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探析

2024-05-11刘艳房果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艳房 果强

收稿日期: 2024-02-26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0MK009)

作者简介: 刘艳房,男,河北雄安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果强,男,河北廊坊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政党形象是政党生命力和领导力的集中体现,是人民群众对政党的综合感知和评价。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进行形象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形象思想,吸收国共两党政党形象建设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塑造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勇毅前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破旧立新、立国兴邦的政党形象。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对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西柏坡时期

中图分类号:A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3-0055-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所提出“两个务必”的接续发展,同时也是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的强烈认同。政党形象指政党的属性、政党符号、党员队伍及政治参与能力给党内外公众留下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感知和整体印象[2]。研究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思想的生成逻辑、目标探索和价值意蕴,对于进一步体悟“三个务必”思想的精髓,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個思想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独特思想资源、历史经验与现实根基。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也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这一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形象思想为灵魂,以国共两党关于政党形象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启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为契机而形成和发展的。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形象的思想源泉

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均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正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政党形象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形象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他们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虽然鲜有关于“政党形象”的直接表述,但认真研究就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的政党性质、组织纲领、策略路线等方面论述中有很多都特别重视党的形象问题。概括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形象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共产党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形象。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所在。共产党的先进性形象主要表现在其阶级、理论和制度的先进性上。阶级先进性方面,随着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其中经验,认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3]41。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但同时也要看到,无产阶级要想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团结起来组成革命政党,即共产党。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优秀的分子组成,他们能够领导整个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4]4。理论先进性方面,共产党拥有最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党若想永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形象,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同其他党派区别开来的根本优势所在,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更是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度先进性方面,共产党可以通过建立严密的制度来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在1847年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始,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所有盟员一律平等。针对后来巴枯宁和拉萨尔等人将自身凌驾于全党之上的个人崇拜行为,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严厉的批判。为防止党内领导人权力腐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级组织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可随时撤换,代表大会行使党的最高权力。由此,可以看到共产党从阶级性、理论性和制度性上汇聚成一个富有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

第二,共产党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形象。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压迫而解放无产阶级,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11。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武器武装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断深入,他们开始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清算。1845年,在他们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提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287。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在唯物史观问世以后,在1848年公开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可见,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无产阶级又始终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因此,共产党的人民性形象是与生俱来的,这一形象深深根植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之中。

2.列宁关于苏共政党形象的思想

列宁在执政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无产阶级政党的形象塑造,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地解决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形象问题,继承并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形成了列宁政党形象思想。

第一,共产党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塑造政党形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真正提出并将其科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人是列宁。列宁在指导苏共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他在1904年发表的《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党建的基本思想就是集中制思想,并称其“是唯一的原则性思想,应该贯穿在整个党章中”[6]236。后来,他在1905年发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耶拿代表大会》一文中称,民主集中制是“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7]325。在列宁看来,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中最具革命性的分子组成,他们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样的集中制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工作和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且树立起刚正不阿的政党形象。同时,他强调集中并非不发扬民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允许党内存在不同的声音并且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效防止了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形成纪律严明且民主自由的政党形象。

第二,共产党必须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塑造政党形象。列宁曾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有组织的先锋队,一经同千百万人联系起来,就比它原来的人数强大几十万倍。”[8]258布尔什维克党就是在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后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下,列宁带领广大人民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保障了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并且随着战争的结束,列宁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及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等,领导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欢迎。可见,在列宁执政过程中的每个政策主张,无一不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团结群众,在群众中树立起为民利民的良好形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才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进而一步步取得胜利。与此同时,列宁也看到党内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及特权思想逐渐开始抬头。为了防止党性变质,他在1922年3月发表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强调,“先锋队只有當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9]23。这给广大党员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意识到政党的成长壮大不仅需要有党内成员的政治忠诚,更需要党外群众的政治信任。

(二)历史逻辑:国共两党政党形象建设教训与经验的深刻反思

总结政党形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十分注重总结革命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来打造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形象。毛泽东强调要学会分析国民党在塑造政党形象过程中逐渐失去民心的失败教训,并且总结共产党在过去革命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从而树立起光辉伟大的政党形象。

1.吸取国民党政党形象建设的失败教训

国民党政党形象建设最失败的教训就在于不顾民生而失去民心。1927年以后,国民党在经济和政治上不断加强其专制统治,完全不顾百姓的生死,在对人民的高压统治下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军阀”的政党形象。一方面,在经济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四大家族”通过手中特权肆意妄为,控制国民经济,如发国难财、垄断工商业、挤压民族资本生存空间等。在官僚资本的种种压迫之下,经济发展状况极其恶劣,出现了物价飞涨、经济泡沫和经济剧烈波动的严重后果。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了在内战中获得美国的支持,便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其中,《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就极大地挤压了国内工业和商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实行暴力专制,通过特务组织大肆屠杀、逮捕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包围下,国统区的人民生活非常悲惨,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完全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人心涣散、民不聊生。

