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族学博物馆的展陈实践
2024-05-11龚世扬甘梓瑶
文 图/龚世扬 甘梓瑶
博物馆导览图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54个民族,在首都河内西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民族类专题博物馆—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它是越南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2017 年10—11 月,笔者在越南访学期间,有幸参观走访了这座博物馆,其展览内容、展示理念以及展陈方式让人印象深刻。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以下简称越南民博)的展陈实践,对当前我国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展示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初识越南民博
越南民博隶属越南社会科学院,是越南国家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于20 世纪80年代动议建设,1997 年11 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致力于研究、收藏和保护各民族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展览、展演、社教活动、体验项目等展示越南和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
参观越南民博,第一印象是博物馆规模很大,建筑极具特色。整个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近4.5万平方米。跨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主楼(基本陈列馆),这是一栋乳白色二层建筑,建筑立面有越南民博的logo,并用越文、英文、法文书写“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字样,该建筑的造型设计来源于青铜礼乐器—铜鼓。铜鼓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也是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主楼右前侧还有一栋用红砖砌成的附楼(专题陈列馆),共有四层,建筑整体呈风筝造型,显得尤为别致。主楼后面是户外展区—传统建筑展示园,占地面积约2 万平方米,里面绿树成荫,徜徉其间,好似进入到一个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令人流连忘返。此外,博物馆还有单独的行政办公楼、售卖图书和文创产品的商店,以及一个对外营业的餐厅。
博物馆主楼展馆
基本陈列馆与专题陈列馆遥相呼应
基本陈列馆常设“越南民族文化展”,该展览直接反映了博物馆的定位与宗旨。展馆由12 个连续的展厅构成,序厅是越南54 个民族的人物群像,按语言将各民族划分为5 个语系,南岛语系(the Austronesian)、台—卡岱语系(the Tai-Kadai)、南亚语系(the Austronasiatics)和汉—藏语系(the Sino-Tibetan),后续各个展厅即以语系和不同聚居区为逻辑主线展开叙事,展陈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视频、模型和场景等媒介全面展示越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的交流与变迁。
专题陈列馆是基本陈列馆展陈内容的延伸,于2013 年建成开放,包括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多媒体室、民族志电影放映室和儿童探索室等。专题展厅主要展示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第一展厅是东南亚展区,展览从纺织文化、日常生活、社交生活、表演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展现东南亚11 国的民族文化,同时兼顾中国南方和印度东北部的族群,力图呈现这一区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第二展厅是亚洲展区,展标为“亚洲一瞥”(A glimpse into Asia),选取东南亚、东亚、西亚和南亚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进行专题陈列,如缅甸的漆器、中国的风筝、韩国的服饰、西亚的陶瓷、印度的雕塑等。第三展厅是世界展区,展标为“世界一游”(Around the world),选取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进行专题陈列,如非洲地区,木雕艺术品就是展陈的重点。从后两个展厅的展览规模,以及展标、展品数量看,当属普及域外民族文化知识的小型陈列。
基本陈列馆的序厅,迎面而来的是越南54 个民族的人物群像和用各国文字书写的“你好”字样
传统建筑展示园与室内展馆相得益彰
户外展区是传统建筑展示园,作为博物馆室内展览的重要补充,分别展示占族、越族、巴拿族、埃地族、嘉莱族、戈都族、岱族、瑶族、赫蒙族、哈尼族10 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从功能上看有民居、公房、墓室、谷仓等类型。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水上木偶表演区及戏台,几个制陶、打铁和粮食加工的作坊,若干艘木船和独木舟(包括一艘高棉族的彩绘龙舟)。
东南亚展区一角
越南民博在筹建户外展示园时,特别注重建筑本身的原真性,有4 栋民族建筑来自社区,经房屋主人许可,获赠或购买而来,并由该民族工匠在博物馆里重建;另外6 栋民族建筑是博物馆邀请相关民族的工匠用传统方法、技术与材料新建。所有建筑的内部按实际功能原状陈设和复原,建筑周边种植的植物也尽量与各民族实际生活中所用的植物保存一致,如果蔬、香料、药用和装饰用的植物等,以最大限度营造真实感。
每栋民族建筑都有一组十分详细的展示说明牌,或立于建筑旁边,或挂在建筑墙面上,包括建筑所属民族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建筑内部功能布局图,以及建筑尺寸、面积、历史、来源、用料、内部结构、屋主、文化寓意、迁建过程等的说明。访客通过这些示意图、文字,以及近距离参观体验,可以充分感受各民族建筑的魅力和韵味。
博物馆还利用园区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展演活动。与不同的社区建立密切联系,邀请本国和国外的手艺人、非遗传承者到博物馆来,介绍民族知识、传播民族文化,如占族制陶技艺(2022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蒙族打铁、老挝色织工艺表演等,并让访客参与其中,真正让博物馆融入民众生活。作为越南“国粹”的水上木偶戏,在博物馆里也是定期演出,观众络绎不绝。
启示与思考
越南民博的展陈实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确实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尤其在民族文化的展示上,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嘉莱族的墓室建筑,这个墓室可以埋葬约30 人
一是从展览内容的主题上看。越南民博的展览定位是立足越南,放眼东南亚,辐射全世界,因此博物馆尤其注重对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各国民族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研究,这对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国博物馆,尤其是民族类博物馆学习。当前,我国的民族类博物馆还是以展示地区内的民族文化为己任,不太重视区域性和国际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以理解“他者”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博物馆应该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展示以及相关民族文物的征集,建设世界性的博物馆。
二是从展览内容的构思上看。越南民博的基本陈列是以语系为主线,其下再按地理区域展示各个民族;东南亚展区则以文化事项分类,不同民族的文物交相辉映,从中呈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也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即打破以民族为单元的传统博物馆展览叙事模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展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展览的构思既要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又要体现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反映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三是从文化展示的方式上看。民族文化的展示,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传统博物馆,以民族文物为载体,以陈列展览为手段展示民族文化;二是以传统民居、民族村寨为依托,通过表演来展示民族节日、技艺、仪式等。越南民博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化活起来。民族文化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因其活态性,展示更要注意动静结合、多边互动。这方面中国的博物馆已经有了较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未来中国的民族民俗类博物馆,或民族类文物展、非遗展需要继续在“活”和“动”上下功夫。
巴拿族的公房,是社区聚会的公共空间
四是从展示对象的行动上看。越南民博注重展示对象的参与,比如民族建筑的迁建和新建都是在各民族工匠或房屋所有者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相关内容通过说明牌予以公开展示。展演也是邀请不同民族的手艺人和非遗传承者到博物馆,与访客交流互动。这对促进各民族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显著的人类学意义。这也正好回应了2022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新定义中提出的“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未来,我国的博物馆要更加关注社区,并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这也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