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题目
2024-05-11马攀峰
马攀峰
妙文品评
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鉴古学今
(三个四字句,指向材料关键词,扣题意,明中心,铿锵有力。)
胡子涵
俗话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如东升的旭日,散发着希望之光,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应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所说的那样:天安门上看问题,田间地头找感觉,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胸怀家国、心系人民、鉴古学今。(引用名人名言开篇,巧妙结合材料引出论点,与标题相照应,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青年要有责任和担当。少年周恩来目睹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毛泽东胸怀国家,立志献身于中华民族强盛的事业中,最终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五星红旗高扬在了世界舞台之上。我们应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应如五星红旗一般高高飘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绽放人生的光彩。(第一个分论点: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毛泽东立壮志的事迹作为材料支撑观点,选材合理恰当。)
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青年应将理想付诸实践,体恤人民,践行实干精神。《刍荛论》中说:“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纵观历史长河,圣主明君何尝不是将人民放在心头,国家才得以兴盛?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懷;今有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的壮志。身为青年,我们应深入实践,体会生活百态,了解民生,关心人民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见识,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个分论点: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先运用引用论证强调“心系人民”之重要,再举范仲淹和袁隆平的例子正面论述,最后顺势得出结论,回扣分论点。)
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这是青年应坚持的态度。“温故而知新”,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屠呦呦翻阅众多中医古籍才得以提取出青蒿素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做到不忘历史、开拓未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突破自我,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之力。(第三个分论点: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强调学习创新的作用。)
胸怀天下,方志存高远;心系人民,能勇担重任;鉴古学今,可突破创新。胸怀天下是我们青年追逐理想的底色,心系人民是我们青年奋发进取的坐标,鉴古学今是我们青年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动力。三者相容,吾辈青年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本节为“合”,在前三节的基础上,阐述“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鉴古学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结合才能助力新青年实现创新突破。点明三元概念关系,深化论点,具有高阶思维意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鉴古学今,开拓创新,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捍卫盛世之中华,于拼搏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人生华章!(结尾总结升华,扣题精准,回应开篇中心论点,发出号召。)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高一(4)班】
技法提纯
这篇作文最大的优点就是扣题很紧,处处照应,尽显逻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有:
第一,审题立意准确。作文抓住材料中的三句话“天安门上看问题,田间地头找感觉,鉴古学今求突破”立意,提炼出“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鉴古学今”的中心论点,并且诠释准确,合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彰显家国情怀。
第二,逻辑建构能力强。作者能准确地从文题引导语中抓取关键词句(或核心概念),并能准确理解“天安门上看问题”的隐喻含义是树立家国情怀,“田间地头找感觉”指心系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指学习借鉴、开拓创新,进而建立起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
第三,论证思路清晰。作文首段引出中心观点,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以平行并列的方式展开,并阐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鉴古学今”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个分论点勾连起来,最后总结升华、发出号召,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逻辑关联很清晰。
第四,强烈的扣题意识。作文紧扣题目,处处照应:分论点工整有美感,与总论点遥相照应;主体部分段末的分析均能紧扣要点,及时照应分论点;作文引议联结,步步为营,前后照应,水到渠成。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典型的教考衔接作文题,呼应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体悟‘学习之道”的内容,并在原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转化。从何为学习、为何学习、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如何创新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我们思考学习之道,进而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
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总说了学习对于人类永恒的意义,同时,“学之道,即思之道”点出了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思考是相互勾连的关系。第二层:“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学习的本质),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学习的动力来源和目的),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分述了思考学习之道的角度。第三层:“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阐明了思考学习之道之于我们的意义与作用。
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第一,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要明白学习的本质,思考学习的动力来源和目的,掌握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第三,要思考学习的意义,明晰学习的作用。
参考立意:学以致思,思以促学;学之道,思之道;好学更需勤学,善学以成大道;以思之舟楫,游学习之海;积学习之跬步,以思考致千里;以学奠基走先路,以思创新拓己路,等等。
【陈忠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