酒、肺癌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采用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嘱受检者保持仰卧位,平稳呼吸,使扫描线位于肿瘤病灶中心最大层面,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肋膈角。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自动调节,管电压140 kV,层厚5 mm,层间距5 mm,视野500 mm×500 mm,矩阵512×512。使用标准算法重建,重建层厚1.25 mm,层间距1.25 mm。于肺窗(窗位600 HU,窗宽1 600 HU)病灶最大切面测量肿瘤短径、长径,于最大切面上结节内画出感兴趣区,并避开血管、细支气管,重复测量3次,获取平均CT值,记录肿瘤位置、形态、空泡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实性成分长径等数据,并计算实性成分比例(实性成分长径/结节长径)、CT值比(结节CT值/周围正常肺组织CT值)及CT值/体积。所有步骤按照仪器要求进行严格操作。资料采集人员均接受统一培训,采集完成后,随机抽取20%核查,确认无误后以双人形式录入信息,录入后再次双人核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CT图像分析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协作完成,对有争议图像,需协商后给出一致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120例早期IAC患者,结节形态不规则11例,空泡征22例,血管征24例,支气管征10例。边缘特征:胸膜凹陷征11例,毛刺征8例,分叶征34例,光整67例。
2.2 两组胸部薄层CT结果
发生组空泡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患者占比及结节长径、实性成分占比、实性成分长径、结节CT值、CT值比、CT值/体积高于未发生组(P<0.05),见表1、2。
表1 两组胸部薄层CT相关指征比较[n(%)]
表2 两组胸部薄层CT相关参数比较
2.3 胸部薄层CT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
CT值比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最大,CT值/体积预测复发/转移的敏感度最大,胸膜凹陷征、毛刺征预测复发/转移的特异度最高;以logistic回归拟合法,将敏感度最高和特异度最高进行联合,结果显示,CT值/体积、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联合预测复发/转移的AUC最大,见表3。
表3 胸部薄层CT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
2.4 不同病理亚型患者胸部薄层CT结果
空泡征在贴壁为主型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非贴壁为主型,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在非贴壁为主型中出现的频率高于贴壁为主型(P<0.05);非贴壁为主型结节长径、结节CT值高于贴壁为主型(P<0.05);有微乳头患者实性成分长径大于无微乳头患者(P<0.05),见表4、5。
表4 不同病理亚型胸部薄层CT相关征象比较[n(%)]
表5 不同病理亚型胸部薄层CT相关参数比较
3 讨论
IAC早期尚未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及早行肺叶局限性切除术,多数可实现彻底治愈,但临床实践显示,术后仍具有一定复发率,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癌细胞原位复发或转移[9-10]。IAC复发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较快,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预后较差[11-12]。
肿瘤具有异质性,可导致相同病理分期患者术后预后差异较大,而异质性等多种肿瘤生物学特征可通过CT等影像学进行体现,因此,IAC早期影像学表现对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13]。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组空泡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患者占比及结节长径、实性成分占比、实性成分长径、结节CT值、CT值比、CT值/体积高于未发生组。厚层CT检查可对肺部进行连续容积扫描获取CT图像,薄层CT通过对容积扫描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层厚仅1 mm左右,层间距重叠约30%,且空间分辨率更高,可在高对比度下鉴别微小病灶细微结构,减少漏诊[14-15]。肿瘤细胞沿支气管壁及肺泡生长,浸润至肺泡结构,可融合成较小空腔,当周围结缔组织收缩时,显示为空泡征,显像越明显提示肿瘤浸润程度越深,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16]。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快速且无序,若局部纤维组织收缩,或局部区域生长、增殖过快,而邻近区域受正常肺组织限制,造成肿瘤形态不规则,可产生胸膜凹陷征、毛刺征或分叶征[17-18]。血管征提示病灶内存在血管扩张、扭曲、僵硬等情况,且新生微血管越多,提示病灶恶性程度越高,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19]。病灶实性成分可反映病灶浸润成分,且实性成分占比越大、长径越长,提示浸润程度越深,术后癌细胞残留可能性越大,复发/转移风险越高[20-21]。Matsunaga等[22]研究表明,结节实性成分占比较低提示癌细胞淋巴转移率较低,术后复发风险较低,生存期较长。CT值主要反映病灶内癌细胞密度,可用于区分癌细胞浸润性及侵袭性情况,直径越大、CT值越高,推测浸润程度越深,复发/转移可能性更高[23-24]。杨新官等[25]研究指出,病灶直径、CT值增大及分叶征、细支气管征等特征是肺部病灶浸润性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本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绘制ROC曲线显示,上述有意义薄层CT结果对术后复发/转移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CT值/体积、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联合预测效能最佳。
IAC早期可分为多种病理亚型,薄层CT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发现,空泡征占比在贴壁为主型中较高,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占比及结节长径、结节CT值在非贴壁为主型中较高,有微乳头患者实性成分长径较长。非贴壁为主型的IAC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此类患者术中需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预后相对较差,而贴壁为主型患者无需清扫,或仅需局部清扫,往往预后良好,复发/转移率较低[26]。因此,建议临床在无禁忌证前提下,对IAC早期患者进行术前胸部薄层CT检查,可辅助判断病理亚型,明确病灶切除及淋巴清扫范围,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尽可能达到最佳疗效,亦可早期识别术后复发/转移高风险人群,并积极采取防控措施。
4 结论
胸部薄层CT部分影像学特征与早期IAC病理亚型及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其中CT值/体积、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联合应用对早期IAC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评估术后复发/转移及病理亚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