国民党的种种行为让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在人民心中形成了执政为己的政党形象,这使得国民党逐渐失去维持其统治的政治资源和公众支持,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因此,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在吸取国民党政党形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教育共产党人要防止腐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1943年10月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所强调的:“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0]71总之,国民党的反面形象为毛泽东思考共产党如何建立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形象提供了历史教训。

2.总结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任何资产阶级政党,认识到通过自身形象建设从而赢得民心是十分重要的。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人民逐渐对于国民党及社会上各种党派都不太抱有能够造福国家和民族的乐观情绪。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党的形象建设经验,最终为取得革命的胜利,为塑造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在1948年所写的纪念十月革命31周年的论文——《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说:“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11]135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也是一个革命党,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从而塑造坚强的革命形象。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想要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带领人民群众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所谓的资产阶级和平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在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同志,在这次大革命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发展了全国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推进并帮助了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光荣的一章”[12]953,这充分展现了共产党的革命组织者形象;在反对封建地主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来反对封建势力,维护了党的革命领导者形象;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先后公开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对日战争宣言》等救亡图存的宣言书,缔造了共产党坚定的民族革命者形象。另一方面,为了让社会各界能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并且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必须开展大量的宣传工作。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总结党在形象传播方面的实践经验,认为“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13]192,这为人民刻画了一个生动且无畏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

(三)现实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面临塑造全新执政形象的风险挑战

西柏坡时期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处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领导工农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革命党向一个领导城市建设、规划国家发展的执政党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党和人民顺利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

1.由革命党形象向执政党形象转变的风险挑战

一个政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由革命到执政、由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风险挑战。所谓革命党,是需要通过以武装斗争来夺取国家政权为主要任务的政党;而执政党则是要通过协调利益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使取得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政党。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转变形象所必须认真考虑并完成的任务。

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渐胜利和国民党的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民族救星”的形象,但黨员干部身上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问题。特别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压倒性胜利、解放事业即将完成之际,一些党员出现了居功自傲、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绪。在离开西柏坡前,毛泽东不止一次提到,我们虽然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但绝对不能做李自成。另外,革命胜利后的新任务将更加艰巨,倘若无法经受住新考验,党就会面临失去政权的风险。针对种种繁杂的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国内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11]1427虽然我们用枪杆子夺取了政权,但接下来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去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1438-1439。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党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奋斗姿态和创业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革命斗争,更善于长期执政。

2.由“乡村包围城市”向“城市领导乡村”转变的风险挑战

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对于革命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按照从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革命要走先攻打城市,后占领农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也曾试图采取类似的道路并思考其在中国的合理性,于是便出现了革命中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毛泽东曾在1945年4月的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转到城市时,就转到城市”[10]332。正是在两次转移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于共产党到底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进行革命建设,以及如何进行政党形象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

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由于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影响下,共产党遭遇大革命失败并攻打中心城市,然而都未能成功。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这样,在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指引下,由城市深入乡村积攒力量,共产党逐渐实现了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也逐渐在大大小小的农村根据地中树立起良好的革命形象。第二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则发生在西柏坡时期。无论是在井冈山还是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大多是在农村进行革命,而在全国范围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接管城市工作的全新任务。为了引领这一伟大转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强调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问题,并向全党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11]1427。共产党一定要努力恢复发展被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蚕食后所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经济状况,切切实实提高广大工农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塑造良好的建设者形象。

二、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的目标探索

政党形象与政党政治实践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是政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政党自身的价值属性[14]。西柏坡时期,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毛泽东带领全党在政党实践过程中塑造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勇毅前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破旧立新、立国兴邦的政党形象。

(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自律形象

第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创造性地预见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将面临巩固政权的问题,认为胜利后居功自傲的情绪是政权腐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李立三的错误路线都是因为在取得一定胜利后,有些同志骄傲自满,出现了指挥上的严重错误,给革命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毛泽东不断教育广大党员在革命过程中一定要戒骄戒躁,守住心理防线。在西柏坡时期,由于革命事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党内可能会出现“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11]1438,这些不良情绪和作风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党的性质不变质、党的形象不腐化,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这就是要提醒全党必须树立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政党形象。

