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历史逻辑、精神内核和基本路径
2024-05-11唐敏
唐敏
關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广东精神;广东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广东肩负历史重任与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需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列。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远景目标和广东所处的时代方位,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历史逻辑,并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动力、价值引领,聚焦广东发展的战略矛盾点和关键点问题,开拓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新时代特征,更有广东特点的发展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形成的。1938年“现代化”一词开始频繁使用于党的文献中,周恩来在当时中日交战装备的对比基础上,提出要实现军队、装备现代化。此时“现代化”一词在形式和内涵上比较狭窄,属于“防卫现代化”,是在当下历史条件背景下的客观反映和现实需要,广东一直都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之地,彼时也是中日交战过程中整个中国对外联络和获取补给最重要的港口。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民族独立的根本,不具备实现任何现代化的优势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的内涵因迫切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逐渐被扩展为经济领域的现代化。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广东按照此目标逐步探索建设,一方面不畏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不利条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造纸厂、重型机械厂等60多个影响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从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上崛起,广钢广船创纪录发展;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因是最大的侨乡,省政府实施华侨投资优待政策,不仅发展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更积极吸引华侨投资,为后期改革开放率先引进外资、开风气之先河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替代,现代化在外延和内涵上被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此时广东扮演了“敢为天下先”、有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角色。广东利用中央赋予的经济特区政策与一系列灵活措施,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了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模板与创新思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衣食”相关产业的巨大商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粤时尚”、“粤家电”享誉全国,“珠江模式”“深圳速度”“东莞经验”产生巨大影响,广东从落后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轻工业典范,1992年广东提出了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先行一步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区的全省对外开放格局,人民已经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逐步富裕的跨越。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再一次被丰富和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此时的广东已以制造业立省,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优势,结合自身优秀的区位经济条件,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均已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在文化强省、绿美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优势尽显。
广东70余年探索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区域现代化能为全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智慧与经验,因此必须深夯历史经验,担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独具特色的广东样本的历史使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与磅礴实践伟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二、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精神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了能够充分彰显广东改革、创新等精神的“软实力”优势,汇聚成为“广东精神”,并成为能够支撑、引领广东发展的精神内核。
“广东精神”通俗而言就是在广东生长、实践的精神,源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有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作用的时代精神,也是全体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2012年广东省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厚于德指以博大、包容、宽厚的胸襟容载万物;诚于信指广东民风淳朴良善,与人与事均内诚外信;敏于行指广东在发展过程中敏识潮流,锐感形势,不畏艰难困苦,注重实干。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门户,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这样包容、友爱、乐善的风尚;广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商业著名的地域之一,在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继承了“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锤炼出注重诚信、乐于合作、信守规矩的商业精神,吸引并汇聚了海内外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共谋发展。
广东精神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实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岭南文化传统和广东改革开放的综合反映,成为推动广东发展、以区域现代化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广东精神逐步衍生出更多翔实的内涵,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岭南传统精神,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勤劳奋进的工匠精神,念祖爱乡、重信明义、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等,其中因改革开放而生的特区精神具有浓厚的实践属性,是广东精神活的灵魂。在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的当今,广东精神更应当发扬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将其蕴含的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智慧、胆略和魄力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迸发活力的重要精神支撑,立志在南粤大地上汇聚起“闯、创、干”之魂铸成的磅礴伟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视察广东,步履遍及了珠三角和粤北粤东粤西,2023年第四次考察正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总书记寄语广东继续充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结合广东实际,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先行积极推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路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将广东践行中国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方案拆解为九个“突出”。九个“突出”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的重要抓手,是广东以大格局大视野推动高质量发展布局谋篇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内涵的基础上衍生的,本文认为基于九个“突出”,广东路径的具体走向共有三大抓手:
1.创新驱动实现广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目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200亿元。除了巨额研发经费投入之外,还应注重如下三点:
首先,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是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主动权的黄金钥匙,广东作为传统“科技创新强省”,目前拥有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连年取得可喜进展。其次,应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广东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对企业创新知识产权的倾斜帮助,推进企业创新链、科技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提高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水平,力争培养更多如华为、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第三,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人才作为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生产要素,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广东应积极与港澳共建科研机构、高校和孵化基地,在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通过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尖端人才。
2.企业实体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是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的发展关键点和着力点。
首先,广东应坚持以制造业立省,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市场主体超过1600万户,其中企业超过700万户,在后疫情时代仍旧实现了逆势增长,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制造了各种享誉世界的广东产品。未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新兴实体产业,将广东具有优势的实体经济企业打造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二是将着力点放在做强做大制造业企业群上,以制造业企业主体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牵头,逐步培育和扩大产业优势。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高质量发展需要广东进一步壮大创新型市场主体规模,支持培育优势企业发展,将优势企业率先培育成高技术、高质量、高环保“三高”企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且在上述基础上还应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如今数字技术与产业实体相互交融,产业数字化发展潜力巨大。广东作为数字经济强省,更应利用好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的重大优势,构建工业数据体系,使得传统设备也逐步具有数字化平均水平,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注重“核”“带”“区”协同联动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2年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协同联动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利用各个板块的优势进行赋能,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分类扎实推进:
首先,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广州和深圳的“双核”带动作用,发挥“轨道珠三角”的交通运输先行优势,支持周边城市形成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点,打造辐射环珠三角的“2小时经济圈”,以一体化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化,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新型城市群。同时积极与港澳两地携手,在扎实推进大湾区跨界基础设施的连接和主通道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建设科技创新通道,辅助以人文交流,配合各类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其次,统筹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基础设施互联共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平等流通等方面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利用广东陆海统筹、交通便捷的优势,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强化整体布局。第三,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与区域发展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依托广东自然资源禀赋建立符合地区发展职能的绿色工业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國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1]。蓝图已经绘就,广东更应精准判断、创新开拓、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级思政专项课题及校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探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23szyj010、7023310224)。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