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在ICU心电监护患者中的应用
2024-05-10吴燕芬刘晓梅
吴燕芬 刘晓梅
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的护理常处于危急状态,警报无处不在[1]。ICU 警报的存在目的是告知医务人员生命参数的变化和设备的故障警告,声音信号可能由显示器、呼吸器、注射泵和许多其他设备产生[2]。然而,大量研究表明,ICU 警报信号中,大部分均为错误信息或并没有提醒意义,这些警报甚至占所有警报的85%~99%,会极大消耗护理人员的监护精力[3-4]。警报是护理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ICU 警报旨在为患者提供安全,但它们持续的攻击可能是压倒性的[5]。护理人员大部分时间都与患者在一起,24 h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很容易受到警报疲劳的影响[6]。护士在值班时每例患者产生的警报的平均数量较高,对警报的反应占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时间的35%[7]。如此过多的警报造成的感官负担可能会导致护理人员对警报的延迟反应或完全忽略它们,从而导致ICU 患者护理情况不佳,故临床需要改善对ICU 患者警报的管理流程,以提高管理质量。本研究通过对ICU 患者采取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观察其对误警报率和护士警报疲劳的影响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6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临床100 台ICU 心电监护仪器,将2021年7 月—2022 年12 月实施常规管理期间的临床50 台ICU心电监护仪器纳为常规管理组,将2023 年1—6 月月实施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期间的临床50 台ICU 心电监护仪器纳为循证管理组。常规管理组中内科9 台、外科10 台、妇科13 台、麻醉科7 台、其他11 台。循证管理组中内科7 台、外科11 台、妇科12 台、麻醉科8 台、其他12 台。2 组医疗设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同期选取院内40 名护士,其中女性35 例,男性5 例,年龄23 ~28 岁,平均(25.32±1.41)岁;工作年限2 ~5 年,平均(3.58±0.69)年。纳入标准:(1)护士的工作年限均>2 年。(2)参与研究人员均了解并同意研究。排除标准:(1)报警程序故障监护仪器。(2)不配合本研究或未完整填写问卷护士。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参与研究人员均对本研究内容详细了解且知情同意。
1.2 方法
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的警报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定时接受理论培训,定期对科室的心电监护仪进行保养检修,护士每天都要更换电极片,注意患者病情具体情况的有效交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医嘱设定报警阈值,均持续管理8 周。
循证管理组:采用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流程如下。
(1)成立标准化管理团队:团队由2 名主任医师、2 名ICU 医生、3 名ICU 护士长构成。由小组成员制订护理措施,根据循证证据护理理念,结合医院现有情况和院方既往病例,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对临床ICU 患者会出现的状况进行整合,由小组讨论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小组讨论中结合病患的具体情况(如患者的具体病情、机体功能、营养状态等)制订患者的针对性干预计划,且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更新问题并做出相应措施,不断完善总结使流程标准化。
(2)具体实施:①完善管理流程。正当值的护理人员要注意每间隔15 min 记录所负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具体病情、生命指征、心电监护仪的数值设定等,且在和下任护士交接班时再次进行信息对接,以确保当值护理人员均知晓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仪器设置要求。每组设立1个责任护士作为小组长,换班时由小组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科室内突发情况对护士调配进行再次分配,以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当,不出现工作量极端分化情况,以确保在警报发生时护理人员有精力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若护理过程中仪器发生故障要尽快处理上报,并设立警示。②电极护理。所有患者每日统一进行电极片的更换,轮班时对电极松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若有问题需要及时更换并保证位置正确。③具体护理措施管理。根据制订好的护理方案,为每例患者制订针对化的警报参数,但是有关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心搏停止的警报不可进行任何更改,当班护士要求在患者状况发生变化的1 h 内动态设置自定义警报。④ICU 护士管理。根据院方现有的设备拍摄教学视频,邀请专家定期为护理开设讲座,对科室内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每月1 次的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和实操技能考核,对考核表现良好的进行适当褒奖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保证较好的管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误警报率=误警报例数/总例数×100%。
(2)比较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心电监护护士的报警能力处理评分,根据文献[8]制订报警能力处理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设备报警功能认知(0 ~15 分)、报警参数设置(0 ~20 分)和临床误报体验(0 ~25)。总分为0 ~60 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电监护管理人员的报警处理能力越强。
(3)比较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心电监护护士的警报疲劳程度,采用ICU 护士报警疲劳量表评估患者的疲劳程度,量表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分数为0 ~52 分,分值越高,表明ICU 护士报警疲劳情况越严重[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比较
循证管理组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为16.13%,常规管理组为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比较
2.2 2 组护士报警能力处理评分比较
循证管理组中护士报警能力处理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护士报警能力处理评分比较(分, ±s)
表2 循证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护士报警能力处理评分比较(分, ±s)
组别设备报警功能认知报警参数设置临床误报体验总分循证管理组(n =40)13.21±1.2015.94±1.8420.74±2.6449.89±3.65常规管理组(n =40)9.18±1.6411.64±1.5116.32±2.1537.14±3.51 t 值12.54211.4258.21115.92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2 组护士的警报疲劳程度比较
循证管理组患者的ICU 护士报警疲劳量表评分为(15.32±3.28)分,常规管理组为(21.56±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5,P< 0.05)。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警报是不可避免的,在强化治疗的模式下,接受治疗的患者处于危急状态,警报无处不在[10-11]。护士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患者身上,24 h 监测他们的病情,特别容易受到所谓的警报疲劳的影响。护理人员因职责过多和持续的临床警报而感到负担过重,且通常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有关警报的管理和教育[12]。但是临床ICU患者如果出现护理纰漏,会导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和负担加重[13]。因此,有必要尽快引入有效的警报管理策略。护士循证管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14]。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对患者病情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5]。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对ICU 心电监护患者误警报率及护士警报疲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管理组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为16.13%,常规管理组的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为26.15%,循证管理组中护士报警能力处理评分较常规管理组高,说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并提升护士的处理能力。循证管理组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制订合理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升整个护理流程质量。循证护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经验,通过对整理的问题进行整合,制订对应的措施,提升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且在循证管理流程中可以不断更新培训工作,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小组分班护理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部分护理人员压力过大,无法在警报提醒时做出及时反应。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充分照顾每个患者,可以相应减轻家属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使其更好地配合院方护理,从而保证护理工作高效进行,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心电监护仪器误警报率并提升护士的警报处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管理组患者的ICU 护士报警疲劳量表评分较常规管理组低,说明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护士的报警疲劳度。分析为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加强了护士对于报警疲劳的认识、提升护士处理问题能力,在减少误报率的同时减少了护士的不必要工作,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使护理人员的疲劳程度降低。预防临床护士的报警疲劳发生可以减轻ICU 心电监护护理人员的身心负担,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证据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ICU心电监护患者误警报率,提升护士处理能力,降低护士报警疲劳度。