第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克服骄傲自满的最强武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政党形象的显著特征就是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从而不断地破除骄傲自满情绪。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标志着革命事业的一大进步,但同时毛泽东指出虽然革命胜利在即,也绝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居安思危。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接近尾声之际,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强调,“轻敌的观念无论何时是不应该有的,我们决不要使胜利冲昏自己的头脑”[15]230。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入北平,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不能重蹈前人的覆辙,“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6]477-478,坚决避免了由于骄傲自满而导致的历史悲剧重新上演。

(二)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的拼搏形象

第一,艰苦奋斗、勇毅前行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律的题中应有之义。艰苦奋斗是一种勇毅前行、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形象。从井冈山时期的武装斗争到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一直带领全党同志进行艰苦顽强的奋战。困难时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比较容易,因为没有条件贪图享乐,而到了和平年代,会有不少人想过安逸的生活,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形象就会极具挑战。因此,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勇毅前行,毫不动摇惩治贪图享乐的不良现象。虽然到了西柏坡时期,党员干部的生活条件和办公设备都比过去好一些,但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仍然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住的是被日军“扫荡”后所修缮的房屋,穿的是打满补丁的旧衣服。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袖的毛泽东,就住在一所普通农家小院的平房里开展工作。可见,毛泽东不仅要求全党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形象,并且以身作则去勇毅前行,成为全党的光辉榜样。

第二,艰苦奋斗、勇毅前行是进一步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重要法宝。党在西柏坡时期,虽然进行了土地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想要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仅靠农业是不够的。因此,还要进一步发展工业,恢复和修补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创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要继续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11]1428。此外,我们党虽然攻占了南京国民政府,但全国还有大量国民党残余分子需要清剿,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锐意进取。毛泽东在1949年8月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就英明地指出,“最近三年来表面上是蒋介石实际上是美国进攻中国人民的战争”[11]1484。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发动内战,就是通过卖国而受到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防止国内外反动势力反扑,必须与帝国主义国家划清界限。就像毛泽东预见的那样,革命胜利后的道路会更加困难,需要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并做到勇毅前行,不能在短暂的胜利面前停下脚步。

(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形象

第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借机发动内战,共产党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都远不及国民党。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力量对比之下,共产党敢不敢继续与凶恶的敌人作斗争,敢不敢以人民拥护的正义战争战胜人民反对的非正义战争就成为摆在全体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毛泽东综合分析战争的客观形势,于1947年12月为打倒蒋介石集团所作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就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11]1245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苦磨砺和千锤百炼,敢于和各种敌人斗争并取得胜利,这早已成为共产党革命形象的精神本色。共产党有解放区的千百万人民作后盾,有全国各阶层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国民党看似拥有先进的武器,实则脆弱到根本无法同人民解放军所筑成的铜墙铁壁相抗衡。

第二,敢于斗爭、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坚强锐气。面对国民党进攻延安地区,毛泽东审时度势进行战略谋划,使西柏坡成为革命结束前最后一个战略基地。这一决策并非毛泽东率领全党放弃陕甘宁地区,放弃革命的主阵地,而是要在西柏坡展开新的战略反攻,指挥三大战役。党中央入驻西柏坡后,毛泽东在1948年12月所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借用古希腊《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强调绝不能对“毒蛇”一般的国民党反动集团泛滥同情,一定要斩草除根,痛打落水狗。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拒绝了蒋介石划江而治的提议,而是选择了乘胜追击,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高扬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革命形象。

(四)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为民形象

第一,依靠群众、团结统一贯彻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政党形象要通过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来体现,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并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正如毛泽东早在1934年于江西瑞金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时所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所强调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7]136。自从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就一直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争取和说服社会各阶级阶层中的爱国进步人士积极响应并参与解放战争,联合起来抵抗国民党反动派。尤其是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中,他们有筹集军粮的、有运送伤员和粮草的,涌现出许多投身全国解放事业中的动人事迹。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党做到军民一心,依靠人民的支持,才能在这场敌强我弱的革命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维护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8]692中国共产党想要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首先就要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开始。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对农民重要性就像生物需要水源那样,农民没有土地,生存就成了问题。因此,土地就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就一直针对土地分配问题做过诸多思考和实施方案,西柏坡时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面同国民党进行军事斗争,另一面则在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并且召开了土地会议。特别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和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要废除封建性剥削性的土地制度,真正意义上让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愿景,使得广大农民真正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从根本上为党塑造了满足人民利益的为民爱民形象。

(五)破旧立新、立国兴邦的先锋形象

第一,破旧立新、立国兴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英勇胆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受到各种压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如果想要让人民摆脱这样的悲惨境遇,就必须彻底破坏这个充满剥削与压迫的旧世界才行。中国共产党从革命一开始就不断探索能够破坏旧世界的革命道路,破旧立新的政党形象一直存在于党的革命事业当中。毛泽东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逐渐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正确的革命新道路。而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也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旧神话,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新胜利。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革命胜利的天平朝着共产党倾斜的时候,蒋介石为争取喘息的机会又通过“和谈”掩人耳目。虽然有一部分党员发生了意志动摇,但有着超高政治敏锐度和辨别力的毛泽东丝毫没有被这些虚假的表象所迷惑,而是直击革命战争的本质。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毛泽东在总结当时世界的政治环境与我国未来将要面临的全新挑战时指出,“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反动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11]1376。想要建立一个人民幸福自由的新世界,就必须彻底推翻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旧世界。

第二,破旧立新、立国兴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坚强气魄。打破一个旧世界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在部署解放军作战方略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新中国的建国方案。在1948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将要采用的国体,即政权性质应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5]135。此次会议提出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如果说“九月会议”只是大致勾画出新中国的轮廓,那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则是详细描绘出了建国的蓝图。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后,中国要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此外,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将工作重点置于恢复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方面,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正确处理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在破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过程中,树立起破旧立新、立国兴邦的先锋形象。

三、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的价值意蕴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使我们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树立了良好的政党形象,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党形象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在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总结当时的历史经验,把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作为精神资源加以借鉴,从而加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

(一)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塑造党先进性形象的重要途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从严管党治党工作高度重视,着手解决了党在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整顿党风、接管城市等各方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党在全国人民面前呈现出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的精神面貌。面对全面执政的新形势,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全体党员从思想上入党,多读马列经典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15]261。毛泽东还告诫全党不要沉湎于过去的成就,“不应当骄傲,从将来建设新中国来说,道路还是很长的,而革命战争的胜利仅是很短的历程,还只是事情的开始”[15]262。因此,面对未来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以不畏艰险且英勇纯洁的奋斗形象带领人民走向“赶考之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從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9]35。坚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是提升党的形象的关键,也是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共产党虽然与西柏坡时期面临不同的具体问题,但同样是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进一步迎接全新的挑战。想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党就必须解决好如何带领全体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如何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即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想要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就必须继承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出坚强的领导核心形象。

(二)有利于深化自我革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945年7月,毛泽东以“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个答案回应了黄炎培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疑问,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通过人民对于党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评价才能使党不断改进自身建设,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永葆青春的活力形象。在77年后的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14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这说明我们党不仅具有“刀刃向外”的勇气,更有“刀刃向内”的魄力,由内而外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真正塑造了外在政治表现与内在政治本质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不断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能力。特别是到了西柏坡这个关键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在前往北平之前,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使党的自我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开展“三反”和“五反”等整风运动来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勇气积极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正昂首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论是革命者、改革者还是建设者的形象,都是党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形象建设的革命过程中所锻造出来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时刻保持塑造负责任大党形象的清醒与坚定,才能进一步发扬伟大自我革命精神,从而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永久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三)有利于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毛泽东曾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20]547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在各项工作中的试金石,是衡量党自身形象是否保持优良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就必须通过全体党员的努力塑造出执政为民的政党形象,以肩负起党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建立初期只有五十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有九千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新征程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比以往更加严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有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玷污了党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前进,做到从“两个务必”上升为“三个务必”,即文章开篇所说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就成为党在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所要深入挖掘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这一思想就要做到执政为民,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政党形象是体现政党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伟大的政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树立起良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力量弱小的革命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就是在提升形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在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建设实践,对政党形象建设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党取得全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和顺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时至今日,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正风华正茂,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关头。在这一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勇于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将政党形象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永不松懈的重要课题。

政治广角

An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in Xibaipo Period

Liu Yanfang, Guo Qia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The image of a political party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its vitality and leadership, and it is the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political party by the people. Xibaipo period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CPC to carry out image building in history. During this period, Mao Zedong led the people of the CPC to inherit the party image thought of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absorb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party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based on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our par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 as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its own construction, and shape modesty and prudence, guard against arrogance and impetuosity, work hard, forge ahead bravely, dare to struggle, dare to win, rely on the people, unite and innovate, the imag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that established the country and prospered the country.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in Xibaipo perio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facing the new era.

Key words:Mao Zedo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 image; the Xibaipo period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孙景峰,陈倩琳.政党形象:概念、意义与建设路径[J].探索,2013(3):23-2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4] 王述友,张晓东.政党理论视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功能研究[J].学海,2023(4):13-19.

[15]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 王聚英.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刘北芦    责任校对:赵 践】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